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广济桥-′A_2025.5.26

三两木

<p class="ql-block">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连接东西两岸。它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潮州的小巷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现代的我与身着传统汉服饰的美人儿合影,背景是那挂着红色灯笼的店铺,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广济桥就在不远处,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来到广济桥前,那大型的传统城门楼矗立于开阔广场之上,城墙坚固厚重,城墙上精美的雕刻图案与红灯笼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自始至今历朝历代变迁的样貌”</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初创与形成</p><p class="ql-block"> 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86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大石墩,取名“康济桥”。</p><p class="ql-block">-淳熙元年(1174年):韩江洪水毁浮梁,州守常伟出钱,居民捐款修复,船只增至106只,并在西岸创建仰韩阁。</p><p class="ql-block"> 淳熙六年至绍定元年(1179-1228年):多位州守相继在东西两岸增筑石墩、架设梁式桥、修建桥屋等,使康济桥逐渐成为浮桥与梁式桥相结合的桥梁,初具后世广济桥之雏形。</p><p class="ql-block"> 元朝时期——维修与加固</p><p class="ql-block"> 大德二年(1298年):总管大中怡里修造桥梁亭屋,但不久被洪水冲毁。</p><p class="ql-block">大德十年(1306年):郡守常元德将各桥墩筑高三尺多,并重新修造桥梁亭屋。</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期——完善与定型</p><p class="ql-block"> 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大规模重修,全面加固23个桥墩,墩上加梁,梁上铺厚板、砖等,还建起126间亭屋和12座楼阁,江心急流处仍用24艘船只连结为浮桥。</p><p class="ql-block">嘉靖九年(1530年):州守丘其仁减去浮桥用船6只,“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形成。</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多次修缮</p><p class="ql-block"> 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围攻潮州城,广济桥毁于兵火,后总兵蔡元修复。</p><p class="ql-block">顺治十年(1653年):潮镇郝尚久反清归明,广济桥又遭兵灾毁坏,蔡元再次修复。</p><p class="ql-block"> 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改造尝试</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取消浮桥,改用悬索吊桥,但通车一次即废。到解放初,广济桥的桥墩已减少为20座,19孔,全桥长517.95米。</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维修与保护</p><p class="ql-block"> 1958年:人民政府大修广济桥,撤去原有梭船,建成双柱式桥墩二座,架以钢梁,铺设路面,接通东西二桥,并对原有旧石墩全部整治后留用,在旧石梁上,加铺钢筋路面。</p><p class="ql-block">1977年:又一次进行扩建,原7米的桥面作为行车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p><p class="ql-block">2003年-2007年:广济桥维修工程正式动工,以修旧如旧为准则,以重现明代风貌为设计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工程告成并于同年9月20日正式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头,宏伟的历史性城楼映入眼帘,其坚固的城墙环绕四周,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庄重肃穆。′</p> <p class="ql-block">一小一大</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广济桥别有一番风味,身着汉服的行人在此摆姿势拍照,面带微笑地对着镜头比出V手势或竖起大拇指。灯光下的桥身,被红色灯笼点缀得如梦如幻,让人不禁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宋时期: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名“康济桥”。淳熙元年至绍定元年,历经多任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西岸十个桥墩的建造。开禧二年(1206年),东岸建成桥墩十三座,形成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朝仙桥入口处,那醒目的牌匾高悬,两侧柱子上的对联增添了古典韵味与文化气息。我驻足于此,细细品味着每一处细节,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叠石重修”,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增一墩,减浮船六只,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石桥上,红色灯笼随风摇曳,两侧雕刻精美的柱子上“凌霄”二字赫然在目。远处山峦隐约可见,天空虽阴云密布,却丝毫不减广济桥的壮丽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桥头牌坊上悬挂的红色灯笼,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登瀛、风亭晓月等字样清晰可见,绿树成荫的城市景观与古桥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桥上,红色灯笼点缀其间,两侧建筑具有典型的中式风格。背景中的山峦隐约可见,为这幅画卷增添了无尽的诗意与遐想。</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桥,并铸生铁牛两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p> <p class="ql-block">阳光洒在桥面上,红灯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远处湖水与山丘相映成趣,我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中,感受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时期:1958年,政府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全面维修,2007年6月修缮工程全面竣工,恢复明代“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及桥上亭台楼阁的独特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座传统风格的桥连接两岸,两侧装饰着红灯笼与绿植,点缀其间。远处城市轮廓隐约显现于水面上方,我在这座桥上行走,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飞虹桥上,行人络绎不绝,红色灯笼高挂,桥头传统中式建筑结构上方悬挂着“飞虹”牌匾。