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散文(二)</p><p class="ql-block">七五级一班入学43周年同学聚会发言</p><p class="ql-block"> 许 兰 英</p><p class="ql-block"> 清河(五道木)七五一班的同学们:你们好! </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人生面对无限好的夕阳时,总是想起我们从各自的方向走到一起的那青葱纯真的岁月。是那个岁月让我们结下了永远都不会忘怀的深厚的同学情!把同学之间的真贵的友谊永远,永远地印在我们心上!校园留下我们青春年华里咚咚作响的脚步,留下我们可望求知的梦想;也留下了送我们同学入伍去远方,走向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军队大学校。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再一次为他们曾光荣地去当兵给以热烈掌声!前几天,当姜万明同学接到同学相见五十年聚会的通知后,心情一直都不能平静,由于无法抑制想念同学的那份深情,他盼望着,盼望着,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于是驱车千里,提前三天来到聚集地通辽。于是,你来了,我来了,同学们陆续地都来了!有的同学是不远万里地奔向这次相聚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我们的故乡也是我们生长的摇篮,我们脚下的泥土里留下了我们深深的脚印,生活中也留下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永远不能忘怀的思念!请让我用同学群里的一句话和大家说:“相见是短暂的,思念是长远的,永远的”。也是我们有生之年都不能忘怀的……。 </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不能不想起,为此次同学五十年再次相见,做出非常卓有成效地贡献的筹委会的同学,让我们用感激之情以热烈的掌声做以深切的表达……。深情地说一声:筹委会的同学们,你们辛苦了!你们发扬了高中七五一班的特有的高贵的勇往直前的那精神特质,一次次不辞辛苦地收集同学的联系信息,甚至把毕业分别后从未联系到的同学也淘宝一样地凝聚到同学群里,凝聚到相见的今天;他们为了结省费用,一次次精打细算和商家讨价,把钱用在聚会必须支出的刀刃上;他们一次次跋涉,为同学的到来能吃好、住好奔波着,直到今天。这里也特别要感谢为同学相见积极联系同学信息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同学们:晚霞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行路程,我们虽然不再年轻,但韶华舞动着我们的流年,我们今后可以一起在同一个群里打招呼,谈笑风生。我们有了今天的相聚,让我们以后不再有相见不相识遗憾!悠悠岁月送走了我们许多峥嵘而沧桑的岁月,转眼我们已迈进人生的晚年,而同学之间的那份深情,却日久弥新,这是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一道彩虹,他将伴随着我们更加成熟的幸福、快乐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祝贺清河(五道木)七五届一班的同学以群的快乐凝聚在属于我们自己的群里,并以群里同学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发言:“放在心上的情,是无价的。记在心里的人,是珍贵的。感恩相识,珍惜缘分。”</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同学们及家人在今后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 平安! 幸福! 安康!吉祥!</p><p class="ql-block"> 许兰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奶奶/散文/原创</p><p class="ql-block">晓春</p><p class="ql-block">2022-03</p><p class="ql-block"> 姑奶奶</p><p class="ql-block"> 作者:许兰英</p><p class="ql-block"> 姑奶奶娘家姓李,婆家姓高,过去女人嫁人就姓婆家姓,所以姑奶奶叫高李氏。