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我们兴隆公社知青一行八人,乘着小车,奔向惠民乡村,在从古到今培训基地安营扎寨。时光走过半个世纪,如今大家迈入古稀之年,趁自己还能走动,重温在兴隆公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慨万千。 </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运动”作为文革时期的产物,虽然已一去不复返,却在7000多万知青心里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那时大多数青年豆蔻年华,处在16至18岁的年龄,应该继续读书深造,但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投入广阔天地,与天斗、与地斗,坚定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面朝黄土,背朝天,与农民打成一片。经过几年在农村中的劳动锻炼,深深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农民不容易。知青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它磨练出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培养我坚韧不拔的毅力。</p><p class="ql-block"> 知友大多数都非常怀念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的不辞辛劳地从远道的成都来参与知青下乡五十周年聚会,力图寻觅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重温旧梦。我们挨户寻找过去曾住过的老院及房子,有的房子消失了,被夷为平地,有的地点在,但房屋面目全非,感叹岁月沧桑变迁无情,带走我们舍不去的印迹。走进田野,我们看到了一片翠绿色的包谷地,禾叶在微风中荡漾。偶见年迈的农妇在地里劳作,她依然记得当年的知青们,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当年的邻居大多数已离世,能叫出名字的,说明知青已深刻地留在他们脑海里。十年前我重返故地时,我住的四合院被夷为平地,瓦砾洒满一地。如今再来看,地基都被挖走一多半,自留地那两颗枇杷树不知哪里去了,见此情景令人心酸。另外一个知友比我幸运,至少还能见到当年的院子,邻居也都还健在。一对老夫妇出来热情地接待她,彼此寒暄,问长问短,那份感情犹在,女知青还特意拿出200元钱交个邻居手里,以表一点心意,感恩当年他们的照顾,场面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南坪大队所在地,尽管房屋被改变,但仍保留知青点那座房。印象 中好像比现在要大,怎么现在变成这么矮小且只有两间。我曾经在知青点呆过一晚,感觉比较热闹。76级的知青是集体生活在知青点上,他们轮流煮饭,一起出勤干农活。而我们这批75级的知青大多插队落户,生活比较孤单。记得 每当夜幕来临,吃过晚饭大约8点钟。我兴致勃勃地往大队奔去,天空披星戴月,小心翼翼地走过狭窄的田坎,有时一不小心踏空就会栽倒在田里。每过一块田地就引来一片蛙叫声,偶听见几声狗叫声,多么美妙的夜晚。我无心欣赏田间夜景,哼着小曲,快步赶到大队。能让我们心灵得到慰藉的是,参加大队知青宣传队活动。那是知青集会的地方,是文艺编排的地方,也是联络感情的地方。那时我会拉二胡,吹笛子,其他知青就唱歌和跳舞,每晚排练到晚10点。白天忙于农活,晚上才有时间搞文艺节目,大家很珍惜这点时间。最后到公社表演,直到镇上表演。大家任劳任怨,觉得这是很乐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那时刚到农村,很不适应,孤零零地住在破旧不堪土房,四面漏风。在昏暗潮湿的土房里,经常见到耗子甚至烂草蛇在屋里四处乱窜,蚊子满屋乱飞。本来国家发给每个知青安置费 800 元,结果被该生产队领导打来吃起,拿破房顶替,<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奈的心情向谁倾诉。</span> 第二天大清早,邻居就喊,快起床了,今天任务重,挖几亩地红苕。耳边响起毛主席的话,“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可现实很残酷。我就纳闷了,有文化的人怎么接受没文化的人的教育,离开课堂,长期接受劳动改造,就能反修防修吗?</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除了干体力活外,精神生活挺单调。每天广播翻来覆去播出样板戏,那时通信比较落后,广播是最常用的通知消息的方式。在与农民交往中,因他们文化较低,发现他们整天爱谈论男女那点破事,男女打情骂俏是常事。另外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何时能回到城里参加工作,这是知青普片关心的大事。有门道的知青提前一年就跳出农村,当时觉得他们太幸运了。然而人生道路有时并不按理想那样发展。早一年参加工作的知青,未必就比晚一年的知青混得好。在恢复高考时,参加工作早的知青由于要上班,没有太多时间去复习资料,往往考试成绩不佳,名落孙山较多。而晚一年出来的知青,因向生产队请假三个月,有大量的时间去复习,考上大学机率大些,毕竟读大学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当然自己今后发展如何,还有受其它因素决定。</p><p class="ql-block"> 这里,见证了我们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五十年前,我们带着城市的气息,带着对农村的陌生与好奇,来到这里,与这片热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们满腔热血,斗志昂扬。我们挥舞着锄头,在田间地头劳作;当我回到四面漏风的土屋,坐在煤油灯下,祈求早日脱离这穷山恶水的山沟。</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我们再次踏上这片热土,仿佛又回到那蹉跎岁月。农村行政机构发生很大变化,过去公社变为乡镇政府,大队变为村委会,生产队变为村民小组。这都归咎于1984 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打破吃“大锅饭” 模式,废除平均主义使生产效率低的弊端。走访<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兴隆公社,办公楼还在,但已成废墟,南坪大队及下属生产队不知道它们搬到哪里去了。过去田间及坡地农活</span>繁忙,每块地都种植庄家,而今,有的土地荒草丛生,没人管理。村庄住户减少了,感觉很冷清。有能力的人大多跑到城里打工了,并安家定居。而农村剩下几乎是老弱病残的人,他们守住自己的老舍,度过自己的风烛残年。望着老屋墙壁上当年的标语,"抓革命促生产"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站在村头的山坡上,我们眺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阳光洒在我们的身上,温暖而明媚。我们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气息,这里,曾经是我们青春的起点,也是我们激情燃烧的摇篮。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返故地,不仅是为了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更是为了寻找那份久违的激情。让我们铭记那段难忘的历史和青春无悔的时光。期待下一个五年,我们再次重逢在这里,保重身体,开心过好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开心摘枇杷</p> 二队女知青曾经住过的院子 和村民打听老房 和邻居握手 <p class="ql-block">和邻居亲切交谈</p> 南坪三队邻居 <p class="ql-block">通往兴隆公社的石阶</p> 兴隆公社办公楼 <p class="ql-block">兴隆小学校</p> 被挖掉住舍地基的断面 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