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阴差阳错的旅程</b></p><p class="ql-block"><b> 原计划进行“自由自在”发起的北非三国行因故取消后,先是想改道地中海岛国,同伴却让我最终落脚春光明媚的伊比利亚-西班牙、葡萄牙,带着一脸茫然。巴塞罗那的阳光、玫瑰、酒吧和地中海,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悠闲与慵懒。街头随处可见相互亲吻的男女,甚至见到相互接吻的女女,感觉这里是一个性张力很强的国度,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不同种族的人群,使人们在无意识中受到影响。它增添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深度,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这种生猛有力的性张力与阳光、土地、气候、饮食密切相关,历史上曾带来许多成功,也成就了后来的衰落。这里没有多少高大现代的建筑,城市面貌仿佛是一些穿着旧裙子的女郎,虽然颜色不那么光鲜,当裙摆随风摇曳,透出的是一种别样的热情和妩媚,这是阳光皱褶里漏出的温馨与浪漫。走过巴塞罗那,随后又走过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格拉纳达、龙达、塞维利亚、萨拉曼卡、塞戈维亚、托莱多、马德里。葡萄牙的卡沃埃鲁、里斯本、波尔图。从头到尾大致留下的都是上述印象。</b></p> <p class="ql-block"> 高迪心中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了解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我只有仅仅两个月时间。到了有“伊比利亚明珠”之称的巴塞罗那,才真正知道高迪的脑子里装的是何种奇思妙想。高迪的鬼斧神工给这座城市插上了奇幻的翅膀,走在巴塞罗那的大街小巷,蓝天白云映衬下风格迥异的高迪建筑绝对是一场视觉盛宴,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底蕴和新时代的时尚魅力在这里完美结合。在巴塞罗那,无论处于哪一个角度都轻而易举与高迪的作品或接触或相望:每一扇窗、每一道门都能发现大自然的美好,高迪在建筑史上给后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就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哪座城市会像巴塞罗那,因一个人而变得熠熠生辉;也没有哪个人像高迪,因一座城市而变得精神不灭。”</p><p class="ql-block"> 高迪的设计风格深受自然和幻想的影响,他厌恶刻板的直线,更偏爱运用柔和的曲线和五彩斑斓的色彩来诠释世界。我们体验了高迪的“三件套”作品~圣家族教堂、米拉之家和古埃尔公园,它们都体现了这种风格。高迪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如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纹路、蜂巢的格致以及神话人物的形态,这些都成为他设计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离开巴塞罗那前,我们去古埃尔公园探访,几乎都是俊男靓女,高迪吸引着一代代年轻人。我走近看那些从屋顶上露出来的蘑菇一样的烟囱,梦中的糖果屋,童话世界里的故事。这是高迪为他一生的挚友兼最大的资助人~实业家古埃尔伯爵设计建造的。这屋顶像是另一个世界,就好像一个技术高超的专业人士,忽然就流露出温暖的、孩子般的天真无邪来。而认可高迪设计的出资人古埃尔,无疑也是令人叹服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情景:高迪和古埃尔站在这屋顶上轻轻笑着,俯瞰阳光灿烂的巴塞罗一条条街道。古埃尔拥有与高迪相同的艺术触觉,他是最理解高迪的人,为了高迪的天才设计,几乎倾其一生所有。古埃尔公园的建造,是出于两个人共同的理想,即“建造一个与自然相融合的田园都市”。高迪终生未婚,结局非常不幸。一天,高迪在去做弥撒的路上被电车撞倒。因他衣着寒酸,被误当成流浪汉,未能及时送医院救治,三天后就去世了,那是1926年6月10日。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同时高迪的生命中能有古埃尔的存在,实在很幸运。</p> <p class="ql-block"> 橘香的塞维利亚</p><p class="ql-block"> 从悬崖小城龙达两个小时汽车到达西班牙第三大城市塞维利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路两边的行道树~橘子树。到底是谁想出来的?真是个很棒的主意。此时还是春天,树上都结满果了,西班牙难道没有冬天?走在大街上,橘子树一眼望不到头,橙红色的果实累累,我的心也雀跃不已,有一种想要尝尝的冲动。