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壁画

马后炮

西斯廷教堂位于梵蒂冈,是一座著名的宗教建筑,以其宏伟的壁画而闻名。教堂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始建于1479年,是教皇西克斯特四世时期建造的,用于举行教皇选举秘密会议。教堂的名字“西斯廷”便是来源于当时的教皇之名“西斯都”。<div> 西斯廷教堂内最著名的艺术品是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创世纪》和祭坛墙上的《最后的审判》。《创世纪》描绘了旧约中上帝创造世界的九个场景,以及周围十二先知的肖像,整个工程历时近四年完成。祭坛墙的《最后的审判》则绘制于1535年至1541年间,展示了耶稣审判人类的壮观场景。除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礼拜堂的北墙和南墙还分别由其他艺术家绘制了耶稣和摩西的生平壁画。西斯廷礼拜堂不仅是艺术的宝库,也是天主教会历史的重要见证,特别是教皇选举过程中的秘密会议,红衣主教们在此闭门选举新教皇,期间完全隔离外界,遵循严格的保密规定,直到选出新教皇后烟囱中升起白烟。</div><div><div> 礼拜堂不能拍摄,大厅各个角落都有工作人员随时提醒不守规矩的游客还要拍摄。今年三月中旬和四月下旬,我先后两次来到梵蒂冈博物馆,第一次严格遵守礼拜堂的要求。按说既然不能拍摄,那各种自媒体上介绍礼拜堂的壁画铺天盖地的,这些又是哪来的呢?是官方或官方授权拍摄的作品还是现场隐秘拍摄,我坚信是后者。我第二次再来西斯廷礼拜堂时就仔细观察,发现很多人都在隐秘地拍摄,我也有样学样地用手机、大疆Pocket 3趁监督人员不注意时拍了几张,更有甚者还用了佳能相机。正是这些不规矩操作,才有了这篇文章的素材。<div> 本文就礼拜堂天顶画《创世纪》和祭坛墙上的《最后的审判》分区分部进行介绍。</div><div> </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创世纪</b></h1><div><b><br></b></div><div> 《创世纪》是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顶部创作的基督教壁画。壁画长40米、宽13米,面积达480平方米,也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该壁画创作于1508年,1512年完成,以《旧约圣经》中《创世纪》9个场景为主线,描绘了343个人物和他们之间的故事。 米开朗基罗以教堂宏伟的建筑结构作框边,把整个长方形大厅的顶部分成中央和周围两大部分,并以中央为主,全部绘以基督教里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其中宗教故事取材于基督教的“创世纪”,即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故这一作品被称为《创世纪》壁画。《创世纪》壁画由叙事和人物两类题材构成。其中叙事类主题为旧约中的“罪罚”,人物类主题为先知和奴隶。《创世记》一共有九个场景。第一组“上帝创造世界”,包括“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第二组“人类的堕落”,包括“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第三组“不应有的牺牲”,包括“大洪水”、“诺亚献祭”、“诺亚醉酒”。基督教壁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天顶壁画《创世纪》被誉为西方宗教壁画的丰碑。<b><br></b></div></div></div> 《创世纪》<div><br></div><div> 从左至右分别是:“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亚当与夏娃的诱惑与堕落”、“诺亚献祭”、“大洪水”、“诺亚醉酒”等。</div> 《创世纪》<div><br></div><div> 从下至上分别是:“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大地与海水分离”、“创造亚当”、“创造夏娃”、“亚当与夏娃的诱惑与堕落”、“诺亚献祭”、“大洪水”、“诺亚醉酒”等。<br></div> 神分光暗<div><br></div><div> 传说创世之前,天地混沌无边,神灵四处飘浮。有一天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光,将光明与黑暗分开。从此世界分为白天和黑夜。</div><div> 这幅画相当非凡,是最后完成的一幅壁画,虽然较小,但概念却很崇高:“让光来!”,如果父神将光与黑暗分开,那就是他自己作为光的创造和体现。宇宙之旅中的拟人化旋风令人叹为观止。 