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广东

小老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因为阻挡不了别人的蛊惑,决定来一次春节广东之旅,到岭南体验一下独特的节日习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上海启程一路南下,过浙江、福建,进入广东的第一站便是潮州。潮州、广州,佛山、深圳、珠海、江门、湛江就是我们此行足迹所到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  潮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潮州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秦代,这里属于南海郡。汉代,潮州地区开始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到了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正式设立潮州。此后,潮州在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都一直是重要的行政区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唐代,潮州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韩愈被贬到潮州任职期间,对潮州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宋代,潮州的陶瓷业、手工业等蓬勃发展。潮州窑在当时已经相当有名,其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海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元代,潮州继续保持着一定的经济地位,其海运贸易在元代的海上交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朝,潮州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刺绣、陶瓷、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品技艺精湛,成为宫廷贡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代,潮州依然是广东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商业贸易繁荣,特别是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潮州古城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始建于东晋时期,后经过多次修建和加固。它见证了潮州的悠久历史。古城墙全长约5.3公里,城墙上有垛口、炮台等防御设施。站在古城墙上,可以俯瞰潮州古城的风貌,感受历史的沧桑。古城墙周边还有许多古建筑和景点,如古城门楼,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门楼上的雕刻和匾额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潮州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唐代。寺内建筑宏伟壮观,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等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殿内佛像庄严,佛像的雕刻工艺精湛。寺院内还有一口大铜钟,钟声悠扬,能传遍整个潮州古城。开元寺的园林景观也非常优美,寺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是一个充满宁静和祥和氛围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潮州牌坊街基本格局形成于北宋,定形于元明。牌坊群形成于明清两代、骑楼形成于清末民初。绵延两华里的牌坊街,充盈浓浓的文化气息。穿行在大街小巷,可以感受到文脉的传承。气势恢宏的府第建筑、各呈异彩的祠宇寺庙、遍布街巷的古井与牌坊街融为一体。牌坊毗邻而立,每座牌坊都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令人难忘的故事。层叠壮观的南洋风格骑楼,与牌坊互为映衬,彰显侨乡特色,成为中西合璧、神韵超然的建筑艺术大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潮州牌坊街共有 46座古牌坊,这些牌坊分布在潮州古城的太平路、东门街等主要街道上,形成了独特的“牌坊街”景观。牌坊主要用于表彰当地的贤达、孝子、烈女、功臣等,是古代社会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  侍御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为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成子学,字怀远,号井居,明海阳龙湖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授峡江知县,两淮监察御史,累官至苑马寺卿。师事王阳明,得良知宗旨。又与吉水罗洪先往复寓书,阐明理学。”侍御”,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后世因沿袭此称。</span></p> <p class="ql-block">  秋台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为宋尚书王大宝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王大宝,海阳归湖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进士第二,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累官至礼部尚书,赐爵开国男。理学家朱熹称“其人刚正,忠实有余”,名列《宋史》。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反对议和。弟大鼎、大圭、大纲,分授承奉郎、承务郎、东莞令。</span></p> <p class="ql-block">  榜眼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与状元坊同时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榜眼坊是为了纪念潮州历史上第一位榜眼陈植而建。陈植是潮州府潮阳县(今汕头市潮阳区)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殿试榜眼及第,成为潮州历史上第一位榜眼。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当时及后世的敬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榜眼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整体造型庄重而典雅。这种结构形式在潮州牌坊中较为典型,体现了古代建筑的严谨与对称美。</span></p> <p class="ql-block">  状元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是为了纪念潮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林大钦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林大钦是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及第,成为潮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当时及后世的敬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状元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整体造型庄重而典雅。这种结构形式在潮州牌坊中较为典型,体现了古代建筑的严谨与对称美。</span></p> <p class="ql-block">  盛世元凯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为明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潮州府同榜进士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辜朝荐,潮安金石人;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揭阳人;李士淳,梅县人;梁应龙、杨任斯,饶平人;陈所献,普宁人。被后世尊称“潮州后八贤”。</span></p> <p class="ql-block">  柱史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为了纪念一位名叫陈柱史的人物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柱史是潮州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因此被立牌坊以示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柱史坊的建立不仅是对陈柱史个人的表彰,更是对当时社会道德风尚的一种倡导。