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母亲 <p class="ql-block"> 妈妈走了!她走的平静安详,甚至没有留下半句话!从2025年4月30日不慎摔倒骨折,次日住院治疗,到5月25日离开这个世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妈妈一直在与病魔抗争,我们也一直悉心陪护,但最终还是没有留住母亲的生命!面对这个结果,我们既为妈妈终于摆脱病痛的折磨而略感欣慰,又因永远失去母爱而深感悲恸和难以接受!</p><p class="ql-block"> 生于战乱年代</p><p class="ql-block"> 母亲李玉香1938年1月3日(农历三七年腊月初二)出生于山西省偏关县陈家营乡西庄子村一户农家。那时,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刚过半年,忻口战役后,山西省大部分国土沦陷。就在母亲出生后的一个月,偏关县城也被日军占领。西庄子位于去县城的交通要道旁,又是抗日武装的根据地,敌人常来侵扰,老乡们一遇敌情,便迅速跑进山沟里躲藏,老爷姥姥经常把母亲卷到铺盖里,抱上就往山里跑,几次慌乱中把母亲头朝下背上就跑了,到了安全的地方,打开包裹一看,母亲小脸憋的通红,哇哇大哭,姥姥赶紧摘下头巾把孩子的小嘴堵上。出生后三个月的一次逃亡途中,老爷对姥姥说,这兵荒马乱的!咱们大人也不知能活到啥时候,这娃娃就丢了吧。姥姥把母亲放到一颗树荫下,忍痛就要离开,但回头看了看母亲红扑扑的小脸蛋,又不忍心了,对老爷说,只要我们还活着就不能把娃娃丢了!姥姥的母爱,救了孩子一命,也给我们留住了一位伟大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这种流离颠沛的生活直到抗战胜利,那时,母亲已经八岁,离乱动荡的遭遇磨炼了母亲刚强的性格,她像个男孩儿,身手敏捷胆子又大,下沟背水上树摘杏,从不畏惧。九岁那年,大姨坐月子,母亲去侍候姐姐。大姨的公公是个专横又吝啬的人,经常不给大姨吃饱饭,小小年纪的母亲就跟他据理力争,大姨的生活得到改善。</p><p class="ql-block"> 一生的读书梦</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村里经常来一些背着包包的年轻女工作队员,母亲很是羡慕,向姥姥提出想上学读书,姥姥那时的思想比较保守,说女孩子读书有啥用?好好留在家里干活吧。母亲不再提上学的事,但上学一直是她的一个梦!母亲的识字是从解放后政府组织的扫盲班开始的,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但毕竟时间短,识的字也不多。从此以后,妈妈就开始自学,那时可读的书少,她一拿到书就读,不求甚解。对子女们新发下来的语文课本她爱不释手,慢慢地妈妈识的字也越来越多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年,母亲的闲暇时间多了,读的书也更多了,我给买的插图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以及白话文版的《山海经》,妈不知读了多少篇,生病的当日早晨,老人家还在看书。</p><p class="ql-block"> 未能上学一直是母亲永生的缺憾!但她绝不让这种遗憾留给下一代。我们小的时候,家境比较贫困,既便如此,妈妈也坚持让我们上学。妈妈曾说,再困难也让我的孩子们上学,除非学校关门!在妈的关心下,我们兄妹四人都上了大学。1985年的夏天,大哥,大妹和我同时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事迹,登上了乌兰察布日报,妈妈别提多开心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把妈妈重视教育的家风传承下来,四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其中两个还是清华的硕士。</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姥姥曾不无惋惜地对妈妈说,我没有让我的二闺女上学,要不,你也是那背包包的公家人!母亲坦然地笑着说,妈,我不怨你,时代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勤劳持家</p><p class="ql-block"> 1955年,18岁的母亲已成为家里的壮劳力,各样农活儿都会干。听说内蒙古后山地区土地肥沃,生活也好,于是随二爹先期来到察右中旗白土卜子村。次年,经人介绍,与一山之隔的成才卜子村的父亲相识,第二年便组织了新的家庭。一年后大哥出生,父亲患病,为了维持生计,母亲一边照顾父亲和大哥,一边参加农业社的的生产劳动,为了多挣些工分,几乎所有男人们干的活儿她都干过。