壁画是米开朗琪罗克己禁欲、走向神的艺术的第一个举动,意想不到的美丽。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及其赞助者通常是内心的异教徒,但米开朗琪罗却并非如此;他是一个真正的中世纪男子,对信仰与神灵的热忱,和对美丽的热爱在这些壁画巨作中展开。<br></div><div> 主画周围的四个男性裸像(专有名词是 ignudi)的姿势彼此非常不同,画家没有进行任何尝试来获得对称效果。因此,左边先知耶利米左上方的男像【图左上】,有着古典的轮廓和沉思的态度,与耶利米右上方那位头上戴满橡树枝叶和橡子的人像的笨拙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右边的人正朝自己的方向屈伸,他的脸在阴影中【图左下】。在另一侧,两个人物向中心弯曲,但是他们的躯干头部以明显不同的运动沿相反的方向旋转【图右两位】,这要归功于艺术家熟练地运用视角。</div> 创造日月草木<div><br></div><div> 在这一景象中,造物主的形象出现了两次:在右边,正要张开双臂,要成形的太阳和白炽的月亮;另一方面,他以一种不屈的姿态从空旷的土地上召唤出一簇草和最初的灌木丛。场景划分不均:太阳的大圆盘——从衣服,肤色和天空的灰白色背景更柔和的色调中清晰可见的唯一色彩元素——中轴的右半部分由造物主的形象所主宰,造物主被四个孩子包围,向观看者冲过来。<br> 在左侧,在一个更受限的区域中,并且离平面更远,当主神走向地球并远离前景时,再次对其进行了描绘——尤其是缩短并从后面看到。结合强烈的明暗对比,两个图像在相反方向上的移动增强了场景的动态张力并传达了即时感。<br><br></div> 大地与海水分离 创造亚当<div><br></div><div> 这幅画是整个天顶画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这一幕没有直接画上帝塑造亚当,而是画出神圣的火花即将触及亚当这一瞬间:从天飞来的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正要像接通电源一样将灵魂传递给亚当。这一戏剧性的瞬间,将人与上帝奇妙地并列起来,触发我们的无限敬畏感,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体魄丰满、背景简约的形式处理,静动相对、神人相顾的两组造型,一与多、灵与肉的视觉照应,创世的记载集中到了这一时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亚当提醒,理性就成了人类意识不停运转的“器”。亚当慵倦地斜卧在一个山坡下,他健壮的体格在深重的土色中衬托出来,充满着青春的力与柔和。他的右臂依在山坡上,右腿伸展,左腿自然地歪曲着。他的头,悲哀中透露着一丝渴望,无力地微俯,左臂依在左膝上伸向上帝。上帝飞腾而来,左臂围着几个小天使。他的脸色不再是发号施令时的威严神气,而是又悲哀又和善的情态。他的目光注视着亚当:他的第一个创造物。他的手指即将触到亚当的手指,灌注神明的灵魂。此时,我们注意到亚当不仅使劲地移向他的创造者,而且还使劲地移向夏娃,因为他已看见在上帝左臂庇护下即将诞生的夏娃。我们循着亚当的眼神,也瞥见了那美丽的夏娃,她那双明亮妩媚的双眼正在偷偷斜视地上的亚当。在一个静止的画面上,同时描绘出两个不同层面的情节,完整地再现了上帝造人的全部意义,这是何等高超的绘画技艺。<br></div> 创造夏娃<div><br></div><div> 它描绘了《圣经》中上帝创造夏娃的场景。<br> 画面左侧:亚当赤身裸体,正在沉睡。他的姿态放松,躺在地上。这象征着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br> 画面中央:夏娃从亚当的肋骨中被创造出来,半跪在地上,双手合十,似乎在向上帝表示敬意和感激。她的神态充满了敬畏和崇拜。<br> 画面右侧:上帝身穿长袍,右手抬起,似乎在赐福或指示。他的姿态庄严而充满力量,象征着创造者的威严和神圣。<br>这幅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图,生动地再现了《圣经》中上帝创造人类的场景,传达了宗教信仰中的重要教义。米开朗基罗以其卓越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宗教感悟,赋予这幅画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br></div> 亚当与夏娃的诱惑与堕落<div><br></div><div> 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以后,又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并把他们放在伊甸园中。告诉他们园中一切果子都可以吃,唯有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必定死。