通过树立这样的榜样,激励着后人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和敬业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七俊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潮州府同榜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林光祖、章熙、郭维藩、苏志仁、成子学,海阳人;黄国卿、陈昌言,揭阳人。被后世称为“明代潮州前七贤”。</span></p> <p class="ql-block">  四目古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四目井始建年代不详,井栏八边形,上分四孔。井旁原有古树,亦称古树井。南墻上有“四目古井,光绪五年冬月重修”石刻一面,西面有1925年重修碑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广济门外正对着的是大名鼎鼎的广济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广济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潮州广济桥(又称湘子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桥梁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齐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广济桥横跨韩江,连接两岸,它不仅是潮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最初是一座浮桥,由八艘大船连接而成,称为“八舟为桥”。从南宋到明代,广济桥经历了多次修建和改造。明代宣德十年(1435年),广济桥正式建成石墩桥,并在桥上建起了亭台楼阁,形成了独特的“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世纪以来,广济桥多次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2003年,市政府启动了全面修复工程,历时四年,于2007年完成修复,恢复了广济桥的历史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广济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启闭式结构。桥全长约500米,由东西两段石墩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成。东西两段各有12个石墩,每个石墩上建有亭台楼阁,共计24座。中间一段由18艘大船连接而成,可以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方便船只通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广济桥的石墩采用花岗岩砌筑,坚固耐用。桥墩的形状多样,有方形、圆形和半圆形等,设计巧妙,能够有效抵御韩江的水流冲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桥上的亭台楼阁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这些亭台楼阁不仅美观,还具有实用功能,如供行人休息、避雨等。其中,桥东的“广济楼”和桥西的“湘子阁”最为著名,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span></p> <p class="ql-block">  韩文公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之一,也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文公祠位于潮州市湘桥区笔架山(又称东山)上,北距潮州古城约3公里,背靠韩山,前临韩江,与广济桥遥遥相望。祠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环境清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韩愈与潮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世称韩昌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他在潮州任职仅八个月,但兴办教育、驱除鳄鱼、关心民生,为潮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潮州人民为纪念韩愈,将当地的山、水、桥等都以“韩”字命名,如韩山、韩江、韩文公祠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由潮州知州陈尧佐创建。此后,祠宇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规模逐渐扩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代嘉靖年间,祠宇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群。清代乾隆年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使祠宇更加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韩文公祠依山而建,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自下而上依次为石坊、天门、允公亭、祭亭、正殿、仙亭等建筑,层层递进,气势恢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石坊位于韩文公祠入口处,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上书“韩文公祠”四个大字,是进入祠宇的第一道门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天门是一座石砌的门楼,门楼两侧有石狮守护,显得庄严肃穆。门楼上方悬挂“天南声教”匾额,意为韩愈的教化之声传遍南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允公亭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的亭子,亭内立有石碑,记载韩愈的生平事迹和在潮州的功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祭亭是供奉韩愈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亭内悬挂“百世师表”匾额,彰显韩愈的崇高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正殿是韩文公祠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韩愈的塑像,两侧墙壁上绘有韩愈生平事迹的壁画。正殿上方悬挂“功崇德茂”匾额,赞誉韩愈的功绩和品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仙亭位于祠宇最高处,是一座八角攒尖顶的亭子,亭内供奉韩愈的神位。站在仙亭上,可以俯瞰韩江和潮州古城的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侍郎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韩愈任潮州刺史期间,东山(即韩山)是他常游憩之地,还建有古揭阳楼。因他被贬潮州之前官任刑部侍郎,故后人以侍郎名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今侍郎阁系沿“侍郎亭”旧实而建的新景点,建成于1989年春。置身于阁上,凭栏远眺,古城景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span></p> <p class="ql-block">  允元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丁次天,字权中,江苏常州人,官居太常寺卿。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因恳请放免“盐铁”等税,得罪权贵,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治潮期间,他有增置广济桥西段四墩、发展教育等诸多善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他认为东山(即韩山,又名笔架山)是当年韩愈常登临之地,并有亲手栽种的橡木尚存。因此,把原城南祠迁建于韩山今址(即今韩祠)。由于选址得当,故沿延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丁九元卸任后,占藉(落户)潮州城东,创祖磷溪仙田乡。他的墓地在磷溪英山凤地。</span></p> <p class="ql-block">  羊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很久很久以前,广州地区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有一天,天空中飘来五朵彩色的祥云,云上站着五位身穿不同颜色衣服的仙人。每位仙人手中都牵着一只口衔稻穗的彩色仙羊。仙人们看到广州的百姓生活艰难,心生怜悯,便决定帮助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位仙人降临广州,把仙羊口中的稻穗赠予百姓,并教他们如何种植稻谷。仙人们告诉百姓:“只要勤劳耕种,这片土地一定会变得富饶。”说完,仙人和彩云慢慢升入天空,消失在天际。