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星不落处,薪火永相传——陪孙子一起读《闪闪的红星》</p><p class="ql-block"> 周末的 斜阳透过纱窗,在打开的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十岁的孙子正襟危坐,稚嫩的手指划过"潘冬子"三个铅字,恍然间,半个世纪年以前,在校园里阅读《闪闪的红星》的场景穿越时空与我重逢。 当"红星闪闪放光彩"的旋律在智能音箱中流淌,我惊觉这部红色经典早已超越文本本身,成为贯通三代人精神血脉的基因密码。</p> <p class="ql-block"> 潘冬子在竹排上仰望北斗的身影,恰似当代少年在都市霓虹中追寻信仰的隐喻。当物质丰裕稀释了生存的艰辛,孩子们对"盐巴藏在棉衣里"的智慧或许感到陌生,但冬子母亲在烈火中高唱《映山红》的坚贞,却能点燃他们心中对英雄气节的向往。我注意到孙子为冬子智斗胡汉三的情节拍手称快时,眼中跃动的分明是跨越时代的正义之火。</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祖孙共读的仪式里,经典文本化身时光渡船。我向孩子讲述当年在煤油灯下抄写"红星歌"的往事,他却用儿童画描绘出心中的红色星芒;我感慨冬子背负的革命理想,他却在作文里写下"要做新时代的追光者"。当稚嫩的童声与我苍老的嗓音共同诵读"党的孩子早当家"时,红色基因正以最柔软的方式完成着文明的接续。</p> <p class="ql-block"> 与孙子一起阅读《闪闪的红星》,花甲之年又一次接受红色传统教育。读罢最后一页,合上书本,窗外的城市已亮起万家灯火。那些曾被误认为褪色的革命精神,在商业社会的浪潮中愈发显现出砥柱中流的力量。当我们忧虑年轻一代困于虚拟世界时,潘冬子攀越风雪送情报的执着,恰似一剂清醒良药;当精致的利己主义悄然滋长,冬子娘"只要革命需要,娘什么都舍得"的宣言,依然是荡涤灵魂的晨钟。</p><p class="ql-block"> 临睡前,孙子突然仰头问我:"爷爷,如果你小时候遇到冬子那样的考验,能像他一样勇敢吗?"我望着孩子澄澈的眼睛,有力而肯定的回答:“当然”。随后,孙子也坚定的说“我也会的”。此刻,我分明看见中国红的红色星火正在新时期的夜空重新璀璨,听见《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旋律在跨世纪的和声里愈发雄浑。这或许就是文明传承最美的模样——既非简单的复刻,亦非决绝的割裂,而是让精神的火种在时代的炉膛里淬炼出新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