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汝璈 (1904~1973),中国法学家,字亚轩,江西南昌朱桥梅村人。<br>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6~1948 年,梅汝璈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审判对 20 世纪 30~40 年代发生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大规模侵略战争负有主要责任的日本战争罪犯的工作,同某些庇护日本战犯的势力进行了坚决而卓有成效的斗争。</b></p> <p class="ql-block">梅汝璈故居始建于 1856 年清朝同治皇帝年间 。建筑座西朝东,南北宽 41 米,东西深 15 米,占地面积 603 平方米 。本体为青砖构筑,共一层,屋面是前后披人字形,灰色机制瓦盖顶 。内部为青石地板、木质门窗,门窗刻有清朝花纹 。内部采用 “三井加两院” 布局,即前院、前井厅、中井厅、后井厅、后院 。</p> <p class="ql-block">该故居经几代传承,1902 年到梅汝璈父亲手中 。梅汝璈在此成长,后从乡村学子成为国际大法官 。1948 年从东京回来后,他在台湾、北京等地定居 。1950 年土改时,故居被分给村里贫下中农使用 。因久年失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其部分坍塌,仅保留外墙和内部主要结构 。后青云谱区政府斥资进行抢救性加固维修,恢复其原貌 。</p> <p class="ql-block">1948 年底,国民政府任命他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司法部长,他拒绝到任,并于一年后辗转到达北京,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顾问兼条约委员会委员。1954 年,梅汝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后又担任第三、第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以及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学会理事等职,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和法制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73 年逝世,享年 69 岁。</p> 1946~1948 年,在历时两年半开庭 818 次的漫长过程中,梅汝璈始终坚持法律原则,有理有节,在 “法官席位之争”、“起草判决书” 和 “坚持死刑处罚” 等关键时刻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赏与尊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他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为国家争了光,全国人民都应当感谢他。” 时任教育次长兼国立政治大学校长顾毓琇先生曾赠剑与梅先生,并称他为壮士。 回首中国近代史,致力民族复兴、维护民族尊严的英雄辈出,梅汝璈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从朱姑桥梅村走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以其非凡的个人品质,代表中华民族审判战争罪犯,伸张正义力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华章。<br> 如今,梅汝璈故居是全国法院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江西省法官教育基地、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昌市文物保护单位、南昌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南昌市档案教育基地 ,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举办各类教育活动 100 余场,起到铭记历史、不忘国耻、警示后人、弘扬爱国主义和法治精神的作用 。 朱桥梅村明代古池塘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谱镇石马村朱姑桥梅村村口。该池塘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 1609 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p class="ql-block">池塘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为 830.5 平方米。池塘四周采用红砂岩石条砌有阶沿,池壁也由红砂岩石条砌筑的侧塘石。内部砌有暗沟与周边民居和暗道相通,并装有石闸,可连通池塘。周边民居将雨水汇入村口池塘,便于村民日常使用,雨季池塘水满则引入附近农田灌溉之用。</p> 朱桥梅村 “石门居” 牌坊,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石马村朱姑桥梅村的东南角街口。始建于 1900 年,红砂岩石构件和青砖因年久失修,部分风化酥碱严重,经后期拆过,红砂岩石过梁已换为钢筋混凝土过梁。<br>牌坊整体座南朝北,东西长 3.15 米,南北宽 0.35 米,占地面积约 1.1 平方米。其主体结构采用了青砖空斗砌体,红条石圆拱形门仪。牌楼左右两侧的墙体上,嵌有红石对联,这些对联不仅增添了美感,也富含文化内涵。拱门上方,刻有 “石门居” 三个大字的红石门匾额,彰显了这座牌楼的独特地位和历史意义。牌楼的顶部设计尤为精巧,采用了双落水蝴蝶瓦瓦面,小青瓦垒成的瓦脊,既美观又实用。檐口下部由两层青砖叠色檐构成,上部为抽屉檐,下部为菱角檐,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 石门居所处的位置,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600 年前,这里曾是朱姑桥梅村的村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经过后人的改建,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石门居。<br>在清末民初时期,石门居所在的位置还未有南莲路的建设,它是通往南昌县方向的唯一道路。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为古驿道,这条古驿道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脚步和故事。石门居不仅是当地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这座建筑对于研究清末年间古道驿站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8日记录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