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端午节,还是屈原先投江?

王振伦

<div>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转眼间端午将至,如果有人问起端午节因何而来,那么他得到的答案很有可能是“从纪念屈原而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br></div><div><br></div> 端午节,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据著名民俗学家黄石先生考证,端午节原本是午月午日节,午月就是农历五月,而午日指的是是十二支纪日法的第一个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来。从先秦到两汉,端午节的日子每年都在变化,直到魏晋以后,为了方便记忆,端午才被确定在阴历五月五日。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因此对很多自然现象都难以做出解释。阴历的五月,正是夏季中最潮湿闷热的时候,各种疾病瘟疫很容易爆发成灾,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五月称为“恶月”,后来再加上一些人为的迷信附会,午月午日就被视为“恶日”了。 在午月午日这一天,人们为了消除各种灾难,都会进行“驱邪”,如《大戴礼记》中“蓄兰为沐浴”,《楚辞》中“浴兰汤兮沐芳兰”。渐渐的,这一天演化成了端午节。而种种记载中都没有出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字眼,可见端午节的出现要早于屈原投江,而且在最开始,端午节与纪念屈原并无关系。 如果说端午节的出现要早于屈原投江,又要怎么解释端午节的种种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呢? 现在,端午节最流行的习俗有三个,其一是吃粽子,其二是挂艾草,其三是赛龙舟。按照民间的说法,吃粽子是为了祭奠屈原的尸身,挂艾草是为了招回屈原的魂魄,赛龙舟则如晋代葛洪《抱朴子》中所说,“屈原投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是为了追回屈原的身体。但事实并非如此。 最早记载端午节挂艾草这个习俗的应该是六朝时期梁人宗凛的《荆楚岁时记》。其中说,“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 , 采艾以为人 (形) , 悬门户上以攘毒气” ,《荆楚岁时记》是专门记载楚地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谈到端午节的时候,其中居然没有一言一句涉及到屈原,可见直到六朝时期,即便是在楚地,端午节也没有纪念屈原的风俗。就像《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那样,挂艾草是为了利用其医药功能“攘毒气”。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南朝吴均所写的《续齐谐记》,其中说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做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但问题是,《续齐谐记》是一本志怪小说,其中的故事内容并没有现实根据。 最早记载端午粽子风俗的是东汉末年应动的《风俗通义》,其中说,“俗以孤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东汉时期,粽子不只是在端午节这一天被食用,吃粽子也不是为了祭奠屈原。 古时南方人以稻米、糯米为主食,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用芦叶等把米包起来煮吃,具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久之即成习惯,随后也为北方人采用,包之以黍米(小米)。后来由于屈原的冤死引起了人们对诗人的怀念, 经吴均把它附会到屈原身上,才逐渐成为端午节日的固定民俗而为各地所接受。 关于赛龙舟,闻一多先生在其论著《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早有论述,他认为,赛龙舟是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在远古时期,古人把自己身上刺上龙纹,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水中的龙伤害自己,而龙舟就是从“龙文身”演化而来,龙舟竞渡就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自从东汉时期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个节日才渐渐地传播到了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著名民俗学家江绍原先生在其著作《端午竞渡本意考》中也曾提到,“追悼屈原乃是读书人的误解, 龙舟竞渡要比楚人纪念屈原,吴人纪念伍子胥,越人纪念勾践都要早,它起源于送灾、攘灾,其本意乃是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 总而言之,回到最初的问题,端午节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它的的出现要远早于屈原投江。而且,端午节的种种习俗,无论是吃粽子、挂艾草,还是赛龙舟,在最开始都与屈原无关,它们的出现与古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密切相连。将端午节及其习俗解释为对屈原的祭奠,则是后人的附会了 2025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