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编后小结</b></h1> <b>编者搜集资料、</b>编辑美篇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编者在此将其收获小结一下,与读者交流共享。<br> <b> (一)现今“五原县”与“古郡五原”之传承关系</b><br> <b>从春秋时秦穆公九年</b>(前651年)设郡开始,到唐朝末年(891年),我国实行郡的行政区划大约有1500 多年。若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到唐乾元元年(758 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基本上取代郡县制,前后大约有970多年。唐朝后期至五代前,也断断续续存在过郡的行政区划设置,但基本上已经不占主流。<br> <b>从汉朝武帝元朔二年</b>(前127年)开始设置,到唐朝乾元元年(758 年)改郡为州时,“五原郡”的行政区划名称断续存在时间最长不超过885年。期间,因时代变迁,在历史上不但曾多次更改名称和管辖地域,而且还多次废除和复置。<b><font color="#ed2308">若按其现今五原县与古代“五原郡和五原县”之地域传承联系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历史时段。</font></b><div> <b>第1历史时段:汉朝时的“古郡五原”</b><br> <b> 如前所述,</b>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收复河套地区后,<b><font color="#ed2308">将秦代九原郡一分为二,东半部改名为五原郡,郡治在九原县。西半部改称为朔方郡,郡治西汉时先后在朔方县、三封县,东汉时先后在临戎县、五原郡内</font>。</b>东汉基本沿袭西汉时的行政区划体系。<br> <b><font color="#ed2308">汉朝时的五原县,隶属于五原郡管辖</font></b>,县治在今乌拉特前期东南部,辖地在今乌拉特前期东部与包头市西部一带。<br> <b><font color="#ed2308">现今的五原县地域,在汉朝时隶属朔方郡管辖</font></b>;其中大部分地域属朔方郡广牧县,县治在今五原县巴彦套海镇西土城遗址处;其中西部少部分地域,在西汉时曾归属朔方郡临河县,县治在今临河区境内;在东汉时曾归属朔方郡沃野县,县治在今巴市西南磴口县境内。<br> <b><font color="#ed2308">由上可知,现今五原县地域在汉朝时不归五原郡管辖,与汉代“古郡五原”和五原县,是一西一东相距约180公里左右、在地域上没有任何传承重叠联系。</font></b><br> <b>百度百科和内蒙古区情网</b>,<b>在介绍今五原县历史沿革时写道:西汉将九原郡更名为五原郡时辖有今五原县地域。编者认为这个写法可能有误、有待商榷。</b>这里的关键点有二:一是,汉武帝并不是把九原郡直接更名为五原郡,而是分设为五原郡和朔方郡;二是,五原郡辖地并没有继承原九原郡全部地域,而是仅辖有原九原郡之东部地域(不含今五原县地域)。</div><div><div><div><div><div> <b>图片展示:</b> </div></div></div></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朝九原郡地图</b></div><div>(下图1是九原郡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图2是九原郡地图,图中左侧圆圈是现今五原县城的位置,右侧圆圈是九原郡治九原县位置、在今包头市九原区)</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汉五原郡朔方郡地图</b></div><div>(下图1是西汉时五原郡和朔方郡地图,西汉把秦九原郡辖地一分为二,东半部改为五原郡,西半部增设朔方郡,现今五原县地域划为朔方郡辖地,图中左侧红色小圆圈是现今五原县城的位置,右侧小圆圈内是五原郡治九原县及五原县的位置。图2是五原郡地图,图中小圆圈内是五原郡治九原县及五原县的位置,在今包头市西北部。图3是朔方郡地图,其中:右上侧红色小圆圈是现今五原县位置,其他9个横杠或小圆圈处是朔方郡下属10县,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临河县、窳浑县及西部都尉、三封县、沃野县、临戎县、中部都尉及广牧县、朔方郡治朔方县、渠搜县及东部都尉、呼遒县、修都县)</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汉五原郡朔方郡地图</b></div><div>(下图1是东汉五原郡和朔方郡地图;图中左侧红色小圆圈是现今五原县位置;右侧红色小圆圈是五原郡核心区域内九原县、五原县位置。图2是五原郡地图,图中红色小圆圈内是五原郡核心区域九原县、五原县位置;左侧上面红色横杠处是现今五原县位置,下面红色横杠处是朔方郡朔方县位置。图3是朔方郡地图,图中红色小圆圈是现今五原县位置,其他8个横杠处是朔方郡内2处要塞6个县,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高阙塞、鸡鹿塞、三封县、沃野县、朔方郡治临戎县、广牧县、朔方县、大城县)</div> <b> 第2历史时段:南北朝时的“古郡五原”</b><br> <b>如前所述,</b>南北朝时,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西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区划体制和军镇制度。