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月,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看·见殷商”正在首都博物馆东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火爆举办中,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隆重亮相,涉及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级加”重点文物超50件(套)。众多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齐聚北京,机会十分难得。 怀揣着对古老文明的敬畏与好奇前往首都博物馆东馆看展,跨越三千五百年时空,与殷商历史深度对话,揭开古老文明的密码。<br> 这日周末,中午时分到达首博东馆,前来看展的人非常多,排起长队。 “看.见殷商”展热度堪比去年的三星堆展览。 终于到达了展厅入口,看见一个巨大的甲骨文“商”字装置,从这里走进那个神秘的时代。<div><br></div>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一件殷墟出土的小陶人揭开特展序幕。 陶人残高7.5厘米,宽面平脸,鼻梁粗大隆起,眼球微凸,宽口粗颈,胸部刻“子”字,是商王的姓。 <p class="ql-block"> 从特展中必看的“明星”展品开始。</p> 最具话题性的展品是一对1976年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的鸮尊,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时隔五十年,“兄弟”终于相见。<div><div>图的上半部来自河南博物馆的妇好鸮尊,图的下半部来自国家博物馆的妇好鸮尊。</div></div> “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在商代,它的形象被赋予了智慧、勇猛、威严的意义,是商代图腾之一,尊身纹饰繁复,象征权力与祭祀文化。<div>商代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藏)<br></div> <div>妇好青铜鸮尊为酒器,造型为一站立鸮形,挺胸抬头,双翅并拢紧绷,双脚并拢,四趾抓地,尾巴下垂,身形迷人。<br></div><div>商代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藏)<br></div><div><br></div> 妇好鸮尊有极繁风的“外衣”,云雷纹+饕餮纹+羽翎纹+夔龙纹+蝉纹+长蛇纹+菱形纹+鸮纹……数不清。<div>商代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藏)<br></div> 鸮的“后脑勺”上有两个盖钮,一立鸟一龙,方便打开器盖。<br><div>商代妇好鸮尊(国家博物院藏)<br></div> 妇好鸮尊纹饰精美,集实用与艺术价值于一体,是殷商时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div>商代妇好鸮尊(国家博物院藏)<br></div> 此次两件青铜鸮尊再聚首是限时展出,河南博物馆的鸮尊展出时间到本月底,镇馆之宝不能长时间外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与鸮尊并称“商代双绝”的两件青铜亚丑钺,时隔60年也在北京首次重聚,其夸张的人面纹饰成为“文物表情包”的代表。 1965年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的一对亚丑钺,商代晚期的青铜文物。上图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下图收藏于山东博物馆,两个“亚丑钺”长相略有差异。 “亚丑钺”之名,源自钺口部两侧对称铭刻的“亚醜”二字。虽“醜”之简体为“丑”,但此“亚丑”实则并不丑陋。作为军事权力象征,圆瞪的大眼、上扬的嘴角,萌凶脸却自带喜感。<br> 在古代青铜钺既是作战武器,也有仪仗礼器的作用,象征着王权或军事指挥权。<div>(国家博物馆收藏)<br></div> “亚醜”铜钺是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钺两侧饰扉棱,方肩圆弧刃,正面为人面兽面纹,双目圆睁,口露整齐牙齿,口两侧铸有“亚醜”铭文,外表自带喜感的“亚丑钺”实则是文物界的“高富帅”。<div>山东博物馆收藏<br></div> 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亚长牛尊”也在展出中,这个浑身花纹的大佬是一件绝对不能错过的展品。亚长牛尊原定5月25日撤展,现延长至6月2日,且看且珍惜。 亚长牛尊,憨态可掬、呆萌可爱,是殷墟出土的唯一牛形青铜尊,体态健壮肥硕,抬头伸颈,微张口,口内中空,背部微凹,上有长方形铜盖。 因在牛颈下部与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二字,所以被称为亚长牛尊。牛尊造型逼真,身线条流畅,通体遍饰神性动物纹样,不仅是一件祭礼的酒器,更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据介绍,牛尊身上至少纹了26种动物,其中虎4个、鸟2个、鱼2个、饕餮4个、夔14个以上,纹饰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特展全景式呈现殷商文明的绚丽画卷,每件文物都是稀世珍品。