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深谒忠魂——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行记

烟雨楼主

<p class="ql-block">  在淮北平原上,有一个极平常的集镇,与四邻的集镇并无二致。若不是七十七年前那场闻名于世的淮海战役,恐怕它至今仍默默无闻,不为外人所知。这个集镇就是濉溪县双堆集,也是我的祖籍。</p><p class="ql-block"> 双堆集战斗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将国民党军黄维兵团(约12万人)包围于双堆集地区。经23天激战,全歼敌军,俘获兵团司令黄维,为大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役中,解放军伤亡3万余人,数千名烈士长眠于此。</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双堆集修建了“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几十年来,几经修缮扩建,如今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今年三月底,我和妹妹回双堆集老家祭扫。临返程的前一日下午,尚余一点闲暇,便从居住的街西头来到位于街东头的双堆集烈士陵园。时已是下午四点,五点半就要闭馆了。我们一行人只得先匆匆入馆参观。</p><p class="ql-block"> 青灰色主馆如卧碑静伏,展览馆分为几个展区,通过文物、图片、沙盘等形式还原了战役历程,展示着一些锈蚀的作战武器,褪色的旗帜,烈士的遗物,支前的独轮推车……,沙盘推演区里,标注的"尖古堆""平古堆"等高线模型透着森然寒意,1948年冬,中野、华野共二十余万大军在此与国民党军展开了生死绞杀。</p><p class="ql-block"> 从纪念馆出来, 我们缓步前行,推演沙盘模拟的枪炮声还在耳边回响,此刻,我想到了我的老父亲,一位参加过淮海战役、健在的百岁老人。我的父亲当年是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四师的战士,后编入华东野战军。父亲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22日)的战斗。在围歼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突围的后蒋楼战斗中,父亲两腿受重伤,其中一块弹片紧挨着骨头嵌入左大腿。浑身是血的父亲在地上滚爬了约200米,遇到了营包扎所,由担架队送到医院急救,但是仍有一块小弹片没有取出来,至今还留在体内。</p><p class="ql-block"> 陵园里松柏森然,烈士墓区的墓碑排列得极整齐,像是还在接受检阅的士兵。每一块碑下都埋着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而今他们的姓名、籍贯、生平,都被压缩成石碑上寥寥几行文字。有几个墓碑前摆着鲜花,尚未枯萎,想必是近日有人来祭扫过。</p><p class="ql-block"> 环形烈士墙镌刻着八千余个名字,每个汉字都像凝固的星子,在灰白色大理石上闪烁微光。</p><p class="ql-block"> 回望暮色中的纪念塔,我想到展览馆里的一段话“战争的硝烟已经隐退到历史的深处,战争足音消失的地方,耸立起一座座历史的丰碑。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役,让双堆集写入历史。而今战场上硝烟,先驱者的理想和追求,都已凝成一种永恒的希望.和平之花永远绽放!”</p><p class="ql-block"> 走出陵园大门,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麦子正在拔节,而纪念馆里的时光永远凝固在那个血火交织的冬天——这或许就是历史最深刻的对话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