<br> <b>公元535年,<font color="#ed2308">西魏改原西安州大兴郡为西安州五原郡,郡治五原县、在今定边县境内,后改为盐州五原郡,</font></b>所辖地域在今陕宁蒙边区。<br> <b>北周时,沿袭西魏旧制,<font color="#ed2308">盐州五原郡和五原县仍设置在今陕宁蒙边区。</font></b><br> <b>现今五原县地域,<font color="#ed2308">在西魏时隶属沃野镇管辖,北周时为永丰镇辖地。</font></b><br> <b>由此可知,<font color="#ed2308">现今五原县地域与西魏、北周时的“古郡五原”和五原县,一北一南相距五六百公里之遥,它们在地域上也没有任何传承重叠联系。</font></b><br> <b>图片展示:</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魏沃野镇五原郡朔方郡地图</b></div><div>(图中上侧红色大圆圈显示河套地区被设置为沃野镇管辖,里面红色小圆圈是现今五原县的位置。下面左侧红色圆圈是西安州五原郡,郡治在今定边县内;右侧红色圆圈是东夏州朔方郡,郡治魏平县在今陕西子长县东)</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周永丰镇五原郡朔方郡地图</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图中上侧红色大圆圈显示河套地区被设置为永丰镇管辖,里面的红色小圆圈是现今五原县位置,左侧横杠处是永丰镇治所、在今临河区北部,下面的红色横杠处是甘草城、在今五原县西南部西土城遗址处。下左侧红色圆圈内是盐州五原郡,郡治在今定边县境内。下右侧红色圆圈内是绥州安宁郡、延州朔方郡及延州位置,朔方郡后被撤销,其地改属绥州安宁郡)</div> <b> 第3历史时段:隋朝时的“古郡五原”</b><br> <b>如前所述,</b>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再次实行郡、县制时,<b><font color="#ed2308">把原在河套地区所设置的丰州改为五原郡,郡治九原县、县治在今五原县巴彦套海镇西土城遗址处,辖境包括整个河套地区、</font></b>即汉朝时的五原郡和朔方郡全部地域。<br> <b>隋初,<font color="#ed2308">将今陕宁蒙边区的盐州五原郡改为盐州五原县;607年又将盐州五原县改成盐川郡五原县。</font></b><br> <b>由此可知,<font color="#ed2308">现今五原县地域,在隋朝时才首次隶属“古郡五原”管辖,这也就是人们常把现今五原县称呼为“古郡五原”的历史缘由。</font>但是,现今五原县地域则与隋朝时陕宁蒙边区的的“五原县”,一北一南相距五六百公里之遥,在地域上没有任何传承重叠联系。</b><br> <b>图片展示:</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朝五原郡盐川郡朔方郡地图</b></div><div>(下图1是五原郡后套平原地图,其中:上侧横杠处是现今五原县位置;下中间红色小圆圈是五原郡治九原县、在今五原县境内西土城遗址处;左侧小圆圈是永丰县;右侧小圆圈是丰安镇。图2是盐川郡朔方郡地图,其中:左侧小圆圈是盐川郡治五原县、在今定边县境内;横杠处是现今宁夏盐池县位置;右侧小圆圈是朔方郡治岩绿县、在今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上侧横杠处是现今内蒙古乌审旗位置;下侧横杠处是现今靖边县位置)</div> <b> 第4历史时段:唐朝时的“古郡五原”</b><br> <b>如前所述,</b>唐朝的行政区划曾有多次变动,前期实行州、县制时,<b><font color="#ed2308">将隋代盐川郡五原县先后改置为盐州五原县、灵州五原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时,将五原县改为五原郡,郡治五原县,在今定边县境内。乾元元年(758年)又将五原郡改为盐州五原县,</font></b>直至五代前、郡的设置彻底取消,期间大部分时间为盐州(别称五原郡)五原县。<br> <b>唐代时的五原郡或五原县</b>,辖境与西魏时大体相同,位置在今陕宁蒙边区。<br> <b>现今五原县地域,<font color="#ed2308">在唐代时隶属丰州、九原郡管辖,名称仍为九原县,</font></b>县治在今五原县巴彦套海镇西土城遗址处。<br> <b>由此可知,<font color="#ed2308">现今五原县地域与唐朝时的“古郡五原”和五原县,一北一南相距五六百公里之遥,在地域上也没有任何传承重叠联系。</font></b><br> <b>图片展示:</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朝丰州盐州夏州地图</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下图1是唐朝丰州地域,辖地在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其中:图中上部红色横杠处是现今五原县位置;下部左侧横杠处是永丰县;中间横杠处是丰州治所九原县、在今五原县境内西土城遗址处;丰州丰安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下部右侧横杠处是单于都护府、在今呼市和林格尔县境内。