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洪的美篇

陈晓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对进攻作战中几个问题的体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康</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正确地决定作战方向 </b> </p><p class="ql-block">面对强敌,主要的作战方向,在同一时间内,只应有一个。主要方向指向何处,这是关系战役乃至战略全局的问题。特别当面临着几股敌人,或处在敌人几个集团之间,自己又处在我军几个战略集团之间时,不论战役规模的大小,先打谁后打谁,不仅直接关系到战役本身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下一个战役行动和其他战略方向的作战,从而影响整个战略局势的发展。因此,当考虑作战方向时,必须从全局出发。根据总的战略意图,既看到眼前,又顾到可能引起的发展变化;既从当面情况出发,又要关照友邻。经验证明,决定作战方向的因素很多,诸如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等。但根据这些因素,主要的要看:哪个方向是敌人的弱点,又是敌人的要害;哪个方向便于初战获胜之后发展战役胜利,并为下一战役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哪个方向更有效地配合友邻,或取得友邻的配合。总之,要全局在胸,要有全局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绝不能只顾一时一地。解放战争时期,军委、毛主席和刘、邓首长在各个阶段为陈、谢集团指定的作战方向,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以挺进豫西时,强渡黄河后的陇海作战为例,毛主席指示:西面空虚,攻取容易,洛阳附近敌所必争,主力应西向潼关。这既乘了胡宗南部署未绪之际,又直接打中其战略侧背。短短几天之内,各个歼灭了潼洛之间的守敌,斩断了敌人西北战场和中原战场的联系,粉碎了敌人东西夹击我军的企图。不仅为我军向豫西、陕南展开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而且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和大别山的作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捕捉战机、创造战机</b></p><p class="ql-block"> 打铁看火候,打仗抓战机。敌人有固有的弱点,还可能产生各种错误;我们还可按照敌人的行动规律扩大其弱点,制造其错误。利用敌人的弱点和错误,出其不意,全力一击,必致敌于死命。</p><p class="ql-block"> 敌人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军民、官兵之间的矛盾,怕近战、怕夜战等等,这些都可为我利用。指挥失当所产生的骄纵冒进、突出暴露、分散孤立等等,这又给我以可乘之隙。看准战机,扭住不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此,既要经常保持全军积极求战的情绪,又要经常摆着捕捉战机的架势。 捕捉战机是重要的一着。但是,战机并不常存在,出现后还往往不尽如人意,况且也不是每次都有条件抓得住。因而,更重要的一着是创造战机,即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误,制造和扩大敌人的弱点。弱军只因多算胜。当敌强我弱之时,尤其要注意智取。如:示之以弱,纵敌骄横;诱敌深入,迫其分散;围城打援,调虎离山;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总之,利用我有利的群众条件,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配合,以巧妙的行动,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以我之变,迫敌不得不变。把集中之敌扯散,把城内之敌调出,把强敌拖弱,肥敌拖瘦。</p><p class="ql-block"> 兵不厌诈,但要诈之有据,要顺着敌人的脾气,因势而导,使其上钩。同时,要辗转机动,使捕捉战机和创造战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争取连打几仗,最大可能地扩大胜利。仅以 “豫西牵牛” 为例,正当陈、谢兵团渡过黄河横扫豫西、陕南之际,李铁军兵团七个旅尾随我军南下,和由潼关东进的胡宗南八个旅遥相呼应,企图趁我军远离后方、立足不稳和连续作战未得休整之际,与我军决战。陈、谢首长则将计就计,以一部兵力虚张声势,伪装主力,牵着敌人西入伏牛,南下桐柏。当敌发觉受骗时,我军主力已连克十九城,歼灭了大量反动地方武装,并协同陈、唐兵团斩断平汉铁路 420 公里。敌人不得不急忙赶向平汉,但却已经分散疲惫之极。陈、谢兵团和陈、唐兵团乘机将李铁军兵团部和整三师包围,一昼夜全部、彻底、干脆歼灭。