姑奶奶在女人中长得很漂亮,中上等个,一双大民装脚,走路利落,她白晳的脸庞上闪着一双杏核眼,干起活来手疾眼快。她有着确切的樱桃小口和悬钟鼻子,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学人学事活灵活现,和她在一起很有趣,经常把你逗得开怀大笑。真的,她的表演能力不亚于赵本山,只是社会环境没有让她走上演艺舞台机会。</p><p class="ql-block"> 我10岁那年母亲不幸与世长辞,我身下两个弟弟,父亲整天的要劳动养家糊口,姑奶奶给我们这三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许多的呵护和无尽的关怀。那时姑奶奶巳五十出头,但她在我的印象中长得很年轻。</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高中毕业回乡劳动期间,有一次村上某领导托人让姑奶奶做媒,打算娶我做他们家的儿媳妇。姑奶奶当即就对来人说,英那孩子可到不了他那家庭,你就明告诉他吧,这事是不可能的。某领导的家我是知道的,过日子很不讲究,脏得出了名还不算,两个年龄与我差不多的大姑娘,再加上他妈,针线活做得稀里糊涂,全家人冬季穿的棉衣年年滚包,娘几个谁也做不出一双像样的鞋。某领导的老婆总让那些慑于权势的人给自己做鞋穿,我是没给她做过。我的针线活在全村也是拿得出手的,这也许是被他家看中的一个原因吧。我当时对姑奶奶说,感谢您勇敢地为我拒绝了一桩倒霉的婚事。姑奶奶说,看他那儿子油腔滑调二流子似的,我们英儿哪辈子也到不了他手哇。身为弱者的我,拒绝一个土皇上的好意,姑奶奶是否有所得罪权贵暂且不说,而她老人家却是我人生的一个保护神。</p><p class="ql-block"> 说起针线活,都是姑奶奶和她的弟媳姨姥姥一针一线教我的。母亲去世后,姑奶奶还教我烧火做饭,使我们家也像每一个完整的家庭一样,每天都早早地升起炊烟。有时姑奶奶领我去挖野菜,有时姑奶奶带我去拾柴。艰难的日子里,我跟姑奶奶学会了许许多多的生存本领。姑奶奶是我生活中最好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我大学二年级时,姑奶奶不幸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我泪如雨下。姑奶奶的恩情我无法报答。光阴荏苒,我对姑奶奶的思念丝毫无减,多少次在梦里,我又见到她老人家音容依旧。</p><p class="ql-block"> 姑奶奶,你就是我生命的</p><p class="ql-block">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 季 花 开/散文/原创</p><p class="ql-block"> 许 兰 英</p><p class="ql-block"> 前年搬进新居,家人都说不让我再养像以前那多花儿。我想也是,新居装扮得整洁大方才是,于是只选了几盆有点名气的花搬过来点缀家居环境。好花就是不常开,一年四季看不到几次花开,让室内显得单调而没有鲜活感,这让我真的感到有些不开心。于是我就开始寻找一种常年都开的花儿。为此我去过许多次花卉养植园,就是没有一年四季天天开的那种花儿。</p><p class="ql-block"> 去年深秋时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小区前边的墙根处还有许许多多“四季青”在鲜艳地开着,这时其它的花因北方的霜冻都先后的凋落,只有她生命力还那么顽强。我在南方看过这花儿长在大自然中,就像高大的树木,开满粉红耀眼的花朵。这花也叫长春花,于是我想,这花儿也许不是那种一年生的本草植物,不防我就在它还没有冻死之前移植到室内,看那秀色可餐的容颜能否在居室内天天开放?</p><p class="ql-block"> 我这人对花就是情有独钟。日本著名散文家神尾久义在他的散文《花前自愧》中写的一段话让我很赞同,他说:"俗语说'爱花者无坏人'",他还说:“看花能使人愉快,是欣赏到美好事物的一种愉快。美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宝物。美不仅使人们的眼目,甚至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清新感情的熏陶。美又能使人的神经得到安定。