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2021年4月18日,天昏地暗,欲哭无泪。风吹雨打,1500张日历悄然翻过,无尽的思念,始终萦绕心头,历久弥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 相识在友谊</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我与勤芳相识在黑土地上一个名叫“友谊”的地方,当时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八团,前身是中苏友谊农场,1977年兵团撤销后,恢复友谊农场建制。那时,我任5营49连文书,勤芳任5营机运连文书,营里开会办事,经常会碰到的,都是上海知青,工作性质相同,交往不是很多,说话也算投缘。</b></p><p class="ql-block"><b> 1973年我们参加高考,后来,勤芳被复旦大学录取,我被上海师大录取,专业都是中文,全营回上海的知青就我们两人。那年9月11日(中秋节),我们搭车前往福利屯,换乘火车经佳木斯、天津,13日上午回到上海。启程在友谊,迢迢七千里,谁也不会想到,当年的同行者,日后竟成伴侣。</b></p><p class="ql-block"><b> 大学三年,我们时有来往,交流学习情况。由于那是一段特殊的时期,政治风云不断,频繁开门办学,所以见面并不太多。 </b></p><p class="ql-block"><b> 1976年8月,我们结束了大学生活,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由于岗位、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把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工作上,没有考虑个人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工作繁忙,相互间的接触了解,为建立关系奠定了基础。1979年底,我们结为连理。这段始于友谊的婚姻,栉风沐雨,一直走过了40多年。</b></p><p class="ql-block"><b> 勤芳对曾经生活过的友谊感情笃深,对一直关心帮助她的连队指导员李春晓更是感激在心,视为恩师益友,逢年过节都会寄张贺卡致以问候。</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勤芳两次邀请李春晓夫妇来上海旅游观光,精心安排好吃住行,让两位老人倍感欣慰。2014年8月,勤芳听说老人重病在身,专程前往友谊探望,祈愿他康复。此时的勤芳,已查出身患多发性骨髓瘤,但她不顾旅途疲劳,在老人床前俯身凝望,了却了多年来的夙愿。离开友谊40多年,这是她唯一一次回访友谊,意义非同寻常。</b></p><p class="ql-block"><b> 勤芳在职时,曾参与编导了许多台大型的综艺类节目,其中上海电视台与黑龙江电视台合作的综艺晚会“江海情”,是她亲自导演的,倾注了满腔热情,在两台播出后,受到电视观众好评。晚会的主题歌词有北大荒人的质朴实在:</b></p><p class="ql-block"><b> 总有一种真情,</b></p><p class="ql-block"><b> 总有一份挚爱,</b></p><p class="ql-block"><b> 连接起你和我,</b></p><p class="ql-block"><b> 连接起江和海。</b></p><p class="ql-block"><b> 总有一种情缘,</b></p><p class="ql-block"><b> 总有一条纽带,</b></p><p class="ql-block"><b> 维系着天和地,</b></p><p class="ql-block"><b> 维系着南和北。</b></p><p class="ql-block"><b> 关山挡不住,</b></p><p class="ql-block"><b> 时空隔不开,</b></p><p class="ql-block"><b> 风雨兼程千万里,</b></p><p class="ql-block"><b> 唯有江海情长在。</b></p><p class="ql-block"><b> 这里的江是黑龙江,这里的海是上海,这里的情来自那个神奇的北大荒、那片广袤的黑土地,来自那个被成为“天下第一团”“天下第一场”的友谊,我们在那里度过人生最难忘的青春年代。</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2021年4月22日)</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 辛勤播芳在荧屏</b></p><p class="ql-block"><b> 勤芳从事电视工作30多年,先后参与执导了800多台文艺晚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6年后,她曾在舞台剧“刘胡兰”、“八一风暴”,电视剧“玫瑰香奇案”、“法网”,电视报道剧“永不凋谢的红花”中担任副导演,从而熟悉了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为电视剧拍摄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82年任少儿节目导演时,她独立执导了“夸夸我的家乡美”、“六十秒智力竞赛”、“争当洁齐美的小先锋”等节目,前两个节目都被中央电视台播出,得到好评。由她改编并导演的儿童电视剧“考取重点中学以后”在华东六省一市节目交流中获二等奖。1984年自编自导的专题片“红领巾的来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两次。同时由她撰稿导演的“中外儿童六一联欢会”获五省市节目交流一等奖。</b></p><p class="ql-block"><b> 在完成一些特别节目导演外,她还参与创办了“燕子信箱”、“我们大学生”等较有影响的栏目。她录制了大量的专题片,如“足球的未来”、“一师附小少先队活动”、“他们在队旗下成长”等节目全部自己撰稿和导演。1985年,她执导了“育人篇”、“探索篇”、“生活篇”三集专题片及“崇高的职业 光荣的职责“的电视文艺晚会,向首个教师节献上了一份厚礼。期间,她还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了《小主人摄影作品选》,并写了评述文章。</b></p><p class="ql-block"><b> 1987年起,她担任音舞科副科长,从事综艺节目的编导工作。同年国庆,以她为主的大型国庆文艺晚会“走进十月的阳光”,采用多场景、多视角、全天候、全方位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上海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播出后在广大观众和全国电视界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也为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晚会的主题歌被人们传唱至今,成为经典。</b></p><p class="ql-block"><b> 1988年她调到戏曲科任科长,为了振兴戏曲舞台,提高戏曲节目的收视率,她发动大家集思广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选题,执导了沪剧音乐剧“为你打开一扇窗”、“戏曲大观园“等节目。