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庄行纪

天马行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温庄行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敬宗睦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恰逢温庄白公祠堂修缮竣工庆典,有幸得诗友、白公后人李雪华教授盛情邀约,前往参加庆典顺道采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月2日,秋高气爽,阳光正好。诗友们在城南集结后,分乘小车向着盖洋进发。一路上,窗外的景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田园画卷。阡陌纵横的田野里,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丰收的气息;丹桂的馥郁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闻之沉醉。这般养目的田园风光,伴随着车内的欢声笑语,让路途变得格外短暂。不多时,我们便抵达了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公祠堂隐匿在一大片金黄的稻田之后,宛如一位历经岁月沉淀的智者,静静守望。祠前马路边,一座喜庆的充气拱门高高矗立,像是在热情欢迎每一位前来的宾客。门楼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时响起的鞭炮声,那是纷至沓来的宗亲们在认祖归宗、报道签到。宴席从里厅一直延伸至马路,外搭大棚里架起了几口大火灶,柴火熊熊燃烧,灶里浓香四溢的蒸汽与鞭炮绽放腾起的祥瑞烟气相互交织、升腾、弥漫,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与喜庆氛围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雪华教授早已在马路边迎候我们,一番亲切的寒暄问候之后,考虑到时间尚早,我们表示想在周边逛逛,采采风。雪华教授热情地说道:“那这样吧,这周边我再熟悉不过了,我带你们走走,也给你们讲讲下村这边的故事。”于是,一行人便跟随着雪华教授开启了下村之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得不说,听有学识的知情人讲述历史故事,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享受。雪华教授一边走,一边详细地介绍着。故事从建祖祠选址开始,当年堪舆师看此地来龙清晰是个绝佳的风水宝地,唯一缺憾是对面的砂帽顶峰略矮,为此全族上下齐心协力,连续奋战数个昼夜,肩挑背扛,搬石运土,硬是将砂帽顶的海拔增高了数米,这般众志成城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风水讲究,有峰必有水,清澈潺潺的温庄溪穿村而过,静静陪伴着祠堂,仿佛在诉说着温庄村运道悠长的故事。建于1687年的白公桥,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岁月沧桑,却依然坚固如磐,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温庄人的生活变迁。而联飞馆,在兴毁重建改头换面之间,承载了无数文人学子走出大山的梦想与憧憬,成就了他们理想中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子不大,仅用半个多小时,便将其完整绕行一圈。这里田畴丰沃,以出产温庄贡米而名闻遐迩。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桂香,古朴的厝屋错落其间,一切都显得和谐而安逸,令人沉醉其中,这绝对是一个修身养心的好去处。然而,在沉醉之余,我心中也不禁生发感慨:如此小小的一方天地,竟有着数量众多的祠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过去的温庄祠庙成群,这一窝子,原来有十几个呢。现在......”雪华教授无比惋惜地感慨着。遥想往昔,温庄祠庙林立,只是历经岁月的沧桑与磨难,如今我眼前所见,不过是往昔繁盛的极小一部分。这里不仅有李氏家庙,还有吕氏家庙,在现存的蟠根堂、绍衣堂、孔惠堂、敬思堂、瑶圃祠、式礼堂里最为瞩目的,当属今日的主角“白公祠”——“下村李氏家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温庄下村21号,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白公祠”焕然一新,与两年前的景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犹记上次路过,因仰慕兄弟双进士的风采,我偷偷溜了进去。