花的美丽不夹杂任何利己的目的,她和人类不同,不是人工化妆出来的美,因此更动人心弦。”我觉得我爱花也是一件好事。我把一棵“四季青”移栽到一个青花瓷盆里,施好肥,洒好水,这花儿竟然生生不息地长起来,花儿也天天地开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花儿是在顶部开花儿,叶如柳叶,花儿似小伞,一叶一花儿边生长边开花儿,所以花枝不断长高,花儿也不停地开着;枝枝杈杈长至八九个叶花儿就次第开放,每个枝杈的顶部总是三五朵地傲立枝头;这花有长长的花柄,每个花柄都擎起五片并蒂的花辨,五个花辨的边缘居中都有一个洁白的圆点,花中心是深粉色,给人高雅而又深沉的美感。看上去如粉艳艳的小伞;有时微风从轩窗吹进来,花枝轻摇,花朵又像鲜活的粉蝶在翩翩起舞;有时又像一群玩皮而又活泼的女孩,穿着鲜艳的衣裙在嬉戏玩耍。这种天天都开的灵动的花儿真的是让人看上千遍也不厌。</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从大自然中移植过来的“四季青”,给室内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让家中其它的几样花儿也有了相伴相托的媚力。“四季青”那淡淡的清香天天在室内四溢,让人们的心情也就更愉悦了。看来这种花儿生命力很顽强,既能在南方的大自然中四季生长,也能在北方的室内四季长青,还能在北方的大自然中应物候而生存,这就叫物竞天择吧。</p><p class="ql-block"> 闲暇时,看看天天长高的花枝,总觉得这花也有不断长高的理想;劳累时,看看天天都洒洒脱脱盛开不败的花朵,总让人感到生活中有一种长存不衰的鲜艳。这时就会让人感到休闲的美好,栽培的幸福,于是疲劳也被瞬间赶跑,就像美好的愿望总会首先从心中悄悄地长高一样……</p><p class="ql-block"> 2009•2•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燕声声/散文/原创</p><p class="ql-block"> 作者:许兰英</p><p class="ql-block"> 2008-04-25</p><p class="ql-block"> 穿过南北东西的风风雨雨,黑亮黑亮的燕子,这个大自然中小巧的精灵,带着它跨越万水千山的勇敢,刚一开春就飞向我塞北的家园。燕子飞来,家园春天的气息更加温暖宜人,春天的芳馨直撞人们的胸襟。在燕子们呼朋引伴的翩翩舞姿里,农牧民们仿佛借它那漂亮的剪刀式的尾翼,把春风裁成湛绿,铺遍草原,把春雨剪成绿透人们心津的春禾绿垅,绽满农田。生活中谁人不爱这至真至美的家燕。</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坐在生我养我的村庄土灶前烧火做饭,那颗孤独的童心被梁上家燕的呢喃唤醒,同时耳边也会响起家父常告诫我们的“勤来勤去搬倒山”的话语,于是抬头看燕子勤快地啄泥垒窝,蒙昧的心灵被开启。那时想读书很难,那是个没书看的年代,我利用被原始式的劳动占去后所剩无几的时间,历尽艰难到处借书、租书、买书看。确实勤能有所补我之拙,漫漫长路走到今天,我终于能在有的人尽享麻将、酒家、商女、后庭花、歌舞时独辟蹊径,在生活的激流中不断捕捉触动灵感的浪花,把业余时间用来写诗做文,尽享文化源流中无限广阔美好的空间。我感谢家燕给我的启迪,并且也懂得了生活的逻辑不断地告诫自己,积累知识财富比积累物资财富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燕子以它特有的勇敢、勤快的品性,穿过历史不断演化的云烟,所以古人早就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慨叹。又有“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的反思。然而,无论历史怎样变迁,燕子总是以它的勇敢,穿越万水千山,年年勤快地奔向与它往日和善友好的人家,并且岁岁都垒筑新巢,这给那些有志于研究和创造的人以不断脱离窠臼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燕子是益鸟,是捕食昆虫的专家,对农作物大有益处。这个大自然中小巧的精灵,竟是我们人类忠实的伙伴。秋去春来,燕子总是在我的梦中飞来飞去,在家燕声声的呼唤里,我的心灵一次次羽化,一次次筑巢,一次次脱离窠臼,勇敢而勤快地争取为人生也为家园多做些有益之事。 </p> <p class="ql-block">妈妈留下的财富/散文/原创</p><p class="ql-block"> 作者:许兰英</p><p class="ql-block"> 小时侯,在妈妈的呵护中成长,在妈妈的关爱里生活,整天真是无忧无虑的。可对我来说这样的日子太短暂了。</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十岁那年,妈妈因病撒手人寰。那时我们全家人面对这天塌般灾难的降临,开始真是措手不及,不知该怎么安排今后的日子。开始我还每天都背着书包去上学,可我做为姊弟三人中的老大,四岁的小弟弟还没人看护,而爸爸又必须得去队上劳动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家里还有数不尽的家务没人干。当有一天我上课不得不把小弟弟带到课堂上去的时候,我不得不含泪告别了学校,回到家里开始学习作家务活。</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草长莺飞的夏天,十一岁的我开始挑起了家务的全部重担,也挑起了盼着两个弟弟快快长大的心愿,同时也是挑起了对妈妈漫长的思念……我最开始是学做饭,学养猪、学喂鸡和孵小鸡,做这些活时,开始都不知怎样做才能做好,是妈妈生前要好的邻里姐妹来我家三番五次地教我,这才使我逐步知道怎么做,而不是里里外外没有头绪的乱忙活。因为妈妈生前与邻里乡亲一直和睦友好地相处,所以在妈妈远我们而去的日子里,她生前那为人真诚、豁达仁爱的心灵甘露仍然能透过邻里善良的心地滋润着我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那时农家的针线活是家务活中的一大项。当时乡下人家很少有缝纫机的,又没有钱买着穿,穿的衣服只好用手工做。妈妈生前针线活做得好是全村出名的,就是一块补丁也补得方方正正细细密密。那时还没有化纤织品,只有市布、斜纹、卡绮、小花布等棉布,因为不是很结实,所以衣服要经常打补丁。每当需要给家人的衣服打补丁的时候,我就打开妈妈留下的针线包,那里面平时裁衣服攒下来的大大小小各种布块应有尽有,我学着妈妈做过的针脚的样子不断地缝缝补补。开始补的怎么也不如妈妈补的好看,但妈妈生前的巧缝妙补就是我那时学习的目标,后来我终于把补丁补的有点像妈妈那样了。打补丁是针线活里最简单的,最复杂的是做鞋子。从打隔布、剪鞋底、包底子、做鞋帮、搓麻绳、纳底子到上鞋,棉鞋还要装里子,哪道工序都不是很简单。妈妈在世时全家的鞋总是穿不完,冬天把夏天的鞋做好了,夏天把冬天的鞋做好了。我也学着妈妈的节拍不断的做鞋子。像妈妈在世时那样,有时在煤油灯下搓麻绳纳底子直到半夜。有一次我给大弟弟上好了一双大棉鞋,一看双手都被硌得青一块紫一块。然而,有妈妈生前的榜样激励着我,我并没有感到苦和难。妈妈的童年和少年家住在通辽市内,由于战争和社会的黑暗,使她多经磨难。她十四、五岁那年我的外公外婆和大舅都因为日本鬼子搞鼠疫细菌战而凄凄惨惨地死去,而她又因为不向敌人出卖亲友来帮忙,被日本人打得死去活来。流离失所后的妈妈身心都倍受摧残。可怜的妈妈,在解放后虽然生活有了盼头,可因为要强而力不可支,又因多子而日子不富裕,早早就告别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生活把苦难就这样又以大约相同的方式留给了我们这样的下一代。于是我们一家四口人又开始同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搏斗。我十四岁那年,爸爸领我们种药材赚了一些钱,家里买了一台缝纫机,这大大地减轻了我针线活方面的劳动量。那时所有的针线活我基本都会做了。在妈妈远离我后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我沿着妈妈走过的足迹,学会了梳理生活,学到了战胜艰难困苦的意志。我们姊弟三人,都学会了操持力所能及的家务活。</p><p class="ql-block"> 在妈妈留下的影响里,在爸爸的带动下,我们的小日子过得不比别人家差。</p><p class="ql-block"> 妈妈虽然没上过学,但她自学到能看书读剧本。我在做家务活累了歇息时,也像妈妈似的看看书,忙里偷闲地再学些知识充实自己。寒暑易节,几年积累下来,让我在求知方面有了更多的渴望,所以一有可以学习的机会我决不放过。冬季晚饭后自家的炕头上,夏季傍晚自家的小院里,田头小憩的人群里,都有我如饥似渴如梦如痴学习的影子。后来等俩个弟弟大些后,我又断断续续地读完初中、高中。要说当时只是对学习感兴趣而已,并没想到后来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时来运转,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也去试一试,没料到竟然榜上有名。