</p><p class="ql-block"> 隆冬时节,后山的天气极其寒冷,为了不让她的孩子们挨冻,母亲亲手用胶泥捏了一个小土炉,点上一些木柴,家里立刻温暖起来。</p><p class="ql-block"> 那时,生产队分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母亲总是精打细算,有时采些野菜,做出各样饭菜,不让我们挨饿。深夜时分,劳作了一整天的妈妈,还要在煤油灯下为我们纳鞋补衣,我亲眼看见有几次母亲的手指被锥子扎破,殷红的鲜血流在她的手上,流在她的衣服上!年底,母亲早早的为我们准备过年穿的衣服,为的是让她的孩子们过年也能体面的换上新衣裳。为了卖些鸡蛋和兔子供我们上学,妈妈养了许多鸡和家兔,夏秋季节,妈一大早就上山拔草,一会儿功夫就拔了几大筐,一人背不动,我们就去接妈妈。</p><p class="ql-block"> 母亲不仅呵护她的子女,也关爱她的下一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妈妈已不年轻,孙辈们先后出生,她总是帮着带。1991年,父母从东北大哥家返回呼市,铮铮刚满一岁,妈妈每天都带孙子,还要做一家五口人的饭菜,辛苦劳累可想而知!佼佼从出生起就是姥姥带大的,她也对姥姥特别依恋,每到假期,总要陪姥姥住上几天。</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的妈妈,她总是用自己羸弱的身躯扛着这个家前行!</p><p class="ql-block"> 与疾病抗争 </p><p class="ql-block"> 妈妈一生都在与疾病斗争。生下大哥不久,就因繁重的劳动和营养不良病倒了,此后,每个孩子的出生对母亲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消耗,都要大病一场。为了我们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妈妈付出了多少啊!</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妈妈病危就经历了四次。第一次是1977年夏天,头痛了几天的妈妈突然陷入昏迷,姥姥着急的不知如何是好,让人为妈准备衣服。二舅和大哥请了公社的汽车把母亲送到旗医院,经查是患了结核性脑膜炎,经过医院一个月的治疗和父亲大哥的护理,母亲转危为安出院了。第二次是201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大妹突然来电说母亲状态不好,让我们兄妹晚上都回家,到家后发现母亲已出现幻觉,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我们赶紧送她到内蒙古医院,诊断是肺心病急性发作,在医院治疗了二十多天后病愈回家。第三次是新冠期间,妈妈昏昏沉沉在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月,在我们的精心治疗护理下,老人家奇迹般地复活了!我们感叹母亲生命力的顽强,但这次,88岁妈妈没能再挺过来!</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妈妈活成神仙,她不再对任何事情操心和担忧,每天看看书看看电视,下午和保姆玩会儿扑克,饭后上床休息,悠然自得。看着她亲手培育的四个儿女像小苗一样长成参天大树,而且开花结果,妈妈的内心很是欣慰。随着年龄的增加,妈妈对生死也看得很淡,她说生死由天,不用害怕。每到周末我们兄妹几个回家看望爸妈,她都很高兴,一到下午,就说我很好,你们回去吧。妈一生都不愿连累别人,甚至是她亲生的儿女!这次住院期间,每当她清醒的时候,就劝我们回去吧,有小李在(我们为母亲请的护工)</p><p class="ql-block"> 家风的塑造者</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她老人家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且她自己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p><p class="ql-block"> 母亲教育我们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懂得感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总来讨食者,每到我们家门上,都不会空手而去,母亲总是说,我们再穷也比他们强些。村里有人遇到急事,妈妈总是主动帮助。来到呼市后,爸妈换过几处住所,每住一段时间,邻里关系都处得十分融洽,跟保姆处得像亲姐妹。这次住院期间,妈妈曾对陪护的小李说,等我出院了,我要好好待你。