那时的白公祠内一片昏暗,村民甚至将鸡圈养其中,家庙竟沦为鸡舍,当时,心痛之感难以言表。而如今,白公祠高大宏伟,高堂之上明烛高照,匾额生辉,厢房内诗联墨韵流淌,辉彩熠熠。其砖雕门楼,石条门框嵌对联“入斯门廊绍及穆,出此户移孝作忠”。门头的下坊,左右各雕刻一含珠龙头,中间的三个凸起花柱门户环绕着喜上眉梢,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上坊雕刻缠枝牡丹图案。上、下坊之间夹一回字文镶边的竖式门额牌匾“李氏家庙”四个楷书大字苍劲有力。匾额左右两边规则分布着八仙及二十四孝、空城计、松鹤、桃鹿等浮雕图案。门屏雕刻工艺精湛,尽显古朴典雅之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温庄李姓是唐高宗李渊二十子李元祥后裔,代代重视教育,清代时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清顺治年间李先华(字白生),育有李维垣、李维均、李维圻等六子,李维垣之子李镐(1691—1753)18岁考上秀才,32岁考上举人,47岁考上进士,官泉州府儒学教授。李维均之子李际隆(1709—1762)联捷进士时仅28岁,钦点即用知县,1754年升任广东南雄府知府,后任廉州府知府。 乾隆二年(1737),李镐、李际隆同时考上进士名动乡里,而后一个从事教育,一个从政,均立下显著功绩而声名远播。李际隆生三子,长子李滉(1727—1778)也是一位循吏和名宦,历任掌卷官、主考官、军前铜运督粮官、知县、知府、江巡兵备道,官至四品超越了父亲与伯父;次子李涟是贡生;三子李侃是太学生。兄弟父子皆官宦,因此李氏家庙修得异常豪奢,单看门楼就气派非凡。祠堂前至今保留着贡生李维圻和进士李镐、李际隆的“功名碑”。通志留名文运昌,盖洋五百功名士,才俊温庄半数多,不是虚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夫第,又名朝顺公祠,位于白公祠的左后方,面向马路而建。它仿照徽式烽火马头墙的风格,八字门楼,飞檐翘角,采用开阔式框架结构,设有上下厅。这座祠堂于2022年6月由李经苑倡议发起重建,众多宗亲纷纷鼎力捐资,2023年2月28日顺利竣工。正堂之中设有神龛,供奉着温庄陇西堂李朝顺公的神位,此神位是2001年由六房子孙共同设立。正堂两边的墙壁上,铭刻着祖训以及人物传记,字里行间,传承着家族的精神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温庄下村66号的七叶蟠根堂,2021年6月列入明溪县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名录。这座祠堂采用全木架构,木墙裙搭配竹篾白灰墙壁,别具一格。门头处红色斗拱十分醒目,上方悬挂着一块竖匾,上书“李氏家庙”四个大字。高门槛,门头镶嵌着雕花件,内里为穿斗式、抬梁式结合木构,面阔三间,设有上厅、下厅以及天井。堂内金柱踩八角石质柱础,偏厅柱子脚踩木质八角柱础。正厅梁上悬挂着红底金漆的横匾“七叶蟠根”,匾下设有神龛,敬奉观音菩萨、赵大将军像及祖宗李自鹏、罗贱娘牌位。2012年,七房祠堂进行了修缮,而今,古老的建筑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延续着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绍衣堂坐西北向东南,位于下村74号,列入明溪县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院门左开坐西向东。悬山顶,顶覆青瓦,全木架构,内里穿斗式木结构。有上厅、下厅、内坪、外坪、半月塘、双石狮、双旗杆等。上厅面阔五间,下厅面阔四间(现为老人活动室)。左厢进深三间,右厢进深五间。建筑门屏饰花格窗。上厅设神龛,供奉牌位:陇西堂李德茂、张崇娘牌位。1930年火毁,1996、2004、2007年原址重建。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占地1亩多。门口坐着双狮,外坪旗杆石只剩半截,因风化严重,看不出有无刻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祠堂是同姓家族祭祖的地方,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场所。有祠堂在,这个村庄的文脉就在;有祠堂在,这个村庄的灵魂就在。所谓文脉传承,重要的是有浓郁的崇文风气,更重要的是怀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中午11时,庆典正式开始,县领导及来宾们发言,雪华教授致辞并主持,而后,宴席齐开,全程气氛融洽喜庆。接下来温庄将发展文旅特色游,看看这文运际会的家庙,品品这豪气的宣言吧“坐坐进士椅,北大清华都可以”,我相信,今日温庄承载过往的辉煌延续并将创造新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