图2是盐州和夏州地图。其中:左侧红色圆圈是盐州地域,圆圈内左侧横杠处是现今宁夏盐池县位置;右侧横杠处是盐州治所五原县、在今定边县境内。下部右侧圆圈是夏州地域,圆圈内上侧横杠处是夏州治所朔方县、在今靖边县东北部白城子;下侧横杠处是现今靖边县位置)<br></div> <b>“古郡五原(含五原县)”的战略地位</b><br> <b>无论是在汉代还是隋唐时代,</b>虽然“古郡五原(含五原县)”管辖地域有时候大不相同,但<b><font color="#ed2308">从其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军事意义上来看,却有其较大的相似之处,即在汉朝时期的“古郡五原”北部面临匈奴等异族的侵扰,隋唐时期的“古郡五原”西部和北部面临吐蕃、突厥等异族的侵扰,“古郡五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大部分时期都是中原王朝西部和北部边防上抵御外族入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边防前沿地区,它关系到大一统王朝及其都城的安危。</font></b> <b>(二)行政区划的“同名异域”</b><br> <b>“同域异名”是指</b>同一个行政区划或地理区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名称,如现今五原县历史沿革。而<b><font color="#ed2308">“同名异域”则是指完全相同的行政区划名称或者地名,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可能位于不同的地理区域。</font></b>(即使是同一个行政区划名称,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间点上,其管辖的地域也会有调整变化、甚至是很大的变化。)现以本美篇中所涉及的几个行政区划名称举例如下。<br> <b>1、五原郡</b><br> <b>在汉代,西汉时</b>下辖16个县、东汉时下辖10个县;辖地在今河套地区中东部,即包头市区、固阳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以及准格尔旗北部一带;郡治九原县。<br> <b>西魏、北周时,</b>辖境在今陕宁蒙边区,即陕西省定边县、宁夏区盐池县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部地域;下辖五原、白池2县;郡治五原县在今陕西定边县境内。<br> <b>隋朝时,辖地又改置<font color="#ed2308">为整个河套地区,相当于今巴彦淖尔市大部、</font></b>包头市大部、鄂尔多斯市北部等地;下辖九原、永丰、安化等3县;<b><font color="#ed2308">郡治九原县在今五原县境内。</font></b><div><b> 唐朝时,五原郡</b>辖境范围、下辖县数、郡治地址等,又改回到西魏北周时的大体情况。<br> <b>从汉到唐,五原郡管辖</b>地域先后曾有四次变动,至于名称则有多次取消和复置的变化。<br> <b>2、五原县</b><br> <b> 汉代时,五原县</b>隶属五原郡管辖,县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部沙德格苏木。<br> <b>西魏、北周至隋唐时</b>,五原县先后隶属(今陕宁蒙边区的)五原郡、盐州、盐川郡、灵州管辖,县治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境内。<br> <b>现今五原县名称</b>,<b><font color="#ed2308">最早源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由五原厅改为五原县,</font></b>当时统领后套平原全境,后来逐渐演变为现今地域。<br> <b> 3、朔方郡</b><br> <b>汉代时,西汉</b>下辖10个县、东汉下辖6个县;<b><font color="#ed2308">辖境在今河套地区中西部、含今五原县地域,</font></b>即巴彦淖尔市阴山以南后套平原中西部地区、鄂尔多斯市北部杭锦旗一带;郡治先后在朔方县、三封县、临戎县、五原郡内。<br> <b>南北朝北魏、西魏、北周时</b>,辖地在今陕西省子长、清涧县至米脂、佳县一带;下辖魏平、朔方等5 县;郡治魏平县在今子长县境内。<br> <b>隋唐时,辖地在</b>今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部分地区,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南部一带;下辖岩绿(朔方)、宁朔、长泽等3-4县;郡治岩绿县(后改为朔方县)在今陕西靖边县北部白城子。 <br> <b>从汉到唐,朔方郡</b>管辖地域先后曾有三次大的变动,至于名称则有多次取消和复置的变化。<br> <b>4、广牧县</b><br> <b>汉代时,<font color="#ed2308">广牧县隶属朔方郡管辖,辖地主要在今五原县地域</font></b>(可能还包括今杭锦旗北部、乌拉特前旗西部等地),<b><font color="#ed2308">县治在今五原县西土城遗址处。</font></b><br> <b> 汉末三国时,</b>改隶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寿阳县。