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Ⅱ真意入笔,岁月成诗:品冬雨叙事文之美

风雨踏梦行

<p class="ql-block">  网络千章竞艳妆,独擎素墨守真常。情融笔底烟霞韵,意沁文中岁月长。抛矫饰,弃虚张,一襟纯粹付流光。且观叙事归澄境,字绽寒梅满卷香。</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在信息如潮的时代荒原上,我手中那摞自媒体平台,恰似一座被风雨侵蚀却依然繁花灼灼的秘密花园。公众号、百家号、美篇、微博……无数文字载体如同交错生长的枝桠,诗歌似翩跹于花间的蝶影,散文如蜿蜒的溪流,回忆录像蒙尘的旧梦,微小说则是隐匿在叶隙间的神秘星子。阅读量的数字有的如烈日耀眼,有的似萤火微光,名家妙笔与无名作者的赤诚之作,共同编织出这片文字的绮丽盛景。面对这海量的“精神食粮”,我总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寻觅:先凝视那文字凝成的标题,像破译古老的密码;再打量阅读量与赞评数,试图窥见文字背后的共鸣轨迹;而后随意翻开文中段落,若字句能如磁石般牵引目光,便从开头逐字细读,若能一气呵成,在我心中,这便是能叩击灵魂的佳作。这评判或许主观得近乎任性,却如同一把带着体温的尺,丈量着文字与心灵的距离,是我“真情性”最炽热的袒露。</p> <p class="ql-block">  某个寂静的午后,我的目光被作者冬雨(笔名)美篇平台上的作品捕获。《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把爱洒向金色时光里》《遇见粉黛,遇见美好》《家乡的劳动公园》……这些作品的封面简约得如同素绢,多是女主人公淡雅清丽的照片,眉眼间流转的温柔与诗意的标题相互呼应,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在喧嚣的网络世界里徐徐展开,散发着让人屏息的韵味,诱我探寻文字背后的精彩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因着这份吸引,我试图拼凑这位作者的模样。可惜,我与冬雨素未谋面,只能从她的美篇中捡拾零星碎片:她来自辽宁省抚顺市,是一位退休的军工女干部,仅此而已。但从她精心设计的美篇布局、巧妙的文化创意与精致的编辑排版中,我仿佛看见一位手持素笔的佳人,在岁月的长卷上,以直爽热忱为墨,敬业勤勉为纸,热爱学习为砚,笔耕不辍地描绘着独属于她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将冬雨置于浩瀚的文学星河,她或许并非最闪耀的恒星,却有着温润而独特的光芒。截至目前,她在美篇平台已发布500多篇文章,收获500多万阅读量、6万多点赞,400多篇作品被加精,加精率近80%。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她跋涉过的文学征途上的坚实脚印,见证着她丰盈的人生阅历与深厚的文字积淀。这500多篇作品,大多是叙事文,间或几篇散文随笔,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她人生的朝暮晨昏:春日里的《我为春天歌唱》,是对生命的深情礼赞;夏季的《初夏,又迎来凤凰花开》,藏着对时光的温柔眷恋;秋天的《秋色如画,一不小心成了画中人》,流淌着诗意的浪漫;冬天的《冰雪世界中唱一首生活的赞歌》,传递出坚韧的力量;还有讲述家乡故事的《家乡的“天池”》、承载历史文化的《悠悠古镇情》……每一篇都是她用心收藏的时光琥珀,封存着岁月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当指尖轻触《家乡的劳动公园》,一段质朴的文字如陈年佳酿,瞬间浸润心田:“抚顺劳动公园,在抚顺人的眼里,不仅仅是一处园林,更像是家乡的坐标,是许多人的共同回忆,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做为一名抚顺人,无论走到哪里,劳动公园就像文化符号一样,已深深地植入我们的脑海,刻骨铭心,永世难忘。我爱劳动公园!愿古老的公园越来越好!”那一刻,记忆的闸门轰然洞开,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久别的故乡哈尔滨的建国公园。青石小径上的足迹、树荫下的欢笑、黄昏时的剪影……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片段,在冬雨的文字里重新鲜活。心底那被城市喧嚣挤压得近乎干涸的角落,悄然涌出思念的清泉,内心的坚冰也在瞬间消融。原来,好的文字就是有这般神奇的魔力,它能穿越时空的阻隔,直击心灵最柔软的角落,让那些被生活琐碎掩埋的情感,破土而出,肆意生长。</p> <p class="ql-block">  细细咀嚼这份感动,我终于读懂:打动我的是作者文字中流淌的那份纯粹的真诚。