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竹县中小学校(园)级干部培训简报(二)

李老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融入媒体时代 探索学校未来</b></p><p class="ql-block">——2025 年大竹县中小学校(园)级干部培训记录(二)</p> <p class="ql-block">5月25日,2025年大竹县中小学校(园)级干部培训进入第二天。西南大学副教授、校史馆副馆长郑劲松与天府第四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天府四中党委书记、校长张显国分别从教育传播学与学校治理体系两个维度,通过前沿性学术报告为参训人员提供了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专业指导。</p> <p class="ql-block"><b>一、守正创新:融媒体时代的舆情应对与新闻策划</b></p><p class="ql-block">在上午的学术报告中,郑劲松教授以《守正创新 书写精彩 融媒体时代的舆情应对与新闻策划》为题,系统阐释了融媒体环境下的教育舆情应对机制。郑教授的报告,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舆情应对新维度的大门。报告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阐释了融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应对逻辑,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实操价值的方法论。</p> <p class="ql-block">讲座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郑教授在宣传和档案部门的工作经历,提炼构建"监测-预警-响应-评估"四维模型,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包含12项核心指标的操作性实践案例库,其研究成果呈现渐进式知识建构特征,兼具学术创新性与实践指导价值。</p> <p class="ql-block"><b>二、重置系统:教育强国中的学校设计和课程开发</b></p><p class="ql-block">下午,天府四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天府四中党委书记、校长张显国以《重置系统,未来学校行动提案—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为题,围绕七个系统的重置框架与三大核心问题,对当前的学校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不仅指明了学校革新的方向,更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本质、校长使命及学校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p> <p class="ql-block">张显国校长提出的“七大系统重置”为学校变革提供了可落地的行动指南。重置思想理念系统要求我们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定式,以“教育强国”目标为指引,将创新、开放、人本的理念融入学校发展基因;重置教师支持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选聘、评价机制,落实教师发展规划,为教师搭建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阶梯,让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力。课程开发系统与课堂教学系统的重置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在课程设计上,需打破学科壁垒,开发融合科技、人文与实践的校本课程;在课堂中引入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模式,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而学生活动系统、后勤赋能系统与集团发展系统的协同重置,则从学生成长体验、校园服务保障、资源整合共享等维度,构建起全方位支持学校发展的生态体系。</p> <p class="ql-block">在讲座过程中,张显国校长抛出三个问题让参训学员们进行思考。一是教育强国建设,校长何为?二是如何设计一所学校?三是打破生源决定论,学校如何破局?校长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提出的“七种领导力”,即政治领导力、规范管理力、精神感召力、办学思考力、变革领导力、辐射引领力、贯通学习力为校长角色赋予了新内涵,作为学校的领航者,不仅要以政治方向为指引,坚守教育初心,更需以变革思维突破传统管理模式。</p> <p class="ql-block"><b>三、学员回声:高质量发展的大竹方案和本土特色</b></p><p class="ql-block">上午,郑教授将自己丰富的经验,用生动的案例,幽默的语言分享给我们,让学员们受益匪浅,大家得出三点共识:一点认识。让我们对舆情和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负面的舆情引导得好也可向正面舆情转化。工作中挖掘好自身优点和碎片细节来制造正面舆情为我所用;一点启发。在教学管理中要主动关注舆情和实时新闻,利用舆情,有时候还可以刻意制造舆情来宣传校园文化,教学成果等;一点收获。郑教授的讲座不仅关于舆情处置的讲座,还是一堂生动形象,精彩绝伦的写作与演讲课,生动的案例,游刃有余地处置舆情的能力,充分展现了郑老师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下午,张显国校长关于强国建设中学校规划和设计的专题研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发展不能依赖外部条件,而需主动求变。在小组研讨中,组员们一致认为,一要深化理论,在系统思想理念下重构教育样态。我们将以“七大系统重置”为蓝图,围绕三大核心问题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完善教师发展激励机制,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等。二要开拓眼界,在未来教育中锚定方向。力争在打破“生源决定论”上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这场思想与行动的双重变革,将成为学校迈向未来的起点。三要实践笃行,将学习到的思维理念根于校园竹乡土壤。通过对专家理念和本土学情的再审视、再出发,确保理论落地的科学性和本土适应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供稿:第二小组</p><p class="ql-block">编辑:卢华金 李剑波</p><p class="ql-block">核稿:张兴华</p><p class="ql-block">初审:冷红梅</p><p class="ql-block">复审:陈顺兰</p><p class="ql-block">终审:王隆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