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波黑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早期居民为伊利里亚人。曾先后被罗马共和国、东哥特人、东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等占领。1992年3月,波黑就国家是否独立举行全民公决,波族和克族赞成独立,塞族抵制投票。波黑战争爆发。1995年11月21日签署代顿波黑和平协议,波黑战争结束。</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建于1263年,十五世纪中期以后, 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城市得以迅速发展,修建了供水系统、公共浴场、清真寺、图书馆等。帝国鼎盛时期,萨拉热窝成为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城市。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萨拉热窝这个名字是跟瓦尔特联系在一起的,行前可以重温一下曾经激励两代中国人的经典电影取景地实地重温《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一战导火索事件发生地,桥头博物馆记录历史。这座看似普通的石拱桥,因1914年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引爆一战,背后是巴尔干复杂的民族纠葛与大国博弈。站在桥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枪声回响…</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Latinska Ćuprija)是位于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市中心的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横跨米里雅茨河。这座桥因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作用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建筑历史</p><p class="ql-block">拉丁桥最初建于16世纪,是一座木桥,后来被洪水冲毁。现在的石桥重建于1798-1799年,是一座有三个拱洞的普通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在南斯拉夫时期,拉丁桥曾被更名为“普林西普桥”,以纪念刺杀者普林西普。1992年波黑独立后,桥名恢复为“拉丁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丁桥不仅是萨拉热窝的重要历史地标,也是世界历史的重要见证。桥上至今仍可见弹孔痕迹,附近还设有“一战爆发博物馆”,展示与刺杀事件相关的史料和文物</p> <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拉丁桥北侧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p><p class="ql-block">刺杀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引发了一系列国际冲突,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p> <p class="ql-block">如今,拉丁桥是萨拉热窝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桥上及周边地区经常举办纪念活动,特别是在与一战相关的重大日期147。</p><p class="ql-block">拉丁桥的历史不仅反映了萨拉热窝的多元文化背景,也见证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p> <p class="ql-block">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老城区(Bascarsija),其名称源于土耳其语“主要市场”,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形成的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建城时间:老城雏形始于1462年,由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州长伊萨·贝格·伊萨科维奇建立,曾是巴尔干半岛最大商贸中心。</p><p class="ql-block">多元文化:因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共存,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老城区内清真寺、教堂、犹太教堂密集分布。</p><p class="ql-block">战争痕迹:经历一战导火索事件(1914年拉丁桥刺杀)及波黑战争(1992-1995年),建筑弹痕与“血色玫瑰”(弹孔填红漆)仍可见。</p> <p class="ql-block">塞比利喷泉:老城标志性建筑,1753年建造,供穆斯林净身用,广场上鸽子群象征和平。</p><p class="ql-block">贝格清真寺:1531年建,巴尔干最大清真寺之一,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文化交融:街角可同时看到宣礼塔、教堂十字架和现代咖啡馆,穆斯林女性与西方游客并存。</p> <p class="ql-block">铜匠街:奥斯曼时期手工艺街,现为纪念品集市,保留传统铜器制作技艺。</p> <p class="ql-block">黄堡垒(Yellow Fortress)观赏日落,红屋顶与群山环绕的景色极具辨识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