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22日,以弗所</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以弗所是地中海东岸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城市之一,始建于公元前10世纪。它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最繁华的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早期基督教的圣地;罗马时期(公元前113年起)是罗马帝国亚细亚行省的首府,人口到达25万人。后因港口淤积和地震频仍而逐渐衰落,公元12世纪末,最后一批居民从以弗所撤离。</p><p class="ql-block">上午,我们拜谒了古城附近的圣约翰教堂遗址和圣母玛利亚小屋。相传耶稣当年预感自己可能蒙难,遂将自己的母亲玛利亚托付给12使徒中的约翰。耶稣遇难之后,圣约翰即带着圣母玛利亚来到以弗所乡村隐居,他自己则在这一带地区传教三十多年直到生命终结,这里成为他的安息之地。人们为了安葬他纪念它,在此修建了圣约翰教堂。后来12使徒之一圣保罗也来到以弗所传教,并在这里写下了《以弗所书》,圣经《新约》记载了保罗在以弗所传教的情节。</p><p class="ql-block">(↓圣约翰教堂遗址大门)</p> <p class="ql-block">山下,阿尔忒弥斯女神庙遗址高高的立柱与圣约翰教堂遥遥相对,一望千年。阿尔忒弥斯女神是月亮之神,也是丰产女神,据说她身上长有很多乳房使众多生命得以养育。</p><p class="ql-block">这座近三千年历史的女神庙其体量是帕特农神庙的两倍,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如今,这座伟大的建筑仅剩一根粗壮的立柱,柱顶已被鸟占,鸟巢中两只体型硕大的白鸟高高在上,傲视长空,追远怀古,我很想知道它们是这立柱顶上的第几代鸟巢建筑师?</p><p class="ql-block">除了那根遗世独立的石柱,阿尔忒弥斯神庙的地基尚存,巨大的石灰岩质基石清晰地勾勒出它当年的基础轮廓;散落四周的残石上,雕刻的凹槽或花瓣片段,传递出神庙当年华美高贵的气质,还有建筑师和艺术家虔诚敬畏的情感和千古流芳的理想。</p><p class="ql-block">我独步旷野,努力在想象中还原神庙的整体面貌以及当年人马川流的场景,心中无限感慨。千年以前,玛利亚和约翰——还有保罗——他们也来过这里吧?那时的这里,无比辉煌。</p><p class="ql-block">(↓阿尔忒弥斯神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来到以弗所古城区。尽管行前做了功课,但是以弗所清晰的城市格局和完整的城市功能还是让我感到意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踏上废墟,阿卜杜拉就开始介绍:“看,右边这片是公共浴室,它设在城门口。那时会有瘟疫不时发生,所以外地来人必须先在这里洗澡之后才能入城,相当于新冠疫情期间的消毒”,“这边,左边这一大块空地是当年的集市。中国的骆驼队从丝绸之路过来,商人们先在对面浴室洗澡,然后就到这里进行交易”。我的耳边响起了阵阵驼铃,眼前浮现出商贾云集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我又想起东汉时期的班超。他从西域往来的驼队商人那里听说西边有一个比汉朝还要强盛的帝国,心生好奇,便派甘英作为使节前往打探;遗憾的是,甘英行至波斯湾便原路返回了。倘若甘英坚持走完这段路程出现在以弗所的浴室和集市,中国商队该是怎样的欢呼雀跃?面对眼前的城市甘英他该是怎样的震撼自愧?更重要的是,当他将罗马见闻报给朝廷,以后的中国古代史又该如何书写呢?</p><p class="ql-block">难道真有天意?难道中国今天的命运在那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前行。石柱林立的长廊、雕刻精美的拱门,月亮神的神庙、依山而建的锥形露天歌剧院、兼具社交功能的公共厕所以及路边的喷泉、图书馆、倡导公益精神的纪功柱……一应设施,历历在目。它们无声地述说着三千年前以弗所的罗马人高贵的精神追求和精致的生活品质,映照出我们今天在苟且中的渐渐退化。</p><p class="ql-block">数百代人踩踏过的白色大理石街面宽阔又光滑,我走在上面战战兢兢,除了防滑,更有敬畏。古埃及人热衷于修建金字塔,希腊人建神庙,罗马人修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其实具象地反应了古罗马人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远见和务实。</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历史上有过“五贤帝”统治时期,五位贤明的帝王接力治理,将罗马帝国带向了繁盛的顶峰(甘英出访时,正是五贤帝之一涅尔瓦当政时期)。以五贤帝中的图拉真和哈德良命名的图拉真喷泉和哈德良神庙,铭刻着人们对先贤的崇敬和景仰。不知二位君王生前是否驾临到此?</p><p class="ql-block">(↓图拉真喷泉遗址)</p> <p class="ql-block">(↓哈德良神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塞尔苏斯图书馆是以弗所的中心。它建造于公元114-117年,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是罗马总督提比略.尤利乌斯.阿奎拉为纪念他的父亲罗马执政官兼学者提比略.尤利乌斯.塞尔苏斯而建造的。它既是塞尔苏斯的陵墓,又是一座图书馆,它当时藏书达到一万八千多卷,是罗马第三大图书馆。</p><p class="ql-block">我眼前立刻出现大英博物馆那个圆形的图书馆,那里层层排列的大部头时时刻刻散发书香。“记住,是羊皮书,一卷一卷的那种,有一万八千多卷”,阿卜杜拉像是看到了我的大脑芯片,立时补充。</p><p class="ql-block">羊皮书,一卷一卷…哦,现在我们的书称“册”或者“集”,连本也称“卷”——古时候的羊皮书就是今天“书卷”的来历吧?不知所谓书卷气,在那时会不会被叫做羊皮气?</p> <p class="ql-block">塞尔苏斯图书馆是融合了希腊化元素的典型的罗马建筑风格,上层的四对科林斯式立柱当年的真品仅剩一根,其余均为以后复制,下层四组立柱间分别设有四个壁龛,里面雕塑(复制。原件现存维也纳)有科学、知识、智慧、美德四尊女神立像,象征塞尔苏斯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穿过图书馆的拱门,远远看见正在维修的以弗所古运动场。黄色的当代巨型吊车正在工作,运动场因此谢绝参观。我已经知道罗马人对体育的热爱不亚于艺术,因此,我依然能够听到运动员和观众们的呐喊声从远古传来……</p><p class="ql-block">(23日,棉花堡。逊色于九寨黄龙,不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