在大学里,我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了,我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标。尽管人生也有不如意的事不期而至地拖延了我许多宝贵的时间,但只要我认定的目标是美好而有意义的,我就不会放弃。妈妈锲而不舍地学习文化的沉重脚步,在我不断地获得更多知识方面给予了无穷的动力,使我在任何阻力和困难面前都无所畏惧。</p><p class="ql-block"> 当我也有了孩子,做了母亲之后,我更加知道妈妈给我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多么的宝贵而又丰富多彩。这份财富我的笔呀,是永远永远也表达不完的……在思念妈妈的日子里,仰视蓝天上的白云,仿佛有一片云正载着妈妈的意念注视着我,激励我路要走得正,心要放得宽;遥望原野上的绿荫,仿佛有一棵浓绿如盖的华冠,正如妈妈的嘱托和祈盼,让我的人生不要虚度光阴,不要畏惧邪恶和困难;在如梭似烟的岁月里,我恍然看到一脉潺潺不息的河流倾述着妈妈的心声跃动向前,哦!那就是我对妈妈久久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4日于通辽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月二十五撒天仓</p><p class="ql-block"> 晓 春</p><p class="ql-block"> 以前,过完年再过了正月十五元宵隹节,到正月二十五要过天仓节。过天仓节要撒天仓。撒天仓就是用自家烧饭灶台里的小灰,用掏爬掏出来,然后装在土篮子里。再从自家院子里从外向里撒上园圈圈,把边缘相互都连接上,就这样一直撒到自家的仓房附近(现在,城市里没有小灰,有的就用面,里边还撒上五谷杂粮)。记得,在我年纪还小的时候,都是家里的大人很早就起来撒天仓。等我们小孩子们起来天仓都撒好了。</p><p class="ql-block"> 撒天仓,是预示一年风调雨顺,五丰登,家庭富裕粮满仓,生活过得吉祥如意!撒天仓,也是农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的瓜田/散文/原创</p><p class="ql-block"> 作者:许兰英</p><p class="ql-block"> 2008-08-14</p><p class="ql-block"> 以前,父亲年年都在队里种瓜,而且年年都当园头。这是因为,父亲不但瓜种得好,而且责任心强。每年春季一到。队干部就派父亲带上几个年纪稍大的人开始种瓜,干部们只要安排完就不用再操啥心了,一应事情只要父亲能做到的都由父亲来负责。在父亲,所谓的负责就是干在前,想在前。</p><p class="ql-block"> 瓜田的侍弄主要是在春天。在我的记忆里,每当布谷鸟开始把自己旋律动听的歌吟播向寂静辽阔的大地时,父亲正在和他的几个老伙计们手持锄头、头顶草帽前前后后地在给瓜田里的秧苗锄草松土。当他们锄过草的瓜田你再看一看,平坦坦的黑土地上,秧苗绿莹莹的,如织过的云锦,似绣过的彩缎,这可以让人联想到以前的男耕女织,进而还可以联想到如今布匹上美丽的图案,原来美就是在生活中如此这般地不断构思不断创造而来的。每年春天瓜秧出土之后,父亲和他的老伙计们都要把瓜田产上好几遍。等瓜秧坐够了瓜胎,父亲又开始和他的老伙计们一同掐尖打杈;等瓜长大了,父亲又开始和他的老伙计们一同轮流日夜守护在瓜田;等瓜熟了,父亲又开始和老伙计们一同把香瓜一个一个地摘下来,然后再用柳条筐把香瓜一筐一筐地挎到地头,以免别人进去摘瓜把瓜秧踩坏。父亲种的瓜又大又甜,等队里把香瓜拉倒市里去买,或分给社员吃,无人不说这瓜真好吃。父亲种的瓜之所以好吃,还原于父亲不辞辛苦地精选瓜籽的结果,那时我们哪儿有一种最香最甜最脆的白瓜,种子是父亲亲自去辽宁买回来的。买回来后,他不但不觉得遥遥旅途的劳累,恰恰是对此行总是津津乐道。每当瓜熟的时候,父亲的瓜园里瓜香四溢,离瓜园老远就可以有浓浓的瓜香扑鼻而来。因为亲眼见父亲顽强地去耕耘着甜美的生活,使我很早就懂得了最美好的生活是创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当园头,有时还跟车去城里卖瓜,只要到通辽市东边零公里那,香瓜或西瓜就会被有的单位全包了。父母有时负责收卖瓜的零钱,他老人家从来都把钱分文不差地交给队里。