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郑州博物馆藏)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是商代早期的青铜饪食器,是郑州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商代玉调色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调色板通体白色,上部装饰有两只相背对称的鹦鹉,鹦鹉尖喙内勾,圆眼高冠,尾翼内卷,昂首直立,背部相接处有圆形穿孔,爪子和尾翼连接箕形浅盘状的板身。调色板是商代时期用于调制颜料的器具之一,该板造型精美、纹饰生动,是商代制玉工艺的凸出代表。<br></div> 商代龙形觥(山西博物院藏)<div>龙形觥属于禁止出国境的国宝级文物,该器物是目前全球仅存的孤品,因铸造后模具被毁,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十分值得一看。<br></div> <p class="ql-block">特展中,中国考古界最高奖的代表文物都已经就位,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铜鹰形铃,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兽面纹青铜胄、蝉纹青铜大刀等殷商超重量级文物纷纷亮相,这些文物与中原地区文物遥相呼应,展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青铜胄 (江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青铜胄呈半球形,顶部有管状插孔,可能用于插缨饰,正面饰高浮雕兽面纹,双目凸起,牙外露,威严神秘。<br></p><p class="ql-block">此胄风格粗犷,可能适应南方实战需求,也为研究商代南方方国、军事制度及青铜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是商代南北文化交流的缩影,凸显了江西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蝉纹青铜大刀(江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此刀通长67.9厘米,重460克。平背,短柄,翘首,薄刃,脊部加厚起棱。背脊饰菱形网格纹,在脊部和后端装饰一组由11只蝉组成的带状蝉纹。据现有考古材料,商代的大刀仅出土于大、中型贵族墓中,可知它是标志器主社会地位和等级特权的礼器。</p>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四川广汉三星堆馆藏)<div>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头像面部戴有金面罩,工艺精湛,造型神秘,反映了古蜀文明与殷商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br></div> 青铜鹰形铃(四川广汉三星堆馆藏)<div>同样出土于三星堆,其造型独特,鹰的形态栩栩如生,是三星堆文化中的典型器物,也体现了殷商时期不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br></div> 作为今年4月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盘龙城和琉璃河都派出重器参展。<br> 青铜带鋬(pàn)觚(gū)形器是其中代表。它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酒器,结合了觚的身、爵的口、斝(jiǎ)的把手,体现长江流域与中原文明交融,为目前全国考古发现中的孤品。 <div>展品绝大多数文物出土地 - 安阳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div> <p class="ql-block">弦纹罍(léi)</p> 兽面纹铜爵 蕉叶纹铜觚<br> 带盖蕉叶纹铜罍<br>(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看青铜礼器,碰到是一堆“生僻字”,字都认不全,更谈不上分清爵、角、斝的辨别方法,知道觯和觚、觥和牺尊、罍和彝、卣和盉的差别了,只能多看多学。<br> 司Qiao母铜方壶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杰作,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被发现,现珍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司qiao母”铜方壶不仅是商代青铜器工艺的精湛展示,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生动反映。 铜方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br> 方彝是中国古代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青铜斝<div>(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 铜兽首刀,有北方游牧民族特征,不过装饰性大于实用性,更似象征权力的仪刀。 