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因一组反映艾滋病题材的图片故事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作者获2001中国十佳记者提名奖</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个年代艾滋病刚刚进入国人视野,接触艾滋病人是需要勇气的。刚与病人进餐时,艾滋病人筷子动过的地方我坚决不碰。后来同行的医学博士告诉我,碰了也没啥,艾滋传播途经有三:一是血液,二是唾液,三是性交。离开上述三点,不可能被感染。</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孝清一家两代八人同因卖血感染艾滋病, 他是中国最早在媒体上公布自已姓名 、肖像、 地址的艾滋病人。记者跟踪五年,亲眼目睹一家三代变化。 他们一家五口同受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地接见,在中国仅此一家。 这组照片反映一家沉浮,有喜有悲,苦尽甘来。这组照片作者因此荣获2001中国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提名奖。</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一组我花了五年时间完成的一组专题摄影报道,亲眼目睹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和再生。在我采访的最初,人们是谈艾色变的。 在我完成这组报道后 ,那里成了艾滋病的天堂。在整个四川资中县公民镇,人们对艾滋病不再恐惧 ,友善地到艾滋病人开的茶馆中去喝茶聊天。他们把布莱尔首相接见他们的照片挂在茶馆的上方,以此吸引茶客和路人,他们娶妻生子 ,组织艾滋剧团,编演发生在自已身上的艾滋故事, 一派与外面世界无二的祥和景象。</span></h5> <p class="ql-block">十佳提名奖证书</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艾滋主人公李孝清,率家人六口在河南打工一年竟买不起回家火车票。为了回家,一家六口在河南卖血筹钱染上艾滋病。刚开始,他们不愿说,觉得这病很丢人,别人怎么都会把乱性扯上。后来想通了,因为不说你人丢定了,说了别人明白你是卖血感染,你反而不丢人,你是受害者。所以想明白后,李孝清最终成为中国最先在媒体上公布肖像、姓名、地址的第一人。</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我为主人公拍的第一张肖像照。这位老农很有主见和担当,本想率领一家人出门去致富,结果落个大悲剧,六人染艾滋,放谁身上也扛不动。那天见到他时他特高兴,抽了一枝我递给他的烟,与我们缓缓交谈他一家辛酸苦涩的故事,声音哽咽,断断续续,催人下泪。我叫他坐在堂屋门口,拍下了这幅《抽烟忆往事》的图片。这图后来引起巨大反响,并悬挂他灵堂的上方,成老人一家最爱。</span></h5>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梳妆。李孝清患病后,她的老伴与她相濡以沫,但并染上艾滋,李走后,另嫁他人过上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死也要回家去死。老伴把他从医院接回家准备后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生前抽的最后一支烟</p> <p class="ql-block">李孝清葬礼</p> <p class="ql-block">李孝清兄弟也是艾滋患者,他组建了艾滋剧团,并拿起手中相机加入防艾活动</p> <p class="ql-block">李孝清大女儿也是艾滋患者,她在老家搞了个茶水室,就是人们说的打艾滋麻将,患者和正常人都爱来这里凑热闹。</p> <h5>▲ 染上艾滋的小俩口受到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接见,他俩把此图挂在墙上,逢人就说,心里的美从不掩饰。</h5> <h5>▲ 公民镇小学对艾滋家庭子女也是呵护有加,禁止岐视,同时课堂上开展防艾抗艾课。</h5> <h5>▲ 艾滋病形象大使濮存昕在公民镇参观艾滋家园,走时抛下一句话:“艾滋病人与健康人和谐相处,艾滋病人不受岐视,这里是艾滋病患者的乐园。”</h5> <p class="ql-block">新闻界全文报道我写的艾滋报追踪事件</p> <p class="ql-block">这是本报联手央视报道艾滋的一件大事</p> <h5><font color="#ed2308">看到这里,读者心中应该有数了吧。原本让人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经过政府,医学专家的不断努力,舆情在这里拐了个弯。这里的人们不再视艾滋病为洪水猛兽,奏岀与艾滋病人和谐相处的友好乐章。这组图片故事,以丰富的内容,消解了人们心中的种种疑团,让人们在艾滋病人面前轻松起来。</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