文学的殿堂广袤无垠,关于文学的本质与内涵,向来众说纷纭。但对于叙事文而言,真诚与纯朴便是它的灵魂,是支撑它穿越岁月长河的脊梁。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学的边界正在悄然模糊。散文失去了底线,叙事文没了原则,成了一个无所不装的“筐”。有人戏谑,如今的叙事文如同“公共垃圾筒”,充斥着琐碎的家长里短、道听途说的传闻、矫揉造作的情感。会打字、能玩手机的人,随意拼凑的微博、微信记录,甚至QQ聊天记录,都堂而皇之地冠以叙事文之名。更有甚者,媒体推崇新闻叙事化,将叙事文当作粉饰太平的胭脂。</p> <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乱象中,叙事文的本真渐渐迷失在迷雾里。各种新奇的概念层出不穷,大叙事文、新叙事文……浮华、矫情、造作之风如同汹涌的潮水,席卷而来。那些无病呻吟的情书、冗长乏味的风景描写、支离破碎的情感日记、言不由衷的应景文字,以及打着创新旗号的所谓实验性叙事文,纷纷粉墨登场。有人感慨,如今的叙事文如同走秀场上浓妆艳抹的模特,在忸怩作态中早已失了原本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于是,有人振臂疾呼:叙事文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演变,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丢了本色。一旦失去了边界,“无所不是叙事文”,叙事文也就失去了自我。它理应回归本真,重现那份纯粹与真诚。</p> <p class="ql-block">  而冬雨,无需他人的提醒与呐喊,始终如一位执着的守护者,坚守着叙事文的本质。她的文字,严格遵循着叙事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她的心血与深情。在她的笔下,亲情温暖如冬日炉火,爱情美好如盛夏繁花,山水情韵如秋水长天,自然、人生、哲理相互交融,处处彰显着民间的质朴情怀与对社会的深切忧思。在网络文化盛行、价值观念混乱、话语表达错位的当下,她以朴实清新的文风、深邃温婉的文化情致、率直真纯的人格魅力,为叙事文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为时代和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悠扬而坚定的赞歌。</p> <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冬雨的文字里,始终饱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曾经叙事文中追求的精致、灵动,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在她的笔下,都化作了对社会人生和过往岁月的深情凝视。她将目光聚焦于平常事、普通人、世间情,在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人性的真、善、美。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写景,她的文字都言之有物、情真意切,仿佛是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清泉,纯净而甘甜,能洗净读者眼中的尘埃,滋润读者干涸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她的文字蓬勃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染力。真诚叙事,让故事鲜活生动,如在眼前上演;真爱写人,让人物跃然纸上,仿佛触手可及;真切写景,让景色栩栩如生,恍若身临其境;真实写情,让情感直击人心,引发强烈共鸣。“真”是她创作的生命源泉,“情”是她审美的核心所在。她用一支笔,让叙事文回归到最本真的模样,回归到真诚与纯朴的起点,为迷失在喧嚣中的叙事文,点亮了一盏明灯。</p> <p class="ql-block">  正如有人所言,叙事文的正途,在于褪去喧嚣浮华,回归寂寞本真。冬雨的这五百余篇作品,无论于她是过往的总结,还是新程的序章,文字中那份珍贵的“真”,早已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这便已足够。在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她始终愿意慢下来,以真诚为笔,守护叙事文的纯粹,坚守文学的初心,这份坚守,值得我们深深学习与借鉴。(完)</p> <p class="ql-block">  注:本文中的人物图片,来源于主人公冬雨之美篇平台,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