这一点对我们当子女的影响很大,再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我们从来都把不非分占有钱财看作是人生的一大快事,而且知道好好人是做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守着队里的瓜田就像守着自己家的瓜田一样用心,香瓜大份子成熟的时候 ,就开始整夜地守在瓜田里,但他并不小气,过往行人走到这里口渴了,他会摘几个瓜给人他们解渴。有时半大孩子们来了了,他也摘些瓜给他们吃,并告诉他们只许吃瓜不许爬瓜,爬瓜被抓住会受罚的。父亲这样做的结果,很少有人来糟蹋他种的瓜田。父亲有时候回家也笑着对我们说,今天有邻家的那个孩子去瓜田站在旁边打眼,还有那个孩子想去爬瓜,都被他看出来了,于是吆唤到瓜窝棚那,摘了一筐瓜让他们吃个够,吃完又被教训了一番,结果都乐呵呵地走了。父亲说这样做要比舍不得给他们瓜吃强得多,孩子们要是爬一次瓜,可能要不管不顾的糟蹋许多的瓜秧,那样损失可能就更大了。父亲就是这样,既要把事做好,又不放弃原则。</p><p class="ql-block"> 后来,分田到户了,父亲种起了自己的小瓜田,等瓜要熟了,他就住在瓜窝棚里。有一次我去乡下看望他老人家,来到村北离村子二里多地的瓜窝棚,见他还是如往常一样,微笑着看守着他那充满生机的耐人寻味的瓜田。我看到瓜田里秧儿正绿,瓜儿熟得更香更甜。自家的瓜田,虽然不必拘泥瓜田李下,但我们还是遵守父亲以前的好习惯,不进去随意摘瓜乱踩瓜秧。这次,我还看见瓜田里种有几棵向日葵,花儿开得金黄耀眼,于是我在父亲的瓜田里不但品尝到了生活的甘甜,还看到了生活的美丽和鲜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云与《她的中国心》的作者/记实报道/原创</p><p class="ql-block"> 许 兰 英</p><p class="ql-block"> 2008-03-10</p><p class="ql-block"> “乌云”一词,蒙古语的意思的“智慧”。这名字是乌去老师的中国妈妈为她起的。</p><p class="ql-block"> 乌云老师1938年5月1日生于日本。作为战争中的日本遗孤后来留在了中国,至今已在中国度过了56个春秋。这种跨国度的人生造就了乌云老师跨国度的博大的爱。在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降生,从和平美好的日子中走来,这又造就了乌云慈母般的胸怀。</p><p class="ql-block">乌云老师把她毕生的智慧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记者最近采访乌云老师时问:您晚年是否打算回日本?乌云老师毫不犹豫地说:“不回去了。我生活在中国很幸福,我的根已深深地扎进了中国的土地。”从战争的日本遗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委员,从普通的人民教师到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现已改称通辽市)政协副主席,她和中国人民一样经历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她以自己出色的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民族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乌云老师现在虽然到了晚年,但仍然用她母亲般博大的情怀演讲着“消灭战争,呼唤和平与友谊”的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当记者采访《她的中国心》的作者徐福铎老师时,他谦虚地说:“请不要采访我,我之所以能写出《她的中国心》,是因为乌云老师的事迹感人。“徐福铎老师当年用他的一双慧眼发现了乌云老师一颗美丽的心灵,创作了报告文学 《她的中国心》,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她的中国心》这篇报告文学也被编进了大学语文教材,因此享誉海内外。徐福铎老师现任哲里木报副主编(他后来人正中年从这个职务上撤下来不久就突发心梗辞世),仍笔耕不辍。</p><p class="ql-block">如今乌云的故事不但已传遍全中国,而且传遍全世界。日本根据报告文学《她的中国心》改编制作出电视剧《回到大草原》;台湾著名导演凌峰根据乌云的经历拍摄制作了电视剧《八千里路云和月》。