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西汉·皇后之玺

鄠邑闲人

<p class="ql-block">在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公社的一次偶然发现,让一枚沉睡千年的西汉皇后之玺重见天日。1968年,一个普通的傍晚,13岁的孔忠良在玩耍时意外拾得这枚珍贵的玉玺。经过文物专家的鉴定,这枚玉玺被确认为西汉时期的皇后玉玺,现已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枚皇后之玺为正方形,边长2.8厘米,通高2厘米,重33克,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心雕琢而成。玉质纯净无瑕,晶莹润泽,彰显出高贵典雅的气质。玺钮雕刻成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而矫健,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工艺的精湛。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字体古朴,笔画流畅,尽显皇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作为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西汉皇后之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因此,这枚玉玺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永久保护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西汉皇后之玺的材质和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羊脂白玉的质地坚硬致密,通体晶莹可爱,无任何受沁现象。这枚玉玺不仅体现了汉代玉雕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皇室对玉器的高度重视。</p> <p class="ql-block">玺钮的螭虎形象栩栩如生,四肢有力,双目圆睁,张口露齿,展现出威猛的气势。螭虎背部的曲线随体摆动,6颗上齿以阴线雕琢,细节处理极为精细。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象征着皇后的威严与权力。</p> <p class="ql-block">玺台四侧面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为这枚玉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云纹装饰不仅美化了玉玺,也象征着皇室的高贵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枚玉玺的发现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1968年9月的一个傍晚,韩家湾小学的孔忠良在玩耍时偶然发现了这枚玉玺。他的父亲孔祥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于是将其带到西安交给文物专家鉴定。正是这一偶然的发现,让这枚珍贵的玉玺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在经历了短暂的离别后,这枚玉玺最终回到了陕西省博物馆。1974年,江青曾下令将这枚玉玺送往北京,但随着“四人帮”的覆灭,这枚玉玺又回到了陕西省博物馆。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成立后,这枚玉玺便一直陈列于基本陈列展厅,供世人观赏。</p> <p class="ql-block">西汉皇后之玺的篆刻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印文“皇后之玺”四字的章法讲究,排列疏朗大方。字法上,虽然以方整为主,但字里行间仍存笔法的意趣,尤以转折之处更为明显。笔势方中带圆,整体气韵生动,于高雅华丽之中透出端庄之气。</p> <p class="ql-block">这枚玉玺的螭虎钮设计简洁而活泼,威猛之中又透出柔和优雅的意趣,与皇后的地位极为相称。玉质洁白,通体晶莹可爱,展现了汉代玉雕工艺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汉朝统治者喜欢用云纹作为装饰,这枚玉玺的四壁均琢有云纹。云纹不仅美化了玉玺,也象征着皇室的高贵地位。云在天上,示其位置之高,而皇帝称天子,意指来自天上,这种装饰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皇后之玺”四字的篆刻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印文的章法讲究,排列疏朗大方。字法上,虽然以方整为主,但字里行间仍存笔法的意趣,尤以转折之处更为明显。笔势方中带圆,整体气韵生动,于高雅华丽之中透出端庄之气。</p> <p class="ql-block">这枚玉玺的篆刻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印文“皇后之玺”四字的章法讲究,排列疏朗大方。字法上,虽然以方整为主,但字里行间仍存笔法的意趣,尤以转折之处更为明显。笔势方中带圆,整体气韵生动,于高雅华丽之中透出端庄之气。</p> <p class="ql-block">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西汉皇后之玺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永久保护的国宝。这不仅体现了这枚玉玺的重要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p> <p class="ql-block">这枚玉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这枚玉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枚玉玺的归属,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是吕后的遗物,另一种则认为它属于西汉文景至武帝前后的某位皇后。尽管具体归属尚无定论,但这枚玉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这枚玉玺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线索。尽管具体归属尚无定论,但它无疑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为我们了解汉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工艺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