西安行·陕西历史博物馆(四)

海春居士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的诞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成熟的陶瓷技术是其诞生的物质基础;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是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唐代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则是孕育它的最好养料。唐三彩的诞生也是三彩釉装饰工艺的诞生,是釉彩装饰和胎体装饰结合的过程。   在古代,唐三彩多作为冥器使用,用于随葬。当时的达官显贵希望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会在墓穴中随葬大批珍宝和三彩器,导致厚葬之风盛行。也有用来作为宗教用品的,还有将其用在建筑屋顶的材料上,不过这种材料多换成了琉璃。   三彩三花马,唐代,出土于懿德太子墓。"三花"是指马鬃经过精心修剪后形成三缕堞垛状的鬃毛。   绿釉香薰,唐代,1989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北塬。   绿釉碗,唐代,1960年出土于咸阳市乾县永泰公主墓。   绿釉瓶,唐代,1960年出土于咸阳市乾县永泰公主墓。   三彩盏,唐代,出土于铜川市耀州窑遗址。   三彩双龙柄执壶,唐代,出土于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   三彩四孝塔式罐,唐代,1970年出土于咸阳市契苾明墓。此罐仿舍利塔制作而成,为初唐至盛唐时器物,是俗家孝子在佛教的影响下追念祖先、以示孝心的体现。罐体腹部贴塑“董永卖身葬父”“曾子抚琴悦父”“郭巨埋儿养母”“曾子汲水济母”四组人物故事,并刻有相应题记。   三彩四系罐,唐代,1974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枣园金家堡。   白瓷双龙柄执壶,唐代,出土于法门寺地宫。   秘色瓷碗、秘色瓷五曲花口盘,唐代,出土于西安法门寺。   绞胎三足罐,唐代,出土于榆林市清涧县。   三彩钱柜,唐代,1955年出土于西安东郊王家坟村唐墓。   洊安庸调银饼,唐代,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银饼上錾刻的铭文内容分别是:县名,纪年,来源,重量,负责官员及工匠的职务,姓名。   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唐代,出土于礼泉县烟霞公社马寨村。   彩绘釉陶贴金文吏俑,唐代,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   彩绘胡服女立俑,唐代,出土于西安市霸桥区姜村。   彩绘釉陶戴笠帽女骑俑(左)、彩绘釉戴维帽女立俑(中)、三彩男装女立俑(右),唐代,出土于咸阳市礼泉县。   三彩打马球俑,唐代,出土于咸阳市乾县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陪葬墓永泰公主墓。   彩色十二生肖陶俑,唐代,出土于西安东郊郭家滩。   陶说唱俑,唐代。   三彩骑马乐俑,唐代,出土于渭南市富平县节愍太子墓和咸阳市乾县永泰公主墓。   彩绘双环髻女舞俑(前)、彩绘俳优俑(后左),唐代,出土于长武县枣园乡郭村唐张臣合墓。   彩绘女立俑,唐。   镇墓兽,唐代,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三十一号唐墓。   三彩塔式罐,唐代,出土于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三彩塔式罐是唐三彩中的孤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佛教对丧葬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中国化过程,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三彩骆驼载伎乐俑,唐代。1959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制作工艺精湛,形态逼真传神,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   玛瑙长杯,唐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   白瓷贴花高足钵,唐代,出土于西安市东郊段伯阳墓。   白瓷螭柄壶,唐代。   三彩凤首壶,唐代,馆藏。整器饱满敦实,尤其凤首,威风凌凌,气宇轩昂,栩栩如生,似乎可以眨眨眼睛,锵锵鸣叫,扇扇翅膀,就飞走了。   三彩双鱼形壶,唐代,1992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南里王村。   嵌银瑞兽纹菱花镜,唐代,出土于西安市区。   四神十二生肖镜,唐代,1956年出土于西安市东郊郭家滩。背面以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区。内区配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外区一周等分为十二格,每格内置一生肖,外绕锯齿纹一周。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代。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唐代,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何家村窖藏。通体银质镂空,内层球体可自由旋转,通过钩链和活轴与外壁相连,使球囊能够随意转动而香料不会洒出。   《阙楼仪仗图》(局部),唐代,是18件镇馆之宝之一。1971年陕西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   《阙楼仪仗图》因其能够完整反映出唐代皇家建筑的宏伟姿态,为考古学和建筑学提供了难得的研究资料,画师精湛的技艺让它成为唐代壁画中场面最大的传世佳作。然而,这幅珍宝背后是一部令人叹息的皇室悲剧,它的主人,带着无限的遗憾与悔恨,长眠于豪华陵寝之中。   《狩猎出行图》(局部),唐代,是18件镇馆之宝之一。1971年出土于乾县唐章怀太子墓。   《狩猎出行图》(局部)。狩猎出行图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杰作。   《马球图》(局部),唐代,是18镇馆之宝之一。1971年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   《马球图》绘于唐章怀太子李贤墓道西壁,有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壁画突出五个持偃月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10余骑人马,行者骑枣红马,或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着绿色长袍,红翻领,伫目凝神,无球杖。背景衬起伏山峦,五颗孤零零的古树点缀在空旷的画面上,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   《礼宾图》,唐代,是18件镇馆之宝之一。1971年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均着初唐朝服,呈三角状站立。后面三位,为首一人推断应是来自东罗马的使节。中间一人推断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使节。最后一位应来自中国东北靺鞨族。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宫女图》,唐代,是18件镇馆之宝之一。1960年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士。这幅绘制在永泰公主墓前室东壁南侧的《宫女图》,保存最完整也最为动人,是唐墓壁画中反映女性形象最完美的一幅。图中描绘了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头梳高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个个体态丰盈,婀娜多姿。她们手捧方盒、酒杯、拂尘、如意、团扇、蜡烛等,在为首女官的引领下款款徐行,或低语、或回顾、或凝神,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   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唐代。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是18件镇馆之宝之一。两碗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   镶金兽首玛瑙杯,唐代。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是18件镇馆之宝之一。唐镶金兽首玛瑙杯由红、棕、白三色相杂的玛瑙雕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唐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