最近,63岁的日本国沙漠绿化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菊地丰先生,为善良的中国牧民将侵略者的遗孤——乌云养育成才的博大胸襟所感动,在乌云成长的内蒙古库伦旗无偿投资造“乌云森林”五千亩。</p><p class="ql-block"> 愿“乌云森林”带着中日两国人民的期望根深叶茂,绿荫满地……</p><p class="ql-block"> 备注:(1)“田23”是作者新浪微博,本文发在1968年《内蒙古青年报》</p><p class="ql-block">(2)徐福铎:《哲里木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他在三十年的新闻生涯中,陆续写出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二十多篇,出版了报告文学集《爱的小溪》。主要成就有报告文学二十多篇。其《勒勒车上的大兵》、《揭开千古之迷》获内蒙古“索龙嘎”奖。《走进辉煌》荣获全国二等奖。其代表作《她的中国心》荣获第二届全国范长江新闻奖。</p> <p class="ql-block">我与知青的那些往事(散文/原创)</p><p class="ql-block"> 许 兰 英</p><p class="ql-block"> 一、和知青们一起劳动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头一波知识青年来村里时,我也挤在两边夹道欢迎的人群里欢迎知青的到来。只见前边是锣鼓喧天的队伍,后边跟着两队胸前戴着大红花的五十名从天津来的男女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刚来时休息两天,接着就和社员一起到田间做点种、施肥、间苗、锄草、收割等农活。这些农活,对于在农村土生土长的青年人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可对于在城里长大的知识青年来说真是挺难的。尤其是产第一遍地开苗的活,真的把知青累的不行。知青里初中老三届的还比我大,他们就成了我的知青大哥哥大姐姐们。</p><p class="ql-block"> 忙种的节气一到,妇女们每天到田间一人拿一条垅蹲着锄草开苗。一百多号人一字排开,打头的一般是农活干的又快又好的年富力强的当地女青年。一搭头,打头的一会功夫就产出半里地,后边的社员,也都会陆陆续续跟上来。这时那十来名女知青可就跟不上了,一华里的垅头子,社员们要到那头了,知青这边有的还没产到一半。当时我正当妇女小队长,这时我就和打头的商量好,号召先到头的赶紧往回接知青姐妹们。人多一上手,一会就都接到了头。每当这时,知青姐妹们个个都露出了笑容。</p><p class="ql-block">二、知青给落后的乡村带来了 知识和欢乐</p><p class="ql-block"> 相当年,乡村还没有电视,更别说手机了。村里有什么事要传达给社员,全靠大队部的电线杆上高高挂起来的喇叭。知青来的那年的秋天,秋收刚收拾完,有一天大喇叭里传来喊话,喊着一连串的名单,让喊到的人,晚饭后到村部开会。被喊到的人都是青年人,有知识青年,也有本村的青年,我也在被喊到的名单之列。晚饭后我们都如期到了大队部。大队党支部书记宣布,四方地大队文艺宣传队今天正式成立。正队长由团支部书记担任,付队长由知青担任,付队长主要负责文艺编导业务。那几年,村里的文艺宣传队搞得真是红红火火。我们当地的青年人根本不会识谱、打杨琴、打架子鼓、拉小提琴,这些都是知识青年大哥哥在和大姐姐们手把手地交会我们的。每年到公社汇演,我们村都能得到第一名。直到知青走后,这些乐器还在村里时常响起。村里的知识青年中有一名小提琴拉的特出色,后来他被市里抽调到市文工团。也挺给我们村争光的。</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也真是从知青的身上亲眼看到了有知识有文化的好处。这对我的后来的人生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三、一段流失的爱</p><p class="ql-block"> 在村里的知识青年当中有一名小哥哥,他也是集体户的户长,在文艺宣传队里他是编导,那年我们女宣传队员基本功都很差。是这名小哥哥负责指导女队的排练,有时一个动作要练许多遍还没练好,他真是不厌其烦的左一遍右一遍的直到教会为止。人们在一起时间常了人也熟,也没什么隔阂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当地的宣传队员也知道知青第二年国家商品粮就不发了,要和当地村民一样分口粮度日。