我驻足桥上,欣赏着这独特的风景,心中满是感慨。</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桥横跨水面,两侧装饰着红色灯笼与传统建筑风格的亭子。背景中的山峦隐约可见,天空虽阴沉,却让这幅画面更显深邃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桥墩:采用韩山大青麻条石,石与石之间卯榫结构,无勾灰。桥墩分为六边型的船型墩和五边型的半船型墩,上游桥墩筑造为尖型以分解径流冲击力。 </p> <p class="ql-block">规模更大的桥梁出现在眼前,“飞虹”二字醒目地悬挂在牌匾之上。周围环境绿树成荫,远处建筑若隐若现,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桥梁中央部分,“涉川”二字醒目地刻于牌坊上,周围环境宁静祥和。远处城市轮廓依稀可辨,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桥梁两端对称排列的传统亭台楼阁,红灯点缀其间。即使在灰蒙蒙的天气下,它们依然显得古朴典雅,我在这里流连忘返,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船只排列整齐地靠岸,水面平静无波纹,天空虽阴云密布,但光线充足。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静谧与安宁,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止。</p> <p class="ql-block">桥亭:共30个,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存在,包括12个殿式阁和18个杂式亭台。殿式阁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杂式亭台两亭合占一墩,屋顶为杂式攒尖。 </p> <p class="ql-block">古桥上,红色灯笼与旗帜随风飘扬,游客们正在欣赏风景。桥梁两侧停泊着多艘木船,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建筑艺术意义: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独特风格,以及精美的石雕、木雕、匾额楹联等,展示了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和艺术水平。1、′</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桥上,人们撑着伞行走或停留观赏,背景中的建筑装饰着红色灯笼,显得节日气氛浓厚。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热闹与喜庆的氛围。一</p> <p class="ql-block">水边的传统建筑矗立,桥上悬挂着红色灯笼与旗帜,游客们或漫步欣赏风景,或驻足拍照留念。背景中的水面波光粼粼,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浮桥:由18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每条船长14米、宽3.6米,船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浮桥桥面宽5米,两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可启可闭。 ′</p> <p class="ql-block">传统风格的牌坊建筑上方悬挂红灯笼点缀其间,并刻有“潮州”字样。背景中的树木郁郁葱葱,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桥上有两座对称的传统建筑结构,中间是一座牌坊式建筑物,两侧各有一座亭子状建筑。天空多云,背景可以看到山丘与城市景观,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栏杆:梁桥部分是横条式石栏杆,浮桥部分为木质栏杆,分段独立再用铁链连接,起到防护和连接作用。 </p> <p class="ql-block">传统风格的大桥中段入口处,lili穿着红色上衣戴着红帽子的正在拍照。背景是一座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牌坊结构,上面悬挂着灯笼装饰,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石桥上悬挂着红色灯笼,背景是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结构,上方写着“冰壶”二字。桥梁两侧栏杆精致,远处可以看到水面反射出天空的颜色,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石梁:每跨均架设4条巨型石梁,最大长约15米、宽1米、厚1.2米,重量约50吨左右。</p> <p class="ql-block">石雕木雕:石雕主要在梁桥栏杆望柱,柱头雕成花瓶状。木雕集中在桥亭的木构屋顶和门窗上,雕刻工艺有圆雕、通雕、浅浮雕等多种。 :ⅴ</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桥横跨水面,两侧装饰着红色灯笼,桥上建筑风格独特,飞檐翘角,显得古朴典雅。背景中的树木郁郁葱葱,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桥梁中央是一座高大的牌坊式结构,上面悬挂着“摘星”匾额,周围环境宁静祥和。远处隐约可见现代建筑物轮廓,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具有历史感的桥梁连接两岸,其独特的设计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在阳光下展现出一种古典美,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风格相似但更为现代感十足的大门出现在眼前,同样装饰着红灯笼,并挂有一面写满文字的红旗。行人穿梭其间,享受着悠闲时光,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桥梁横跨水面,两侧装饰着红色灯笼,行人穿梭其间享受风景。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与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湖边的凉亭上刻有“栖梧”牌匾,四周环绕着栏杆,远处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平静的水面相映成趣。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湖边的传统中式建筑屋顶覆盖着灰色瓦片,檐下悬挂红色灯笼,建筑物上刻有“观澜”字样。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桥梁入口处是一座两层楼阁式结构的小亭子,周围环境绿树成荫,显得宁静而古朴。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两座并排相连的大桥结构中间部分较为开阔,可供行人通行或停留观赏风景。“双虹桥”的名字清晰可辨于上方。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匾额楹联:楼阁和亭台上镌刻有众多书法家书写的匾额和楹联,共43块匾额、25对楹联,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p> <p class="ql-block">桥头,戴墨镜帽子的我正在自拍,背景是一座传统风格的双层楼阁式建筑,周围有人行走或参观。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大桥上,远处可以看到“凤麟洲”的牌匾以及一些游客走过这座桥梁。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气息,仿佛每一步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鉎牛:桥上原有二头鉎牛,分立东西梁桥矾头墩,后一只被洪水冲走,现今剩一只在西桥第八墩,人们期望鉎牛镇水减少水患。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