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秦岭峪口之美二——紫阁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秦岭的美很丰富,在中国版图上的著名大山脉当中也是独居首位,是唯一被称为华夏祖脉的大山。其余名山,好多都被当地人称为“父亲山”,如宁夏的贺兰山脉、山西的太行山脉、甘肃的祁连山脉等,可见秦岭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我爱上秦岭,是因为秦岭实在是太美了!不仅有神工鬼斧的自然景观,还藏着许多千年古寺和道观,人文景观特别丰富,但最吸引我的是山里大大小小的峪口,每个峪口里都有四季长流不断的泉水,从山顶跳跃而下,奔腾不息。秦岭山里沟峪多不胜数,著名的有72峪,各有其美,除此还有很多峪口。都美得令人惊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进入夏季,遇到节假日,西安周边的不少人就进入秦岭的峪口深处,消暑乘凉,陶冶情怀。我和赵老师计划周末去秦岭紫阁峪纳凉,因为那里有很多瀑布群、深水潭;石头河景观也独特;植被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二以上。紫阁峪不仅自然景观美,唐代还是皇家的避暑行宫。李世民曾多次来紫阁峪避暑,留下了一些人文古迹,值得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月二十三日清晨,我们驾车来到紫阁峪口,被工作人员拦住不让进峪,他们说秦岭的许多非旅游景区的峪口一年四季都进行防火管控,不让进入。我们只好退了出来,到旁边著名的大圆寺看看。我特别喜欢寺院文化,去过很多寺院,感受那种安静祥和的氛围,欣赏寺院的建筑、雕塑、壁画之美,拜一拜慈悲的佛、菩萨,沐浴在佛和菩萨慈善的笑容和目光里,内心十分安宁、幸福和愉悦。我很喜欢这样的感受。西安城周边的寺院大多都是古代十三个王朝皇家敕建的,紫阁峪口的大圆寺,有资料记载:修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其修建缘由相传是汉明帝刘庄夜梦张良,张良称自己曾居紫盖山北庄,有一形似鱼盘的福地,让汉明帝在此建净土道场弘扬佛法以保国泰民安,于是汉明帝翌年下令修建了鱼盘寺,这便是大圆寺的前身。后经历史变迁,名称也多次更改。在后秦弘始三年,鸠摩罗什法师入关,先在逍遥园译经,后入大圆寺。乾元三年(759年),楚金大和尚在此圆寂,唐德宗追忆其为“大圆禅师”,大圆寺之名由此而来。我们行走在鱼盘的福地上,感觉自己也有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沿着大圆寺旁边的一条小路走去,看看田地里种的蔬果也挺好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我们沿着小路没走多远竟然来到紫阁峪的大路上了,突然遇见大道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奋,便沿着大道一直向峪口深处走去,道路很好,与旁边的紫阁河相伴,逆着水流缓缓而上。一路上森林密布,鸟语草香,河水叮咚,微风习习,空气特别好,备感凉爽惬意。进了峪口以后,我发现里面有不少游客,路边停放着一些车辆,我很疑惑:他们是怎么开车进来的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夏季,每当我走入秦岭,沉浸在茂密的森林里,享受青山绿水带来的清纯新鲜的空气,颇感浑身轻快。尤其是在峪口内一路上看到奔流的溪水、跳脱的瀑布、沉静的潭水等水体形态景观,更令人愉快叫好。今天在紫阁峪发现这里的地质景观很特别,山体几乎都是由巨缝的开裂石块堆砌而成,那一道道深深的裂缝,呈现出历经了数万年岁月的沧桑与震动,让人不禁心生担忧,仿佛随时都有落石轰然滚落下来,或者一股泉水突然从中喷涌而出。不过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丰富的植被不仅为这险峻之地披上了一层生机盎然的外衣,而且用粗壮的发达根系紧紧地抓住石块,在石头间相握着。面对此景,我感受到一种很特别的美——碎裂欲奔的险绝与欣欣向荣的生机结合在一起,叫人遐想万千。紫阁河也很特别,河里堆满了白色的花岗岩石,比别的峪口里的石头明显要大得多,密密匝匝地堆叠着,清澈见底的水流穿行其间,激起雪白的浪花和清越的水声,在山谷里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一路追寻水源来到海拔八百多米高处,遇到神仙泉。泉眼周围山峰峻拔,山石奇特,植被茂密,绿树成荫,神仙泉处于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宛如世外桃源。泉水从植被覆盖着的巨大山石的一处六、七十厘米宽的缝隙中汩汩流出,清澈无比。我和赵老师手撩着泉水洗了自己的双眼,品尝了甘美的泉水,顿时感觉浑身清凉舒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神仙泉边有一个被绿意隐匿的神仙亭子,宛如遗世独立的秘境,悄然诉说着山林的清幽与灵韵。这座全木结构的八角亭,檐角飞翘,古朴雅致,亭子内顶环绕着以竹子精心雕琢的花柱,竹纹与木纹相映成趣,尽显匠人之巧思。若不是循着潺潺水声和路边立着的神仙泉指示牌寻觅而来,怕是极易错过这方隐匿于层层叠叠绿树掩映下的静谧之所。当我们踏入神仙亭子时,还偶遇了一位可爱的“小主人”——一只小松鼠正蜷坐在亭中,专注地啃食着鲜嫩的毛栗子与核桃,许是感受到我们的到来,它先是警惕地抬头张望,随后才恋恋不舍地跃入密林,将这方休憩之地“礼让”于我们。我们静坐亭中,耳畔是神仙泉汩汩涌动的水声,似一首悠然的山间小调;清脆的鸟鸣不时穿透密林,与泉声交织成曲;微风拂过,四周树叶沙沙轻响,仿佛雨声一般;光影在亭内斑驳摇曳,更显遗世独立的清幽静雅。置身这般美好的景致,全身心沉浸其中,呼吸间皆是山野的清新,神思也在这静谧中愈发澄澈,只觉心旷神怡,忘了时间轻移的脚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坐在亭子里,才发觉这个清凉的神仙亭是拆除秦岭违建时保留下来供入山的人歇脚。