<br> <b> 东晋时又隶属</b>新兴侨郡,治所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br> <b>5、九原县</b><br> <b>战国时赵国九原县</b>、秦朝时九原郡九原县、汉朝时五原郡九原县,辖地在今包头市西部,治所在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br> <b>东汉末年至三国时</b>新兴郡九原县,郡县治所迁移在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br> <b>隋朝时<font color="#ed2308">五原郡九原县、唐朝时丰州九原县、九原郡九原县,辖地主要在今五原县地域,治所在今五原县巴彦套海镇西土城遗址处。</font></b><br> <b>凡此种种,举不胜举。</b></div> <b> (三)古代诗词中的“五原”在今何处?</b><br> <b>由于“古郡五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b>所具有独特的战略重要性,“古郡五原”也在古代典籍中留下了许多文字记载,尤其是涉及到“五原”的古代诗词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br> <b>编者在2024年回五原家乡探亲时</b>,游览了五原县城西南侧的“五原印巷”景区,其中有一处“古郡诗词文化园”,园区内有各种样式的诗词石碑石刻近百尊,上面篆刻着南北朝至清朝涉及“五原”的诗词,其中笔者拍摄了30多尊(首)诗词照片。编者相信,没有在园区展示、但含有“五原”的诗词还会有一些。<br> <b>编者当时以为,</b>凡是古代诗词中涉及到的“五原”,其地理位置就是指现今五原县地域内。现在看来,不全尽然。最近,编者大致浏览、搜索、研读、统计了古代涉及“五原”的诗词35首(其中唐诗15首、明诗13首),<b><font color="#ed2308">发现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诗词并非特指现今的五原县地域。</font></b>其中:既有指现今五原县地域内的“古郡五原”,但更多的是指河套地区汉代的“古郡五原”和今陕宁蒙边区唐代的“古郡五原”,还有是指古代边防要塞的“五原塞”,明清时代的诗多有泛指西北边疆地区,也有指“宁夏五原”和“陕西五原”历史地名合称的,还有一部分读者对诗词中“五原”的理解,各不相同、存在争议。现简要举例如下:<div> <b>1、涉指河套地区的“古郡五原”或边防要塞名称</b><br> <b>(1)唐代著名诗人李白</b>,在《千里思》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font></b>的诗句。<div> <b>(2)唐代著名诗人杜甫,</b>在《近闻》诗中有<font color="#ed2308"><b>“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b></font>的诗句。<br> <b>(3)唐代诗人贾至,</b>在《出塞曲》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传道五原烽火急,单于昨夜寇新秦”</font></b>的诗句。<br> <b>(4)南宋诗人陆游</b>,在《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font></b>的诗句。<div><b> (5)南宋诗人岳珂(岳飞之孙)</b>,在《五原塞上款呼韩》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五原塞上款呼韩,春草新迷拜将坛”</font></b>的诗句。</div><div> <b> 上述5首诗中的<font color="#ed2308">“五原关”“五原”“五原塞”,是指汉隋时代“古郡五原”的关塞名称、边疆要塞,</font></b>地域在今包头市、河套地区、阴山一带。<br> <b>2、涉指今陕蒙宁边区的“古郡五原”或边防要塞名称</b></div><div> <b>(1)唐代著名诗人李白</b>,在《塞上曲》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font></b>的诗句。<br> <b>(2)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b>,在《城盐州》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城盐州,城盐州,城在五原原上头”</font></b>的诗句。<br> <b>(3)唐朝诗人张敬忠,</b>在《边词》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font></b>的诗句。<br> <b>(4)唐朝诗人李益</b>,有一首题目叫<b><font color="#ed2308">《过五原胡儿饮马泉》</font></b>的七言诗,诗的别名为<b><font color="#ed2308">《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盐州过饮马泉》</font></b>。<br></div><div> <b>(4)唐朝诗人李益,</b>有一首题目叫《过五原胡儿饮马泉》的七言诗,诗的别名为<b><font color="#ed2308">《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盐州过饮马泉》</font></b>。