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佳县,又名铁佳州,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佳县历史悠久,自汉惠帝置县至今已有两千余年。这是不仅是革命老区,还是颂歌《东方红》的故乡。佳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了著名的“山水佳州.康养胜地”。</p> <p class="ql-block">“九十九孔半窑洞”是山西省临县曲峪镇白道峪村的一处具有深后历史底蕴晋商古建筑群。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历时60年,至乾隆年间完成,由当地贺氏商人祖孙三代建造。原为黄河沿岸最宏伟的院落之一,包含99孔完整性窑洞和半孔象征性窑洞,采用石箍窑洞、砖砌窑口,部分为双层厦檐窑结构,体现晋商鼎盛时期的建筑风格。贺氏家族依托黄河渡口经商,鼎盛时商号遍布宁夏、包头、京津等地,窑洞院落是其财富和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临县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碛口镇高家塔村的黄河岸边,是为纪念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率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东渡黄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p><p class="ql-block"> 1948年,中共中央为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决定从陕北转移至河北西北坡。毛泽东等人从陕西省吴堡县川口村渡河,在临县高家塔村登岸,途径山西多地,最终抵达西北坡,指挥了三大战役,奠定了新中国诞生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碑高27米,象征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1948年东渡黄河的27年奋斗历程。碑文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临县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林家坪镇南圪垛村,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遗址。1947年8月,为配合西北野战军反攻并迷惑敌人,西北局机关东渡黄河,移驻临县南圪垛村、沙垣村一带,习仲勋、马明方等领导人曾在此驻扎,统筹各方支援前线工作。</p><p class="ql-block"> 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史教育基地及吕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西湾村是山西省吕梁市碛口镇的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明末,以独特的城堡式明清建筑群和深厚的晋商文化底蕴闻名。该村由碛口巨商陈氏家族修建,依山傍水而建,布局严谨,现存30余处完整院落,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南50公里处,地处吕梁山西麓、黄河晋陕峡谷中部,隔黄河与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相望。其名源于黄河第二碛“大同碛”,因湫水河与黄河交汇而形成浅滩而得名“碛口”。</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枢纽,连接陕、甘、宁、蒙与京、津等地,鼎盛时每日往来船只百余艘,商号400余家,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古村落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南约五华里处,是一座依山而建、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黄河高原上的布达拉宫”和“凤凰村”。</p><p class="ql-block"> 村落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一1487),由李氏祖先李端迁居于此并繁衍生息,后依托碛口古镇的商贸经济,发展成为98院窑洞建筑群的古村落。村落沿山坡层叠11层,整体形似展翅凤凰。被画家吴冠中形容为“地上长出来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麒麟院,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李家山村李廷芝家怀孕年半的母牛生下一怪胎,鹿身、狮尾、牛蹄、龙角,卧着不动。这时李廷芝媳妇怀胎12月后突然分挽,生一大胖小子。</p><p class="ql-block"> 李与众人用木棒将其当怪物打死,家中儿子也以断气。有位老者指点,这是麒麟送子,就是牛生麒麟,猪生象,骆驼生的四不像。真假与否,李家山李氏宗谱有记载的。</p> <p class="ql-block">碛口麒麟山庄位于山西省临县碛口镇南约3公里处的黄河岸边,是一个集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民俗、国学教育、健康养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庄园。</p> <p class="ql-block">白云观,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白云山上。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占地20公顷,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白云观,有殿堂庙宇54座,其他大小建筑45处。保存彩色壁画1300余幅、碑碣172块,匾额40余块,还有古钟、石狮、旗杆、浮雕、彩绘、石刻等众多珍贵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