魔鬼化做蛇去引诱他们吃了那树的果子。他们才知道自己赤身裸体,便用无花果叶子编成裙子遮丑。上帝知道后非常震怒,于是将他们赶出了乐园。这就是基督教中所说的原罪。</div><div> 米开朗基罗在这个画面上描绘了两个情节: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和被天使逐出伊甸园。这一题材曾被很多艺术家表现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艺术家所揭示的思想意义不一样。在米开朗基罗的笔下,亚当和夏娃除了具有凡人的肉体和情感之处,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画幅中间以蛇和天使盘踞的善恶树将画面一分为二,右面描写亚当和夏娃在蛇诱导下采摘树上的果实,亚当和夏娃既没有偷食的慌张,更没有违背上帝旨意的犯罪感,这与马萨乔画的亚当和夏娃处于上帝支配的从属地位不同。米开朗基罗认为,人和上帝是平等的,上帝拥有的,人也应该获得,在这幅画中人的地位和价值最终得到确立。画幅左面,天使挥动宝剑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乐园,亚当双手握拳,既有拒绝和反抗之意,也有自卫和护卫妻子的状态,夏娃的胆怯是弱女子的本能反映,他们是大踏步地离开天堂,来到人间的。这个形象似乎在说: “我早就要离开天堂,我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在米开朗基罗的心目中,人已不再是上帝的奴仆,而是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他所创造的人物,无论男女,个个都是创造世界的力士。他认为好的绘画必须有雕塑那样的体积感。</div> 诺亚献祭<div><br></div><div> 主画四周的四个男性裸像(ignudi)的流利程度更高,并且结构比第一个区域的精细。而且,他们的姿势不再完全对称。实际上,在左侧的两个裸像中,只有身体的下部是对称的,而半身和头部的扭曲则是对立的表现。但是,两者的右臂都向中心延伸,以固定支撑徽章的色带。另一边,右侧的裸像向外部倾斜,他们之间的唯一区别似乎是它们的手臂位置。<br> 在圆形单色画中,描绘了两个旧约故事:巴力神雕像的毁灭和乌利亚的杀戮。<br> 中间主画《诺亚献祭》,人物造型取材于古典浮雕,诺亚(Noah)在其他人物的协助下,在中间的祭坛上奉献牺牲品(祭品,在这里是羊),感谢神恩。在圣经叙述的时间顺序中,“诺亚献祭”应该在大洪水之后,而不是在大洪水之前,但是除了与场景的类型学解释有关的考虑之外,米开朗琪罗可能更喜欢保留为天花板上最大的面板场景——大洪水留出空间。</div><div> 洪水退后,诺亚领着一家人为上帝献祭圣礼,以羔羊向上帝献祭,地上已有一头,一子又拖入另一头。在圣经正本中暂未找到此情节,可能是次经中的故事或是米开朗琪罗的发挥。<br> 图面中八个人物各有表情,各司其职,动静结合。还有那作为祭品的两头羊、左上角那头被惊吓的牛!瞧瞧老牛的那小眼神非常生动而又传神。<br></div><div> 左边,多梅尼科·卡内瓦利(Domenico Carnevali)在1568年左右绘制了拖拉公羊的青年人的画像,并取下了动物的内脏,这是由于墙体结构不稳而使灰泥层脱离而丢失的原始画像。<br> 画面中,站在祭坛后诺亚身旁的一名青年,是米开朗琪罗助手所绘,该青年用火炬点燃坛下的火,用手遮挡了脸部的高温。<br></div> 大洪水<div><br></div><div> 上帝造人后,发现人类有很多罪行,只有诺亚一家善良,上帝决定惩罚人类,使大地出现大洪水,将人类消灭。告诉诺亚制造一座方舟,凡有血肉的货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那里保全生命。诺亚有三子,分别为含、闪、雅弗,他们均有妻子,连同诺亚夫妇,共计8人。</div> 上图前景表现洪水到来,人们各自选择安全地点保命,诺亚一家8人则登上方舟(上图后景),安全度过洪水灾难。 远处方舟,近处人群——有的挤在大盆里,有的在小岛上挣扎,还有人爬到树上。<div> 右边,有些人由于对世俗事物的过度依附而迷失了方向,并随身携带财产寻求安全。然而,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在前景中,他们试图挤在右边的岩石小岛上,以逃避水域上升的威胁。<br> 那些在方舟和前景之间到达将要倾覆的船的人,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在远处,邪恶的人到达了方舟周围的平台,将自己投向被排除在外的船只。</div><div> 此幅作品在构图上被分为一系列单独的群体,并呈曲线状分布,在单调的、铅灰色背景衬托下,这些人群显示出浮雕效果。表现人类绝望和受上天惩罚的戏剧性场面是通过那些迷途罪人的姿态和表情展现出来的,他们有的互相帮助和照顾,另一些则在为苟延性命而苦苦挣扎。绿色、蓝紫色和粉红色之间的色彩反差增强了大难临头的气氛。