为压制这种欲望,我在这里每天早餐要喝两杯鲜榨橙汁。据说塞维利亚的橘子树名闻遐迩,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带来的“金苹果”被传为橘子,橘子由此与塞维利亚建立联系。更多的说法是从亚洲传入,约10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阿拉伯人将其引入西班牙南部并广泛种植。橘树是塞维利亚的市树,全城种植有4.8万棵,被誉为“橘子之城”。</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洒在塞维利亚大教堂尖顶和大钟上,一颗橘子,让这一切都变得温柔起来。橘子与阳光相拥,仿佛在轻声诉说生活的秘语。橘子的光辉,照亮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人心生向往。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橘子的气息始终让人感受到踏实的幸福和生活的苦中作乐。夕阳西下,在塞维利亚满街的橘香中,去欣赏弗拉明戈舞,心情变得豁然开朗起来。橘子和歌舞都是久远的记忆,谁先谁后,谁更受生活的青睐,这不重要。简单中发现美好,就会迎接每一个灿烂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b> 见到哥伦布的棺椁</b></p><p class="ql-block"><b> 塞维利亚大教堂大厅里,有一座“四王抬棺”雕塑,棺椁里面装了哥伦布的灵骨,据说经过多次迁葬,只剩了28克,恰好是灵魂重量的4倍。当年在西班牙统一前分为四个基督教王国,由这四国的国王抬棺,可见当时哥伦布的地位有多高。其实后世对于哥伦布争议很大,在西班牙内部,有很多人对他不齿,曾推倒过他的铜像,往上面泼红漆,南美诸国就更不用说了。哥伦布四次航行,1492年他第一次远航是为了寻找印度和中国,结果到了南美一些岛屿,以为是到了印度,就称呼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要的是黄金、宝石和香料,最后他恩将仇报,屠杀当地土著,贩卖奴隶,干了许多坏事。虽然他把玉米和烟草从南美带到了欧洲,风靡世界。同时因为哥伦布及船员与原住民妇女滥交,把梅毒也带了回来,很快在全欧洲肆虐,死于梅毒的有贝多芬、梵高、高更、莫奈、舒伯特、尼采、莫泊桑、王尔德甚至还有清朝的同治皇帝。</b></p><p class="ql-block"> 哥伦布在第四次航行后返回西班牙,发现其殖民管理权已被西班牙王室剥夺。由于他对新大陆原住民的残酷奴役、屠杀和掠夺引发众怒,王室任命新总督取代其职位。他曾被短暂监禁,虽后来获释,但始终未能恢复头衔和获得承诺的财富分成,晚年经济拮据。据说哥伦布曾发誓“此生不踏入西班牙国土”,因此后来其灵柩以四王抬棺的悬空形式呈现,避免棺椁直接接触西班牙土地,以此遵守承诺。</p><p class="ql-block"> 哥伦布说“上帝给了我力量去航行,去寻找新世界和新大陆。”哥伦布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航海家,又是最早侵入美洲的殖民者。两重身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资本主义先驱者哥伦布身上,只看到他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哥伦布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历史人物,在他身上表现着两个时代的特征,他是发现新大陆的功臣,又是殖民主义的罪人,两者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 武埃拉,生死与信仰</p><p class="ql-block"> 生与死是哲学和宗教永恒的主题,从人类进入文明的萌芽状态就开始了,几千年来争论不息,莫衷一是。埃武拉,葡萄牙南部的一座古城,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从罗马时期开始,埃武拉就是一座宫殿城市,至今还存留着古罗马神殿的遗迹。真正让埃武拉声名远扬的,却是那座令一些人毛骨悚然的人骨教堂~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这座教堂历时30年,于1510年建成,最初是一座皇族的祈祷堂。教堂西厅,是人们常说的人骨教堂,一个礼拜堂。走进礼拜堂,抬头便可望见屋顶上的一句引言:“死日比生日更好。”这句话,仿佛是对生命轮回的深刻诠释,又是对信仰的一种神秘隐喻。尽管我不确定在这样的环境中做礼拜是何种感受,但可以想象,这或许可以对自己更直观、更深层次的祈祷或忏悔。面对真实的死亡,人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我从埃及回来,谈过古埃及人的生死观。我从印度回来,谈过印度教的生死观。总之,有信仰的人坚信轮回,期盼来世。无信仰的人,无底线,无顾忌,今朝有酒今朝醉。</p><p class="ql-block"> 埃武拉人对人骨的处理方式令人印象深刻:礼拜堂内从墙面到立柱,再到拱券,几乎全部由人骨砌成。