而五只仙羊则化为石头留在了广州,成为永恒的守护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此,广州的百姓按照仙人的教导,辛勤耕种,稻谷丰收,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为了纪念仙人的恩德,人们将广州称为“羊城”,并在越秀山修建了“五羊石像”,以纪念这段神奇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羊石像”是广州的标志性雕塑之一,于1959年完成。五只石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最大的一只仙羊居中,口衔稻穗,其余四只小羊环绕周围,或吃草、或嬉戏,充满了灵动和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家祠(“陈氏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光绪十九年(1893)落成,是清代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广州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办理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家祠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岭南传统祠堂式建筑,被誉为“百粤冠祠”。它的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长廊相连,庭院穿插。厅堂轩昂,空间宽敞,廊庑秀美,庭院幽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家祠享有“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美誉,它集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工艺,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郭沫若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span></p> <p class="ql-block">  望枉头雕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氏书院月台望柱头的雕饰别具一格。台阶两旁的望桂头雕刻成狮子形状,其他望柱头则雕刻成一盘盘的菠萝、仙桃及佛手等形状,既具有南国风情的装饰美,又寄寓陈氏子孙终年以岭南佳果供奉祖先的虔诚敬意。此设计巧妙完美寓意深刻,体现了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独特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  铁铸通花栏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氏书院的铁铸装饰吸收了西方庭院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月台上的铁铸通花栏板分为四组,内容分别为“麒麟凤凰送玉书”、“龙戏珠”、“三羊启泰”、“金玉满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些铁铸栏板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寓意深刻,在广东传统建筑中极为少见。</span></p> <p class="ql-block">  门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门神是古代民间传说中能御凶防邪、看守门户之神。传说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太宗皇帝患病,夜梦鬼魅缠身,整夜不能安寝。幸得秦琼(红面者)和尉迟恭(黑面者)两员大将护卫宫门,鬼魅畏惧大将的威武气势,不敢再犯,太宗病渐愈。为长保平安,太宗令画师把两员大将的真容绘于宫门左右,降魔镇邪。从此,鬼怪全消,宫中太平。此事传开,民间仿效,流传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家祠的装饰艺术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被誉为“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宝库”。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壁画、铜铁铸等,几乎涵盖了岭南地区所有的传统装饰工艺。</span></p> <p class="ql-block">  镇海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当时,为了加强广州城的防御,明朝政府在越秀山山顶修建了这座楼阁,取名“望海楼”,意为“望海而镇之”。镇海楼在历史上多次遭受战火破坏,又多次重建和修缮。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镇海楼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形成了现在的建筑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  广州塔</p> <p class="ql-block">  从广州塔顶俯瞰广州市区。</p> <p class="ql-block">  越秀公园内的灯会。</p> <p class="ql-block">  佛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佛山历史悠久,其名称的由来与“佛山铸佛”的传说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相传在晋朝时期,佛山当地有位名叫梁子的工匠,他铸造了一尊铁佛。后来人们在铸造铁佛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寺庙,取名“佛寺”,而这个地方也就被称为“佛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唐宋时期,佛山的手工业开始兴起,特别是陶瓷业和铸造业。到了明清时期,佛山成为与朱仙镇、景德镇、汉口镇齐名的全国四大名镇,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有“南国陶都”“铁器之乡”等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佛山有许多著名的传统工艺。其中,佛山陶瓷闻名遐迩,从传统的陶瓷工艺品到现代的建筑陶瓷,佛山陶瓷产业一直占据重要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佛山也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诞生了众多武林宗师,如咏春拳的创始人梁赞、一代宗师叶问等。叶问把咏春拳发扬光大,他的弟子李小龙更是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  钟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岭南天地的地标建筑,处于岭南天地商业街的中轴线上,是整个岭南天地商业街最高的建筑物,整个钟楼的设计以婚庆为主题,“下聘礼、迎娶、南国醒狮、秋色巡游”等主题陶瓷雕塑;“龙凤呈祥”主题石雕,“喜喜”瓦拼花,无不体现佛山的本土习俗与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  祖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最初是一座祭祀北帝(玄武大帝)的神庙。北帝被视为水神,能够保佑佛山地区免受火灾和水灾的侵扰,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的崇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祖庙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整,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式布局。整个建筑群由前至后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后殿等。建筑群之间以廊庑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祖庙是佛山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祖庙都会举办盛大的“行通济”活动,吸引了数十万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此外,祖庙还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粤剧表演、剪纸艺术等,展示了岭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祖庙是岭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建筑文化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双龙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佛山陶瓷业在明清时期发展鼎威,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至今佛山石湾仍被冠以“南国陶都”之芳名。此琉璃双龙壁,长12米,高3米,汇聚丁新中国建立以来佛山石湾陶艺家的心血,是石湾陶塑中少有的大型陶塑佳作。此双龙壁初于1957年设计创作,后因文化大革命在1968年被毁。