尤其是一到冬季,宣传队里的知青都不能象其他知青一样,没农活了就都回天津城过冬了,他们还要坚守在宣传队里的岗位上。这时坚守宣传岗位几名知青生活很艰难,冷冬数九天寒地冻,在北方滴水就成冰,他们要自己担水自己做饭,体验这种现实生活,对知识青年太有点残酷了。当地的宣传队员们知道知青的这种情况后,有的就把自己平时要好的知青队员约到自己家里吃上热乎饭。我挺喜欢那个教我们排练的小哥哥的。他还曾对我说过,他在天津家里排行是最小的;他家里有个老母亲,是天津市级的三八红旗手,将来在这边成家了,要把母亲接过来住。我当时觉得他人好,人在千里之外还惦记家里的老母亲,真是一个好男儿。他干什么都像样。我于是和家里人说好,让这个队友到家里来吃上热乎饭。那时我的一棵年轻的心开始有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小跳动。后来我问自己这是不是爱情?我觉得肯定是。但我对那时的爱情既蒙胧又很为难,我心里问自己,知青们能长久地留在这个小村庄吗?唉!我真的不能停留在这件事里多徘徊。好在第三年知青就有了选调任务,这个小哥哥被第一波评选进了城,在肉联厂工作。后来还知道他研究出肉联厂的制冷设备。恢复高考厂长不让他们知青参考,他在当地民大读了带职法律专业,在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他直到坚守到肉联厂卖给了个体,他才调回了天津老家。</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真的都过去了,任怎么寻找都无济于事。物是人非,世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四、关于选调</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又去学校读了初中和高中,几年后回乡又当上了政工书记,分管知青方面工作。那时那些天津知青大哥哥大姐姐们已选调走的没剩下几位了。女知青全走了,剩下几位老大哥也没成家,可能都在等待好运的来临。接着村里的知青队伍又来了一些新人,附近通辽市的又来了二十多人。这部分知青比我年纪小。春天早上我喊他(她)们早起,秋天晚上我得帮助他们挖储菜窖。</p><p class="ql-block"> 这些事那边的老大哥们都自己做的很好了,我也没必要去管。</p><p class="ql-block"> 但老大哥那边有一件事,我不得不管。那年上级给村里知青一个选调到铁路部门工作的指标,这可以说是个肥缺。那些小知青来不到二年,老知青们都等了十来年,按理就应该是把指标给老知青。可大队部上层有个村霸级别的人物,非要把这个指标不通过任何人就填表给他家小知青里的一个亲戚。这事我要是同意了也没什么说的。不同意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还连着他家的一大片。但我还是硬着头皮顶住了,主张评选看结果。评选结果出来后村霸还是傻了眼。有一位老大哥当选。防止有变,当天填表,报上去就批了,接着他去单位报道完事。</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人提起这件事,说你为老知青做了这件事什么好处也没见着,他那知青也没说有了好工作回来看看你。我说我做件好事就很高兴了,做好事的人不是为了图回报的。</p><p class="ql-block"> 我始终认为那是我人生做的一件好事。</p><p class="ql-block"> 2021•5•2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归 诗歌\原创</p><p class="ql-block">作者:许兰英</p><p class="ql-block">2016-11-11</p><p class="ql-block">选至:田23(本人微博)</p><p class="ql-block">醒目</p><p class="ql-block">暮归的大雁 </p><p class="ql-block">任思绪在耀眼的天幕激荡</p><p class="ql-block">风姿是生命定格于归程的翱翔</p><p class="ql-block">举红霞遍染山河壮美的守望</p><p class="ql-block">融前方振翅峰峦秀拔俊朗的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