随即乘势南下,对整二十师予以歼灭性打击,迫使围攻大别山之敌抽出三个整编师回援平汉,有力地配合了大别山的反围攻斗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集中优势,各个歼敌</b></p><p class="ql-block"> 集中优势,各个歼敌,是我军历来制胜敌人的一条根本经验。只有集中优势各个歼敌,才能实现全歼和速决,才能保证经常立于主动地位。歼击强敌,优势总是先从局部开始。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扭住敌人一路或一部。不打则已,打则必歼。一战获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解放战争开始,晋南作战就是这样的战例之一。太岳区我军仅有四个旅和地方武装一部,直接面临四倍于我之敌,并处于胡(宗南)、阎(锡山)南北夹击之下,力量悬殊,形势严重。根据中央军委和晋冀鲁豫军区的指示,我军利用胡、阎矛盾,首先指向入侵的胡军。胡军六个旅和特种兵一部,战斗力强,但狂妄骄纵,正在前进,疏于戒备。我集中七个团,扭住胡军突出的一路,两日三战,歼其一个半旅。胡军被迫休整。我军旋即挥戈北上,逐个克城五座,歼灭阎军万二千余。为下一步打击胡军开辟了有利战场,又吸引胡军再次北进。胡军增调三个旅后,继续北犯。我军乘其行动分散之际,集中三个旅,两日两战,全歼其 “天下第一旅”,重创其它两个旅。至此,敌人合击我军的企图被粉碎,进攻被迫停止。由此可见,力量优劣固然是战争胜负的客观基础,但实际的胜负还取决于力量用得是否得当。力量越少,越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至于每战具有多大优势,歼敌多少,这要依情况而定,要以保证全歼和速决为准。但要留有余地,宁使有余,莫感不足。</p><p class="ql-block"> 形成了优势,还必须在打法上落实。这里重要的有:战斗上的绝对优势;一点两面;三猛战术。</p><p class="ql-block"> 战役上的集中优势各个歼敌,必须落实到战斗上。在战役上形成优势的情况下,往往在战斗上轻敌,平分兵力,没有重点。结果拖延时间,不能奏效。淮海战役歼灭黄维兵团时,中野四纵有的部队最初几次攻击受挫,兵力(特别是火力)集中不够,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只有首先保证战斗上集中绝对优势,分割包围逐个歼敌,才能使战役上逐渐具有更大的优势,达成全歼和速决。</p><p class="ql-block"> 一点两面是歼灭战最好的部署原则。一点开刀,四肢解体,能充分发挥优势的作用,达成全歼和速决,又能避免拥挤平推,从而减少伤亡。攻击开始,就要猛打、猛冲、猛追,使敌人无喘息之机,无还手之力,支离破碎,迅速被歼,以便我军及时转移兵力,寻机再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根据情况打仗</b></p><p class="ql-block"> 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表现得最为强烈。任何一级指挥员,都要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之上,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争取战争的胜利。但是必须实事求是,根据情况打仗,绝不能不顾客观情况乱撞乱碰。指挥员的聪明就是虚心研究情况予以正确的处置。</p><p class="ql-block"> 情况是构成决心的客观基础。各级指挥员必须亲自掌握情况,周密思考,全面分析,找出规律,决定对策。情况愈明,主动愈大,胜利把握愈大。当然,做到情况完全明了极少可能。因为如同我军一样,敌人尽力隐蔽企图,并制造假象迷惑我军。但经验证明,只要细心,只要把敌人的基本特点和条件影响结合起来,把局部现象和其基本动向结合起来,加以推理判断,做到情况基本明了是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情况是发展变化的,研究情况要注意特点。敌人不同,特点不同:有的战斗力强,有的战斗力弱;有的怯于攻,有的怯于守;有的不习惯平原,有的不习惯山地。同一敌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其特点有不同的表现,由于我军的行动,还可能引起敌人新的变化。因此,要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情况不同,兵力使用不同,打法也不同。有时只能打一点,有时可同时打几点;对进攻之敌需分割歼灭,对逃跑之敌就要先兜后击;有的四面合围,有的就围三缺一,虚留生路;有的围城可以打援,有的夺城才能打援;有时可以继续发展胜利,有时就只能收兵休整,准备再战;如此等等。总之,要用不同的方法处置不同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上述一切,关键在于情况明。情况明,才能决心大,方法对。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要从主观愿望出发。但绝不允许以情况不明为借口,不积极行动。由于敌我双方剧烈地斗争,战争情况有一定的不确实性,打仗总难免带有几分冒险。只要积极地调查研究,定下比较接近实际的决心,并随着情况的进一步了解而修订决心,就一定少犯或者不犯错误,多打胜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