现所见的双龙壁是1981年设计整理,重新烧制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陶塑壁上的两条巨龙遨游于蓝天碧水之间,呈二龙争珠之势;龙的釉色浑厚,跃然灵动,祥云波涛,洋洒壮阔。作为人人皆知的神物,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图腾,其所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现及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与精神,成为了生命力和无所畏惧的图像化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  佛山舞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中国南方舞狮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佛山被誉为“南狮发源地”,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舞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但佛山舞狮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在明清时期。佛山地处岭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为舞狮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明清时期,佛山的武术和杂技艺术非常发达,舞狮逐渐成为当地民间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庙会、开业庆典等场合,舞狮表演必不可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佛山舞狮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并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得以延续和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佛山舞狮主要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风格。文狮注重表现狮子的温顺、可爱和灵动,动作较为细腻、柔和。表演时,舞狮者会通过摇头、摆尾、眨眼等动作,展现狮子的活泼和可爱,常用于祈福、庆祝等场合。武狮则更强调狮子的威猛、勇猛和力量感,动作刚劲有力,难度较高。表演中常常包含高难度的技巧,如“上高桩”“飞跃”“采青”等,展现出狮子的威武和勇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采青是舞狮表演中最常见的环节,象征着“生意兴隆”“吉祥如意”。舞狮者通过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如跳跃、翻滚等,来采食悬挂或放置在高处的“青”(通常是生菜,寓意“生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高桩是佛山舞狮最具代表性的表演之一,舞狮者在高桩上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如跳跃、平衡、飞跃等,极具观赏性和惊险性。高桩的高度通常在1.5米至2米之间,间距不等,考验舞狮者的技巧和胆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一些大型活动中,舞狮会以阵法的形式进行表演,多头狮子在场地中穿梭、跳跃、互动,形成各种队形和图案,场面宏大,气势磅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舞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好运,被认为可以驱邪避凶、祈求平安。在春节期间、开业庆典、婚庆等场合,舞狮表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寓意着“生意兴隆”“吉祥如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舞狮表演需要多人协作,舞狮者之间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高难度的动作。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佛山舞狮与武术密切相关,许多舞狮技巧都来源于武术动作。舞狮的传承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传承,也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岭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岸,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壤,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珠海大剧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珠海位于珠江口西岸,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江门市,北与中山市接壤。</span></p> <p class="ql-block">  港珠澳大桥</p> <p class="ql-block">  江门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开平碉楼,是国外建筑文化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从碉楼中,可以看到国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等随处可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开平碉楼不仅展现了中西建筑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也展示了建筑与周围的乡村景观和谐共生,见证了明代以来以防护为主的侨居建筑的史绩与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  瑞石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开平碉楼的杰出代表,誉为“开平第一楼”,始建于1923年,于1925年竣工。楼高9层,总高度28米,占地92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耐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部呈现西式风格,融合了罗马穹窿顶、拜占庭穹窿顶等建筑元素,顶部有三层亭阁,其中罗马穹窿顶和拜占庭穹窿顶造型尤为显著。内部则保留岭南传统风格,门窗上雕刻着龙凤图案,并刻有“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等中国传统祝福字样,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首层至五层每层都有不同的线脚和柱饰,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构图也各有不同,显得灵活多变。五层顶部为仿罗马拱券和四角别致的托柱,六层有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七层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顶的角亭,南北两面可见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八层平台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层是小凉亭的穹窿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坚固可守,居高临下,配备了枪械、铜钟、探照灯等防御设施,曾有效抵御盗匪侵扰,守护村民安全。二至六层均配备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便利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到广东玩玩,有这个想法于我已近六十多年了。那时我读书的学校有一支工宣队,分配到我所在班级的是一位广东籍工程师,人确实很好,但一口浓郁的广东话,真不知他说什么,同学们都摇头晃脑无法表达可否。由于好奇,那时就产生了以上的想法,这一拖竟然一个花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岭南的节日习俗确于别地大不相同,看花展、寻古迹、逛庙会、赏文物、串街巷,还有舞狮,博物馆,多姿多彩,处处祥和,处处欢乐,氛围十分热烈,真有那么点“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念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潮汕美食的诱惑自不必说,然而古稀之年的我们对此却淡之若水,况身体有些超标的指数,禁止暴食暴饮,生活不节,所以只能嗅其味,观其色,回其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于时间所限,在湛江只住了一夜,故知晓甚微,第二天一早赶往进出海南的徐闻港,开始了另一段旅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文 清茶一杯 小老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