上兽纹铜弓形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弓形器的具体用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个谜,目前基本上主流的观点,认为是“挂缰钩”。<br></div> 铜戈(安阳考古研究所藏)<div><br></div> “亚长铜钺”是亚长墓中的七柄铜钺之一,是军事权力的象征。<br> “陶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陶㼽”是商人的“搓澡巾”。北方人,搓澡是多么重要的事,3000年前就开始了。</div> <div>陶三耳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div>陶鬲是中国古代陶制炊器。<br></div> <p class="ql-block">陶鬲形猪首盖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盖盉为泥质灰陶。器盖呈猪首状,长嘴圆眼,双耳竖立。猪口部两侧略损,文物修复师用石膏修补后,两道白痕迹看起来很像小猪流下的口水印记!非常可爱。<br></p><p class="ql-block">三千年前的“小猪佩奇”。</p> 玉野猪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龟 (安阳考古研究所藏) 石铲,石斧...... 玉陶瓿 兽面纹龙首提梁卣(you)(山西博物院藏)<div>商代晚期文物,盛酒器,整体如椭圆形。<br></div> 龙首形提梁,饰方格纹,腹部花纹由雷纹、目纹、夔纹和蝉纹等组成倒置的兽面纹,圈足饰有一圈云雷纹。 非常精美的青铜器。 兽面纹铜铙 (湖南博物院) 兽面铜纹卣 (首都博物馆) 提梁三足铜盉(首都博物馆) 青铜车轭 (青州市博物馆) 青铜钺 山西考古博物院 一件精美内有铭文的青铜器。 <p class="ql-block">“葵举”铜提梁卣(湖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酒器。椭圆形,子母口,鼓胶,圈足,盖顶和器身饰四道棱。器身装有提梁。盖面上饰两组兽面纹,盖缘上饰蕉叶纹,颈部饰八条萝纹,器腹饰两组卷云状角、脚爪夸张、尾下卷的兽面纹,两侧有倒立整纹。圈足饰整纹盖、底内有癸举二字铭文。</p> <div>铜鼓 (湖北省博物馆藏)</div>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公社出土的铜鼓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商代铜鼓,造型古朴庄重,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崇阳铜鼓,周晚期高仿皮鼓所做的青铜鼓,鼓上有马鞍形状的冠,冠中有孔,应该也可以悬挂起来敲击。<br> 鼓身横置于长方体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鼓面无纹饰,鼓腔两端边缘饰3周仿皮鼓鼓钉的乳钉纹。鼓身及鼓座饰细线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此类仿木腔皮鼓的铜鼓存世仅两件,另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玉权枕头,彩色石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人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鳄鱼骨板一组 商代甲骨 (国家图书馆) <div>卜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br></div><div>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字,不再是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符号,它们或记录着商王的占卜祈愿,或铭刻着日常琐事,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殷商社会的神秘面纱。</div> 刻辞卜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殷墟已出土甲骨16万余片,其上的文字记载了商王室和贵族祭祀占卜的内容,涵盖战争、田猎、农事、天气等。<br></div> 今年电影《哪吒2》火爆出圈,展览尾声处特别设置了一个惊喜“彩蛋”, 以《哪吒2》所涉及的道具为线索,展出敖光“龙牙刀”原型商代玉刀、结界兽武器组合,电影迷狂喜。<br> 玉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div>据说与电影电影《哪吒2》中东海龙王敖光使用的武器“龙牙刀”外形相似。刀身温润如玉,纹饰古朴神秘。三千多年前,它或许是商代贵族手中的礼器,也可能是象征权力的神兵。<br></div> 电影《哪吒2》中酒具和乐器的原型文物。 虎纹钺(甘肃博物馆) 青铜锯齿镰形器(城固县张骞纪念馆) 展厅中把电影《哪吒2》中一些形象道具所借鉴的商代青铜器,做了集中的呈现,挺好的,严肃的文物,是需要这种鲜活呈现的。 变形虺纹铜敦 (首都博物馆)<div>电影《哪吒2》中玉虚宫天元鼎参考元素:敦<br></div> 这场展览,让殷商文明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记载,而是化作一件件精美文物、一个个生动故事,深植于心间。中华文明的长河之所以波澜壮阔,正是因为有殷商这样深厚的源头。<div>邂逅殷商,一场跨越三千五百年的对话,很值得看的一个展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