看着这些由于受磨难而表情滞重的人物向前行进,我们几乎能听到狂风摇撼树枝时的呼啸,几乎能感觉到上帝愤怒时的恐怖气氛。</div> 诺亚醉酒<div><br></div><div> 大洪水退去后,诺亚开始种地,栽培一座葡萄园;一天,他喝了葡萄酒,赤身露体醉卧于帐篷中,其子含进入帐篷见到后,告诉其他两个兄弟闪和雅弗,后二人拿着衣服、倒步入帐,披于父身,避免不雅观感。诺亚醒后知情,令含的后人世世代代为闪的仆人。描绘诺亚醉卧帐篷内,其子入帐情况。</div><div> 四个裸体男像(ignudi)是西斯廷礼拜堂中的此类人物的第一批。现在,在北侧的两个男像中只有一个的头部、肩膀和脚可见。 1797年在圣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爆炸的粉末弹匣爆炸后,因灰泥层的分离使壁画遭到破坏。16世纪的版画表明,该雕像是面对它的人的镜像,很可能它是用相同的底图来绘制的。天顶第一个隔间中的裸体男像,比后几个隔间中的裸体男像拥有醉的的明暗对比,这使人物充满了硬度。<br> 裸体男像的橡树叶和橡子的花环头饰——这是对教皇西斯图斯四世的家族姓氏(Pope Sixtus IV della Rovere,简称“橡树”)的寓言,以及穿过大型镀金圆形徽章框架的缎带。两个圆形画描绘的旧约场景分别是:毕甲从拿伯的葡萄园车上扔下被废国王约兰的尸体,以及押尼珥被谋杀。</div><div> 除了上面叙述的9幅创世纪主画外,天顶画还包括12位先知画、20个裸体男子画和四角4个圣经故事画和三角拱肩内耶稣祖先人物画。这里就不一一赘叙了。</div><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最后的审判</b></h1><div><b><br></b></div><div> 《最后的审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于1534年至1541年受命于罗马教宗保罗三世为西斯廷天主堂绘制的壁画,现藏于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b><br></b></div><div> 画面描绘了世界末日的终极审判,所有死去的人,无论贵贱善恶都将被复活,接受最终的裁决。</div> <div> 《最后的审判》<br></div><div><br></div><div> 壁画中的看点并非在大场面上,而是体现在个体形象中。 米开朗琪罗始终是优秀的雕塑家,在刻画个体人物形象时,其充满表现力的雕塑艺术审美便展现其中。<br> 画面大致可分为四个阶层,最上层是天国的天使;第二层天国;第三层是天使吹号角及受裁决的人群;第四层地狱。下面就分层次进行介绍。</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层 天国的天使</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些天使与传统绘画里的天使不同,没有翅膀,肌肉雄健。左上的半月形拱顶,天使们在其中抬起十字架;右上的半月形拱顶,天使们抬起那根基督受鞭刑的圆柱,向这面祭坛墙的中心倾斜,好像是在平稳左上半月形拱顶的十字架。</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使抬十字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使抬圆柱</h3><div><br></div><div> 在第二层天国,审判者与圣徒。正中间是圣母与耶稣,为基督信仰受难过的殉道者聚集在基督与圣母四周。<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层 天国</h3><div><br></div><div> 基督的身体异常巨大,躯干宽阔,在一片黄色明亮的光中高举右手,标识出他作为审判者的角色。挥手之际,最后的审判开始,一切人的善恶将被裁定,灵魂按其命运或上升或下降,善者上天堂,恶者下地狱。圣母有一点羞赧地依偎在基督身边,双手合拢在胸前,低头看着下界的芸芸众生,好像有无限悲悯。<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督与圣母</div><div><br></div><div> 围绕在基督周围缓慢旋转运动的人物,他们是圣徒、殉道者和上帝的选民,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下几位圣人:</div><div> 拿着天堂钥匙的圣彼得,他在正中右边、白胡子、身形强壮,是耶稣十二门徒之道,他死于在罗马传教时被倒钉十字架,他的标志是手里拿着金钥匙,那是耶稣临死前给他开启天国的钥匙。</div><div> 拿着自己人皮的圣巴塞洛缪,他是被用刀剥皮殉道而死的,他右手拿着刀凝视着基督,左手提着环线剥下来的人皮,有五官、有手。这张人皮的五官是米开朗基罗自己的容貌。</div><div> 与右边圣彼得左右相对的是施洗圣约翰,他在约旦河为耶稣施洗而得名,后来被莎乐美点名砍头。