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晴光铺展新绿,教育沃土生机勃发。2025年5月26日,漯河市实验小学朱煜名师工作室第九次研修活动以“学科协同与育素养 多维整合探新知”为主题重磅开启。在这场聚焦跨学科教学的深度探索中,孙珺、朱煜两位教师以匠心课堂为引,以智慧思辨为帆,带领教育同仁共探知识融合新路径,为学科教学创新注入澎湃动能。</p> 双课领航:多维课堂的跨界实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首章,漯河市实验小学孙珺老师执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以“寻根文化云展厅”为支点,撬动跨学科学习新样态。课堂以学校公众号特色板块导入,将学生摇身变为“文化策展人”,围绕“如何布置清明上河图数字展厅”这一核心任务,串联语文阅读、信息科技与美术学科。学生们化身“文字解码员”,在制作文物标签的过程中提炼文本关键信息;变身“声音创作者”,用生动的语音讲解生成微信二维码。尤为精妙的是,孙老师引导学生从美术视角出发,借鉴工笔画细腻雅致的风格,用传统花卉纹样点缀文物标签。当一个个承载着历史解读、语言智慧与艺术巧思的“数字展品”在线上展厅点亮,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化作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煜老师执教的《金字塔》则将课堂升华为多学科交织的思维剧场。以“非连续性文本”为钥匙,结合“我是小小讲解员”口语交际任务,构建起跨学科学习情境。课堂中,朱老师巧妙融合道德与法治、数学学科知识,为学生探究金字塔搭建多维支架,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传承的高度理解金字塔的历史价值。朱煜老师创新引入“豆包智能体”,化身“云端导师”引领学生拆解文本结构。通过设计信息梳理表格,学生们在数学的逻辑框架中解析建筑奥秘,从历史的维度追溯文明起源,用语文的表达艺术撰写讲解提纲。课程尾声,朱煜老师将视野投向本土文化,布置“用提纲法介绍贾湖骨笛”的实践任务,架起古今文明对话的桥梁,让跨学科学习真正扎根生活。</p> 思辨深耕:跨学科教学的理论破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朱煜老师化身“教学设计师”,从实践走向理论,为跨学科教学勾勒清晰蓝图。他指出,跨学科教学是革新学习生态的关键引擎,通过拓展学生学习方式、重塑教师教学范式,推动教育从“知识传递”迈向“素养生长”。针对实践路径,他提出四大策略:精准锚定教材10%课时开展跨学科实验,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遴选兼具学科关联度与现实意义的素材,确保学习真实发生;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打破学科教师“单打独斗”的困局;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弱化单元目标的机械分割,将口头表达、实践操作等核心素养培育置于教学中央。这番高屋建瓴的分享,让在场教师对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系统性、立体性认知实现质的飞跃。</p> 群策共研:教育智慧的深度碰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后的工作室内部研讨会上,思维火花持续迸发。朱煜老师再次强调,跨学科教学的本质是构建“立体学习场域”——它不仅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整合的“设计师”,更要成为学生素养发展的“引航者”。与会教师围绕“如何平衡学科特色与融合深度”“怎样设计驱动性任务”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建立学科资源共享库、开发主题式跨学科课程包等创新设想。这场思维盛宴,让“打破边界、协同育人”的理念在交流中愈发清晰,为后续教学实践积蓄强大能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暮色为校园镀上温柔光晕,这场满载智慧与创新的研修落下帷幕。但学科融合的教育探索永不停步,漯河市实验小学朱煜名师工作室将继续以先行者之姿,在跨学科教学的星河中勇毅前行,让知识的交融绽放出更璀璨的育人光芒。</p> <p class="ql-block">总 编 审: 巩晓燕</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 云露</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贾锐锐</p><p class="ql-block">图片资料: 赵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