神仙泉原也是被违建者占为己有,纳入了违建的院子里,现在围墙已经拆除了,清澈甘甜的泉水又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汩汩流淌。我们在神仙亭里坐了一会,就遇见来神仙泉取水的人,他们开着车,拉了十几个水桶、小型水泵、长长的水管,把车停在路上,直接把水管的两头直接插入水桶和泉眼,很快就能抽一桶水。我好奇地问:你们是怎么开车进来的?他们说为了进峪取水,早就与管控峪口的人员交往成朋友了。哦,我慌然醒悟,原来峪沟里停了那么多的车辆,人家早就想办法认识了,甚至成了所谓的朋友。神仙泉旁立着一个官方介绍泉水的牌子,上面写着:神仙泉水量大,常年四季流淌不停,水质清澈甘冽,富含多种矿物质,经检验达到优质矿泉水标准,可直接饮用,能医百病。据泉旁摩崖石刻记载,此处的泉水是唐代宫廷的御用水源。同时,当地村民还有种说法,该泉水富含硒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益,喝了神仙泉的水心明眼亮、长命百岁。为神仙泉增添了神秘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喝了神仙泉水,又向高处走去。不一会儿,来到宝林寺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宝林寺初建于北周,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敕建重修,尉迟恭监修,宋时更名为紫阁寺。清同治元年(1862年),宝林寺毁于兵燹,仅存宝塔一座,因此塔是尉迟敬德监修,便称为敬德塔,一直沿用至今。传说在唐末黄巢起义时,长安兴教寺被毁,寺僧携唐玄奘遗骸逃至宝林寺建五重塔供藏,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金陵天禧寺演化大师朝临紫阁寺,发现玄奘遗骸并迎至金陵天禧寺供奉。天佑七年(910),重修紫阁寺塔,建七重塔,为使葬骨塔不再被破坏,因而塔不留名。1988年在塔身第五层发现的石刻塔铭证实,现存塔为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所建。该塔为楼阁式砖塔,实心,平面呈方形,共七层。1957年被列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寺院建筑荡然无存,只存敬德塔,如擎天之柱,静静地立在秦岭山脉深处的紫阁河源头陡峭的圆台形紫阁山顶,此山刀削斧凿般的崖壁,直插霄汉,将古塔托举于天地苍茫间。塔影孑然,砖石斑驳,历经千载风雨而巍巍挺立,仿佛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不老禅师,无言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与晨钟暮鼓,那抹古朴沧桑,在孤绝的山势映衬下,愈发厚重深沉,令人望之恍若穿越千年光阴。拜谒了古塔,望着紫阁山后面一字摆开的三座形似“鱼嘴”的山峰,想起鱼盘福地,觉得古人对山川胜景的理解和感悟十分令人惊讶和佩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我们沿原路下山回家。沿途的山峰藤蔓植物肆意生长,如灵动的绿色的金丝绒,将高大的乔木层层缠绕,密密麻麻地交织着,仿佛连风都难以穿透。树木有多高,藤蔓就能攀爬多高。我一边走,一边拿手机拍下自己不认识的花草,记录下这些奇特植物的模样,并且随时让微信小程序中的识花君耐心地为我详细讲解。我每一次走进秦岭,都像是开启了一场植物知识的奇妙之旅,让我对大自然的神奇有了更深的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途我们恋恋不舍地在每一个潭水边停留片刻,走到一个幽深的大水潭边,不忍离去,便坐在这方碧绿如玉的大水潭边享受这份清幽之美。紫阁峪的碧玉水潭深邃而沉静,两三米的深度似藏着无数秘密,水底圆润的卵石清晰可见,随水流轻轻摇晃,恍若被施了魔法的宝石。清澈的水流自瀑布顶端倾泻而下,如白练垂落,击打在巨石上溅起细碎水花又汇入潭中,荡开细微微的圈圈涟漪。四周环绕的巨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巨兽盘踞,有的似仙人静坐,为这方天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雄浑。我与赵老师静静地坐在潭边,周遭的一切都变得纯粹而安宁,仿佛闯入了人间仙境。森林里虽然看不到鸟儿飞舞的身影,但是鸟鸣却清脆入耳;抬眼望去,彩蝶轻盈地掠过水面,翅膀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时而停驻在岸边的野花上,时而盘旋飞舞,似在向人们展示它的优雅;潭边浅水区,成群的蝌蚪摆动着细小的尾巴游来游去,为静谧的水潭增添了几分灵动的生气。四周森林密布的山峰围绕,好似绿色屏障,将水潭温柔地包裹其中,坐在潭边的石头上仿佛坠入森林围成的绿潭底,自己也是一条小鱼或小蝌蚪,或者就是井底之蛙,在森林围城的潭底清水环绕的石头上戏水似的,抬头只能看到一方飘着白云的蓝天,被静谧无声的山峰托举着,真的有一种隔世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紫阁峪的魅力远不止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致与静谧氛围勾勒出来的山野画卷,隐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人文景观,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唐代敬德塔、古老的村落遗址、斑驳的古道、摩崖石刻等,都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泉一亭、一寺一塔,都承载着大自然的神奇与历史的沧桑,自然与人文在此交融,绘就了一幅独一无二的绝美画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