</b></p><p class="ql-block"><b> 1989年她调回音舞科任科长,连续执导和参与执导了一系列大型的综艺晚会,主要有:1989年的七一晚会“力挽狂澜迎七一”、国庆40周年晚会“祖国颂”、1990年国庆文艺专题片“跨越千年纪元”、90上海电视节闭幕式、1991年春节文艺额晚会“祥年春浓”、1992年春节文艺晚会“欢欢喜喜又一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的文艺晚会“阳光雨露百花艳”、1993年的东亚运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沪粤港三地卫星直播的“93沪粤港歌唱大赛”、1994年庆祝第十个教师节的社会捐助大点播“希望在我心”、1995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国际时装模特儿大赛三场决赛及闭幕式、音乐歌舞片“啊,井冈山”、上海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庆祝国庆46周年的文艺晚会以及全国十佳电视制片人颁奖文艺晚会等。与此同时,她还完成制作了每周一期的综艺节目。从1994年起,她担任“欢乐大世界”的制片人,在编导力量有限、制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她组织大家开拓进取,不断对栏目进行调整改革,保证了节目的正常播出,使具有12年历史的名牌栏目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在整体处于低谷期的综艺节目走出了一条新路。1996年10月策划制作“远山的呼唤——帮困助学甘肃万里行”,并助养了一名失学儿童,多年来一直给予关爱和帮助。</b></p><p class="ql-block"><b> 她先后执导了1995、1996、1998、1999、2000年元旦的直播晚会,凭借多年来积累的编导经验,做了精心的创意和构思,营造“荧屏过新年”的真实氛围,从“中国风”到“亚洲风”、“五洲风”,再到“世纪风”,观众参与的群体通过卫星由上海扩展到全世界收看晚会的观众,国际有奖竞猜电话和国际互联网的开通,并首次使用中、英双语向全世界直播,变“窄播”为“宽播”,寓情景与艺术于一体,超越了时空和国界,赋予综艺晚会以新的生命力。1999年她承担了上海解放50周年和建国50周年大型文艺节目的导演工作,为了尽情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炽热情感,她大胆提议舞蹈“桥的构思”首次在外白渡桥上铺满红布,寓意战士们浴血奋战的不朽业绩,在即将通航的浦东国际机场组织千人交响乐和千人合唱,这两台节目都受到市广电局领导的嘉奖。</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元旦,她和同事们一起策划制作了“跨越太平洋——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新世纪的对话”特别节目,这一尝试创造了电视史上多个第一,在国内电视同行中广受好评。2001年第九次APEC经济体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她作为文艺演出的导演,为这台“空前绝后”的重大演出活动倾注了心血,精彩纷呈的节目赢得了各国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她还是历年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游现场直播的导演,“蓝天下的挚爱”全天直播以及上海市慰问高层次人才暨在沪外国专家的文艺晚会,她一次都没缺席,并应邀为中央电视台策划导演了“中国电视彩虹奖颁奖晚会”和广电总局第14届星光奖颁奖晚会。</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2021年4月22日)</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 眼中有泪 心里有光</b><b>(姚光远)</b></p><p class="ql-block"><b> 我是从小听着港台流行音乐长大的,那是一个小虎队横扫亚洲、陈奕迅还在选秀的年代,可能是小时候沾妈妈的光,明星见了很多,现在反而变得不那么追星了。从小听着大家叫毛老师,当初我奇怪为什么她不是老师,你们都要叫她老师,后来发现还真带了很多学生,他们现在都已经在各自的领域独挡一面,还有不少已经做了领导。银河有缘,谢谢你们今天相聚于此寄托哀思。花篮挽带上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蓝白口罩下那一张张久违的面孔,让我感动。没有你们,毛老师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谢谢你们今天来为她送行!</b></p><p class="ql-block"><b> 妈妈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和生活过几年,那块黑土地留下了她的青春、热血和汗水,也认识了我爸爸。在场有很多和她一起在北大荒奋斗过的兄弟姐妹,作为小辈,很难想象你们当年经历的千辛万苦,但我相信那也一定是你们最刻骨铭心的回忆。她很幸运遇到你们。谢谢你们今天也来为她送行!</b></p><p class="ql-block"><b> 我和妈妈都有幸就读于复旦大学,谢谢她的同学们今天也来送她。同样是自由无用的灵魂,妈妈取得的成就也许是我一辈子所无法企及的。作为母亲,她没有过多管过我的学业,这让我反而感觉些许安慰,能让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喜爱的电视工作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上海乃至中国电视界的第一。也许所有妈妈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的人,可是我想,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做一个正直、温暖的人,健康快乐地过一生,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b></p><p class="ql-block"><b> 无论亲朋好友,年轻时一起奋斗的同学战友,还是电视塔下共事的伙伴同事,都一路陪着毛老师走到了这里。可是,总有人要先走,总来不及挽留。就像一台晚会有前奏、有高潮、有插播广告,可是终究还是到了谢幕的时候。就像以前直播完一场大活动的毛导可以松一口气一样,走完70年漫漫长路的她,也终于可以静静地休息一下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她这几年所承受的巨大病痛,坚强乐观的她选择没有对大部分人说,因为她不想让别人为她担忧。谢谢爸爸、我爱人和至亲好友不辞辛劳地对妈妈的照顾和安慰,以及调皮可爱的孙女,点亮了她最后几年的生命之光。</b></p><p class="ql-block"><b> 风雨里像个大人,阳光下像个孩子,妈妈对大家的爱就像永不消逝的电波,温暖地萦绕在我们心间。在某个深夜,也许你会和我一样想起她,想起她曾经陪伴我们走过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 妈妈,请不要回头,虽然这个世界有些你看不惯的地方,但同时有更多你留恋的,请把它们珍藏在心里,如同歌声与微笑会一直陪伴着你,在天堂保佑着我们,继续前行。</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2021年 4月22日)</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