</div><div> 位于施洗圣约翰旁边的是圣彼得的弟弟圣安德烈,为十二门徒之一,临死前慷慨演讲,被钉在X形十字架上殉道。</div><div> 位于圣母正下方的是圣劳伦斯,与被剥皮而死的圣巴塞洛缪一左一右居于耶稣脚下正下方,他扛着一副烤肉架,传教时他被放大上面活活烤死。</div><div> 举着十字架的那位巨大人物是来自古利奈的圣西门,他在耶稣背着十字架去受难的路上,替耶稣背十字架、</div><div> 在右下方,圣塞巴斯蒂安被乱箭射死而殉道,他是古典实体的典范。他双手紧扣殉道的象征——箭头。</div><div> 圣塞巴斯蒂安左侧是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天主教十四救难圣人之一,他在传教时和罗马皇帝派来的几十个学者辩论,这些人辩论不过她,将她判处轮刑。行刑时出现神迹,车轮在她的手碰到后四分五裂,但最后她被改成砍头。她是公认的美女,死的时候才18岁。<br></div><div> 圣凯瑟琳上方是圣布莱斯,身穿红袍,手上拿着两个铁的羊毛刷,这是他殉道时的刑具,他被这两把铁的毛刷折磨得皮开肉绽,最后被砍头而死。<br></div><div> 圣凯瑟琳右侧是圣西蒙,他手持殉道时的刑具锯子。<br></div><div> 最左边是女性群像,他们是圣人、处女和殉道者以及旧约的同胞和女英雄。</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徒与殉道者</div><div><br></div><div> 第三层受裁决的人群,所有逝去的人被唤醒接受终极审判。</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个天使吹号角</h3><div><br></div><div> 除了吹号角的天使外,还有两名天使拿着生命册,即上天的选民册,左边是善因书(用来审判好人),右边是恶因书(用来审判坏人)。</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拿生命册的天使</h3><div><br></div><div> 受主神裁决,左边往上升,善人升天国;右边往下降,恶人下地狱。</div><div> 第三层左侧,死过的肉体一一醒来,从墓穴、棺木、泥土中爬出来,一具一具身上升起,他们是被选中的善良灵魂,有天使和天国里被祝福者把获救的人接上云端。</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善人升天堂</div><div><br></div><div> 第三层右侧,天使驱赶妄图进入天堂的罪人们,一群被诅咒的恶人被打入地狱。这些下地狱的灵魂,其情绪状态由左上角(下图)这个醒目的人特所集中代表,他似乎正遭受一种内存的折磨,绝望、忏悔以及对身体和精神上的毁灭、恐惧。</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恶人下地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第四层是善恶两部分人正受到重生的耶稣的裁决。画面左侧描绘的人物将升往天国的人群。右下角水面的船上向亡魂挥舞船桨提地狱的引渡2 。冥神夏龙。坐上船的亡魂将渡过阿克隆河打入各层地狱。</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善与恶</div><div><br></div><div> 死去的灵魂从棺材或地里爬起来往上升。<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生的人群</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下地狱的人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通过对最后审判的理解,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我们还是多做善事,积德行善,不但惠及自身也会造福子孙万代。</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桑西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基罗,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传世流芳。我一个不懂艺术不懂绘画的门外汉,按说没有资格来说三道四,但为了进一步理解《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我查阅了资料,借鉴了很多大V们的讲解,最主要是让自己清晰、明了地了解这两幅传世名作。</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二O二五年六月十日于英国温莎</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