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得到过不少亲朋好友的帮助,母亲不时提醒我们要报答人家。得益于母亲的教诲和榜样,我们兄妹们都善良宽厚有人缘,对帮过我们的人总是想办法回报。</p><p class="ql-block"> 妈妈生性善良,但绝不软弱。记得有一次,她唯一的弟弟,我们的二舅让村里一个强势的人欺负了,母亲挺身而出,上门与那人理论,那人公开道歉,不敢再造次。</p><p class="ql-block"> 母亲教育我们要诚实谦虚,处事公道,低调做人。妈妈的一生都诚恳待人,从不哄人,甚至是善意的谎言也不会说。妈妈做事公道,在村里很有威信。妈妈踏实低调,七十年代后,我们兄妹四人先后考上大学,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邻里们也常对妈妈说些称赞的话,妈妈总是笑笑谢谢人家的好言,但从不炫耀。得益于妈妈的教诲和榜样,我们兄弟四人都实诚谦和,即便是后来工作上小有成绩,并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也平等待人,从不以势压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教育我们要坚韧顽强,自尊自爱,不能让人看不起。妈妈半生坎坷,深受贫穷和病痛之苦,但她从不放弃希望,用勤劳改变生活,用坚强克服病痛。虽然早年我们家境贫寒,但母亲用她的为人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赖。妈妈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上进有为。得益于妈妈的教诲和榜样,我们兄妹们都从偏僻乡村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了国家工作人员,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所作为。</p><p class="ql-block"> 母亲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不能奢侈浪费。我们家在最低谷的时候,是父母的勤快节俭,持家有方,才从困难中走了出来。后来生活虽有改善,但母亲本色不改,绝不铺张。得益于母亲的教诲和榜样,我们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检朴的生活方式。 </p><p class="ql-block"> 母亲教育我们要尊敬长辈,知书达礼。奶奶去世后,爸妈把爷爷接到我家,精心照顾,每次做熟饭,妈妈总是先盛上一碗热腾腾的饭菜端给爷爷。姥姥生命里的最后二十多天,妈妈回去照料,姥姥临走时对母亲说,你对妈真好!得益于母亲的教诲和榜样,我们家从大到小,都极有孝心,对长者都很尊重,村里的人常说,玉香的娃娃们仁义。 </p><p class="ql-block"> 母亲教育我们兄弟姐妹要亲诚团结,相互扶持。大姨远在山西老家,大舅去世后,后山就剩母亲和二舅姐弟俩人,妈妈对这个弟弟关爱有加,视若己出,二舅也十分爱戴他这个姐姐。八十年代初,大哥毕业参加了工作,我和两个妹妹还在上学。母亲把我们召集到一块儿,给我们立下规矩,你们兄妹四个,谁先工作,都要供下一个上学,我们都遵守了母亲的嘱咐。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四家都情如手足,谁家有事儿,大家都争着帮忙。这次母亲患病,不仅我们抢着照顾母亲,争取让别的兄妹多休息一会儿,大家庭的其他成员都表现非常给力,大嫂每到周末都回妈家照顾老爸,还多次带上饭菜到医院探望妈妈。兰平平日里照顾母亲,多次抽空儿买上昂贵的营养食品到医院看望婆婆。妹夫总是督促妹妹多照顾老妈,自己一人留在家,有一顿没一顿,在操办老人的后事中,跑前跑后,十分辛苦。我们的下一代也特别关心奶奶姥姥,在呼的兄妹们多次到医院探望,追思会的前一天,毛毛从外地匆匆赶回,家里患病的孩子还没有痊愈。 我们这个大家庭多么好啊! </p><p class="ql-block"> 妈妈这一辈子活的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温润如玉,馨香芬芳。</p><p class="ql-block"> 妈妈走了,她再也不会给我们讲故事和我们打扑克了!妈妈没有走,她的品格风范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心田里,她塑造的优良家风将永远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妈妈安息吧!天堂无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