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竹三书画捐赠

苏敦淦

<p class="ql-block">婺水汤溪育墨根,</p><p class="ql-block">兰溪游埠溯宗痕。</p><p class="ql-block">一生笔底乡愁重,</p><p class="ql-block">写尽江南月照门。</p> <p class="ql-block">  在浙江金华的文化星空中,郑竹三的名字如同一枚温润的印章,既镌刻着个人艺术生涯的轨迹,更浸润着故土山水的灵秀。1943年,他出生于金华汤溪镇,这片被八婺文化滋养的土地,不仅赋予他生命的起点,更在血脉中埋下了与故乡难以割舍的情缘。而祖籍所在的兰溪游埠,如同一条隐秘的文化根系,让他在艺术探索中始终与故土保持着深层的精神联结。</p><p class="ql-block"> 汤溪镇的童年记忆,是郑竹三艺术启蒙的底色。金华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明清时期的书院文化、市井间的书画传统,如同空气般弥漫在古镇的街巷里。他常回忆起幼时在汤溪老街上看到的木雕窗花、祠堂匾额,那些古朴的线条与庄重的形制,在少年心中种下了对传统美学的最初认知。1940年代的金华,虽历经战乱,但文化的火种在民间依然存续——祠堂里的碑刻、老艺人手中的画笔,都成为他观察世界的窗口。这种浸润式的文化熏陶,让他在日后从事书画评论与创作时,始终带着对本土艺术的敏锐感知。</p><p class="ql-block"> 兰溪游埠作为祖籍地,对郑竹三而言是另一种精神原乡。游埠曾是浙中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的商埠繁华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码头边的商船、古街上的茶馆、宗祠里的戏台,构成了一幅活态的江南民俗画卷。他曾多次回到游埠,在青石板路上追寻祖辈的足迹,在镇中的“五马归槽”古桥边驻足,看兰江水流淌过岁月。这种对祖籍地的溯源,并非简单的寻根问祖,而是将游埠的文化基因融入艺术思考——他笔下的江南水乡,总有游埠古街的韵味;他评论的书画作品,也常以兰溪历代文人如贯休、李渔的艺术精神为参照。</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郑竹三与兰溪的情缘早已超越了地域归属,升华为文化使命的践行。他曾参与兰溪地方文化典籍的整理,为传承乡邦文献奔走;在书画创作中,他以兰溪山水为题材,用笔墨勾勒白露山的苍劲、兰江水的灵动;更在艺术评论中,多次撰文挖掘兰溪籍艺术家的价值,让这片土地的文化光芒被更多人看见。这种深厚的联结,源于他对故土文化的深刻认同——在他看来,金华与兰溪的山水人文,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艺术创作的精神母体。</p><p class="ql-block"> 从汤溪的出生之地到兰溪的祖籍之乡,郑竹三的生命轨迹始终围绕着金华这片土地展开。他的艺术之路,恰似一条蜿蜒的兰溪,源头是故土的文化活水,流经岁月的沉淀后,又以创作与评论的形式反哺这片土地。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他用笔墨与文字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传统与现代在八婺大地上对话,让地域文化的特质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得以彰显。</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人们翻开郑竹三的作品集,或是品读他的艺术评论,总能感受到一种来自故土的温度。那是汤溪古镇的晨雾,是兰溪古桥的倒影,更是一位艺术家对故土文化的深情守望。在他身上,地域与艺术、血脉与创作已融为一体,成为金华文化谱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页——正如兰江水终流入海,却永远带着故土的泥沙与芬芳,郑竹三的艺术生命,也因与金华、兰溪的深厚情缘,而拥有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