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林中学的雨巷与少年诗行

闲人观天下

<p class="ql-block"> 1979年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檀林中学的红砖墙在雨雾里洇成水墨画,我们踩着下课铃冲进雨幕,帆布鞋溅起的水花里,藏着整个少年时代的鲜活。 </p><p class="ql-block"> 那时檀林高中撒并到大同农高,檀林和大同的三百多学生在檀林中学读初三。初三的教室在二栋和三栋,在三栋木板楼教室里,推开木窗就能望见后山的竹林。语文老师总爱站在窗边领读,潮湿的风裹着油墨香翻乱课本,我们的声音混着雨滴敲打瓦片的节奏,把《白杨礼赞》读得跌宕起伏。音乐课上,老师的手指在音符上跳跃,我们扯着嗓子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跑调的歌声能惊飞屋檐下的燕子。 </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劳动课。我们扛着锄头去中学后山开荒,太阳把泥土晒得发烫,汗珠顺着脖颈往下淌。不知谁起的头,突然有人唱起了《劳动最光荣》,于是整片山坡都回荡着参差不齐的歌声。我们还到农村参加插秧、收割,边劳动边唱歌,累了就躺在刚翻好的田垄上,看流云在蓝天上写诗,直到班主任举着喇叭喊集合,才慌慌张张爬起来拍打裤腿的泥土。我们还跑十多里,到正冲、独山挑柴,有时也到檀林河捉鱼玩。那时虽然苦点,累点,但同学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整天在欢笑声中度过。 </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校园,是被红色旋律浸染的天地。每当朝阳初升,广播里激昂的《东方红》准时响起,唤醒沉睡的校舍。操场成了天然的舞台,同学们身着洗得发白却笔挺的蓝布衣裳,系着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用稚嫩却饱含热忱的声音,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穿透晨雾,惊起树梢的雀鸟,也点燃了一天的朝气。</p><p class="ql-block"> 学校举行文艺演出前,排练是教室最热闹的一段时间。斑驳的黑板上,老师用粉笔画下样板戏人物的扮相轮廓,讲解《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豪迈、《红灯记》中铁梅的坚毅。学生们踮着脚凑近,眼神里满是好奇与向往。排练时,有人戴上自制的八角帽,模仿杨子荣“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英武姿态;有人系上红绸巾,学铁梅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虽嗓音青涩,却把每个动作、每句唱腔都雕琢得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 校庆或是节日时,学校头边那个礼堂便成了红色文艺的海洋。临时搭起的舞台上,汽灯把幕布照得雪亮。身着戏服的同学们粉墨登场,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沙家浜》“智斗”的场景里,阿庆嫂的机敏、刁德一的狡黠、胡司令的憨态,被同学们演绎得活灵活现。台下的师生们挤满过道,看得入神,每当经典唱段响起,掌声与喝彩声如潮水般漫过整个礼堂,经久不息。那些被红色歌曲与样板戏填满的时光,不仅是艺术的启蒙,更将信仰的种子,深深埋进了一代又一代少年的心田。 </p><p class="ql-block"> 雨天是最肆意的狂欢。放学铃响后,我们故意不打伞,在积水的操场上追逐嬉闹。女孩子们撩起湿漉漉的辫子奔跑,碎花裙摆沾满泥浆也不在意;男孩子们比赛踩水洼,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有次暴雨冲垮了校门口的泥路,我们手拉手搭成人链,把胆小的同学背过湍急的水流,笑声混着雨声,惊得老杨树的叶子簌簌往下落。 </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经过檀林中学,土砖墙已换成银灰色的教学楼,当年的木板房变成单元宿舍楼,校园里的老杨树还在,只是树干上的刻痕早已被岁月抚平。偶尔在某个梅雨时节,记忆里的雨声突然清晰起来,恍惚间又看见那群少年,在时光深处笑着闹着,把青春谱成了永不褪色的歌谣。</p>

檀林

同学

中学

我们

杨子荣

歌声

教室

三栋

混着

样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