头颅点缀在柱子与天花板之间,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十四世纪中叶的“黑死病”席卷欧洲,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教堂周边的墓地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骸骨,一个半盲的教士深受“人生短暂”宗教理念的启发,带领众人将这些骸骨移入教堂西厅,建造了这座人骨礼拜堂。这里存放着超过5000具骸骨。灰暗灯光下,脆弱的头骨让人窒息,却与千年罗马神庙的宁静形成时空对话,凸显生死对比的张力。哥特式的哀伤与巴洛克的华丽,生命的肃穆与艺术的交融,在森森白骨中达成诡异和谐。进入礼拜堂的人感受各异,这里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踏入教堂时阴霾压顶,走出教堂后天空湛蓝。生若晨曦,死如星辰,心怀敬畏,感悟生死,方能明白生命的奥妙。无论是人生还是历史,放在宇宙的时间线上看,都只是一瞬间而已。在东方人的眼中,或许有很多不解之处,但人和其他生物何尝不是一样?无论是哪种方式的存留或消失,都只是一种形式。在北京那个最著名的“海”里,曾住着那位著名的“长者”,我与他有过三年工作缘分,多次受到长者的教诲,这是我人生路上永远不会忘记的记忆。那段岁月历历在目,而长者最后以最彻底的方式消失在冥冥之中,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这是他的信仰。而我常常会想念他。回望礼拜堂门楣上的一句铭言:“我们的尸骨在这里等待着你们的尸骨到来”。这或许是对生死、对信仰的直接道白。生和死,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永远是相反却又相生的两极。生即注定了死,死又蕴含着生,是谓天道循环。</p> <p class="ql-block"> 最美的莱罗书店</p><p class="ql-block"> 谈过生死,还是谈点开心和阳光的事情吧。从里斯本到波尔图,都遇到了春雨,雨势不大,淅淅沥沥,时雨时晴,温度降到了10度。满城一个个方形石块铺成的碎石路因为雨水打湿,显得更加泾渭分明。踏着似乎没有尽头的碎石路,走过波尔图大街小巷,和里斯本一样,这里也是起伏不定的山丘之城。</p><p class="ql-block"> 说到路,生命的起始,我们便踏上了人生之路,经历着无数的过程与结果。从摇篮、小凳到椅子、书桌和台灯,这些都成为我们短暂的栖息之地。然而,真正能让我们心灵得到解放的,是那一本本书。少年时代,得自母亲在省出版局工作的便利,我疯狂阅读,因为那里有一个很大的书库,我在里面差不多把所有中外名著都读了个遍。后来我考上南京大学历史系,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些阅读。大学期间,又有一批名著解禁了,我每天一早就在图书馆门口等候,乘刚开门之机,迅速把想要读的书借出,如饥似渴。此时想起我的入党介绍人、曾是解放前金陵大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他和我说过的一句话,“天下最快事,莫如读禁书”。临来伊比利亚之前,我刚刚读完了杨奎松教授四本一套约百万字的学术著作《革命》第一卷,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在波尔图,有青花瓷砖贴成的最美教堂,有青花瓷砖贴成的最美火车站,我的脚步踏着雨水又迈进了世界十大最美书店之一的莱罗书店。与中国书店不同,进这个书店要买8欧元一张的门票,门口还排着等候的长队。书店深色内饰极尽奢华,位居中央的歌特式木质楼梯如通往天堂的阶梯,彩绘玻璃投下斑斓奇幻的光影。一楼、二楼,各种类型的书籍罗列有序,书店内尽是翻阅的人群,当然像我这样打卡式参观的人也不在少数。据说这家书店曾为电影《哈利·波特》的作者带来创作灵感,其中霍格沃茨学校的魔法楼梯原型就是莱罗书店内的红色阶梯。电影中有些镜头也是在这家书店取景。过往,独自一人时,当我感到疲惫、烦躁,渴望逃离现实,寻找一片宁静之地,书店便成了我和其他同样人的港湾。我们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仿佛化身为书中的主人公,体验着与现实迥异的、波澜壮阔且多姿多彩的人生。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次身与心的旅程。当我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时,无论身处何地,公园、街头还是其他任何角落,都能成为我们与书相遇的绝佳场所。莱罗书店的书我看不懂,似乎没有中文的。但我依旧沉浸在书香之中,我可以从封面、插页和插图中想象,仿佛与书中的世界融为一体,每一页都带着新的故事与发现。读书引领我人生道路的每一步,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唯有书中的智慧与情感,在我心中回荡。这一刻,我感受到了读书带来的无限可能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托莱多,中世纪的宁静与美好</p><p class="ql-block"> 托莱多古城位于塔霍河畔,城堡巍巍矗立山巅之上,教堂高高的塔楼和各种风格的古代建筑群,透着苍苍古意。远远望去,哥特式教堂与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交相辉映,展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生。这天我们落脚的酒店就在塔霍河谷边上,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酒店。去到不远处的河谷瞭望台,可以体会那种俯瞰视觉的油画意境,整座古城在夕阳下如金色画卷展开,塔霍河环绕的城堡尖顶与低矮房屋构成层次鲜明的天际线,展现了托莱多古城的独特魅力。唯有站在塔霍河谷边缘,面对托莱多在山势间起伏不定的景象,会有一种惊喜叫幸运遇见你。</p><p class="ql-block"> 伊比利亚半岛走了一圈,经过十几个古城古街,说实话脑子有点混淆,拍了许多照片,不看日期,根本不知道哪儿对哪儿,审美疲劳了。走进托莱多小城,感觉街景并不比其他古城胜出多少,甚至还有稍逊一筹的想法。但是路过几座教堂,走过几条背街小巷之后,才体会到了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韵味”。这座小城仿佛被石头雕刻的历史所环绕,每当人们踏入这片土地,特别是进入几条这样的小巷,都会被它那来自中世纪的古朴宁静所深深吸引。在这里,你可以忘却尘世的纷扰,抛开所有的烦忧与束缚,完全沉浸在这份古老与美好的氛围中。你可以选择静静地冥想,或者什么都不想,只是感受这份宁静的美好,它将会永远留在你的心中。到过托莱多,你会明白,无论你走到哪里,这个世界总有无数值得你奔赴的惊喜在等着你。</p> <p class="ql-block"> 再见,伊比利亚</p><p class="ql-block"> 到了马德里,也就即将结束我们的旅程。身心俱疲,华丽高贵的皇宫~东方宫,神秘莫测的普拉多博物馆,都在半是清醒半迷糊中参观,除了在西班牙广场又遭遇第二次欧洲小偷摸口袋时,一下子惊魂失措外,其他都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中。</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收拾好第二天回国的行李,照例我又坐在房间沙发里写作,这是我一天中最愉快、最放松的时刻,这么多天都是如此。突然脑子发生蒙太奇现象,在伊比利亚的所有场景,一幕幕在闪动,像是产生了幻觉。我在手机上写下了一行行字,当时的心情:来时,很犹豫。回去,很牵挂。自感心理能量透支,脑力被虚幻的放大,很快就迷糊过去。当醒来还在沙发中,不知道干了什么,赶紧上床睡觉。第二天才看清楚手机上的文字,之后又看了好几遍,觉得这原本应该是一首“自由”诗吧,迷糊中没有分行,便成了以下小文,原汁原汤记录:</p><p class="ql-block"> “伊比利亚,无论走到哪里,还是难忘那些高耸的教堂尖顶和迷踪般的小街小巷。在那里,岁月冲刷出古老陈旧的韵味浓,时间编织成喜怒哀乐的故事长。日光带来古人的思绪,微风唤起今人的感伤。每一条窄巷,透出的影,每一个门内,勃发的情,每一道栅栏,漏进的光。走过每一个古老的城市,碎石路上,叫时光慢慢,铁锈窗前,看岁月彷徨。王宫的过道,博物馆的墙上,一幅幅泛黄的油画,人们古今对话,流淌一段段牵肠。厅堂里的长椅、沙发,物是人非呀。流转的时光,照一屋子的沧桑,情仇就那么短,岁月又那么长。古堡、教堂,小街小巷,何人依旧执念那一场沧桑过往?灯火阑珊,晴雨无常,何人仍贪恋着那一段花殇?流年早已散尽,今生,我只愿于素雅安然的时光里,携一抹昔日的温暖,染一指回忆的墨香。”</p> <p class="ql-block"> 时光难忘</p><p class="ql-block"> 一篇小文和100张照片,算是一篇“个人总结”吧,但不可能写尽和体现伊比利亚走过的所有地方,每一个人的视角、审美和认知也不一样。和同行朋友一起度过的时光,我很难忘,记下了在那里的许多画面和细节,相聚与别离,唯余心中涟漪,短暂时间里的各种话题,简单交流,性格各异,一切都是缘分,期待下一次相聚的时刻。最后几张照片是文中没有提到的一些小城风景,算是一个小小的弥补。我们浮光掠影,匆匆而过,对阳光皱褶里繁衍生息的伊比利亚人的生活习惯、民生福祉、宗教信仰等等,不会有细致深入的了解,得到的只是面上的视觉感受。每一次都有这样的感觉,刚回来时,对于那里的风土人情,所见所闻,热情洋溢,要说的很多,然后慢慢渐趋平淡,等到再下一次归来,前面的就已经淡忘了,因为又有了新的热情洋溢。我想我的这种感觉许多人会有,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从来没有变过。喜新厌旧也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否则我们就不会常常说因循守旧这个词。有些心动像春潮过境,明知会退潮却忍不住赤足踏入,一切都是荷尔蒙使然。因此,为了怕“退潮”太快,无论是小文还是照片,我都是一蹴而就,匆忙了,将就吧!</p><p class="ql-block"> 本文到此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