</div><div> <b>(5)唐代匿名沙碛女子</b>,有一首题目叫<b><font color="#ed2308">《五原夜吟》</font></b>的七言诗。</div><div> <b>上述5首诗中的<font color="#ed2308">“五原”“盐州”,是指西魏、北周和唐代的“古郡五原”及边疆要塞,地域在今陕宁蒙边区</font></b>及北侧沙漠。尤其是<b><font color="#ed2308">白居易的《城盐州》乐府诗,最为典型能说明唐朝时“五原”在“盐州”</font></b>,此诗已成为人们研究定边县境内“盐州古城”的重要资料。</div><div> <b>3、泛指古代西北边疆地区关隘要塞</b><br> <b>(1)南宋诗人文天祥</b>,在《和中斋韵》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见说黄沙接五原,飘零只影向南辕”</font></b>的诗句。<br> <b>(2)明代诗人释函可</b>,在《木公书来极言乾公近状同难蒙福志喜》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此行不为乡情重,携取春风散五原”</font></b>的诗句。<br> <b>(3)明代诗人冯惟讷,</b>在《闻警二首其一》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五原秋草尽,万骑羽书来。</font></b>”的诗句。</div><div><b> 以上3首诗中的“五原”</b>,没有具体所指,均是泛指西北边疆地区。</div><div><b> 4、涉指“宁夏五原”地名合称</b></div><div><b> (1)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b>在《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font></b>的诗句。<br> <b>(2)唐代诗人陶翰,</b>在《出萧关怀古》诗中有<b><font color="#ed2308">“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font></b>的诗句。</div><div> <b>以上2首诗中的“五原”,</b>是指唐代五原地名<b><font color="#ed2308">“龙游原、乞地干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的合称</font></b>,在今宁夏盐池县境内。<b> </b></div><div> <b>以上简要举例,</b>是编者搜索百度百科及网上大数据相关资料所得,不见得正确,仅供读者参考,以期抛砖引玉。<br></div></div></div> <b> (四)现今“五原”创造了三个“唯一”</b><br> <b> 现今“五原县”地域</b>,在历史上归属“古郡五原”管辖的时间很短,只有12年时间;被设置为“五原县”的时间也最晚且较短,从1912年至今只有113年的历史。但是,<b><font color="#ed2308">编者认为,从现今五原县地域与“古郡五原”及古代五原县之联系来看,现今五原县与其他地域相比却创造了三个“唯一”</font></b>。<div> <font color="#ed2308"><b> 1、“五原”区划专有名称保留至今是“唯一”</b></font><br> <b>无论是“古郡五原”还是古代“五原县”</b>,虽然前后断续存在了800-900年的时间,但是作为行政区划的专有名称,现今其他地方都早已改变成其他的行政区划名称了,唯有现今“五原县”仍然保留了“五原”的行政区划专有名称。</div><div> <b><font color="#ed2308">2、“五原”地域沿袭至今是“唯一”</font></b><br> <b>无论是“古郡五原”</b>还是古代“五原县”曾经管辖过的地域,现在早已经分别成为3省区、5个市、20个旗县区级辖区,唯有现今“五原县”管辖的全部地域仍然是“古郡五原” 曾经管辖过的地域。</div><div> <font color="#39b54a"><b>【备注:“古郡五原”曾经管辖过的3省区、5市、21个旗县区级辖区,包括</b>内蒙古包头市内5个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五原县、杭锦后旗、磴口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杭锦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宁夏区吴忠市盐池县。“古郡五原”总面积约为近10万平方公里,现今五原县地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约占“古郡五原”总面积的3.1%】</font><br></div><div> <b><font color="#ed2308">3、“五原”文化继承和弘扬是“唯一”</font></b><br> <b>读者到此,可能有人会问</b>:“五原”还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吗?<br> <b>依我看,不去总结,当然没有。假如要去总结,不但会有,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底蕴非常深厚。</b>比如:农耕文化、军事文化、草原文化、水利文化、边塞文化、饮食文化、诗词文化等;还有保家卫国、民族团结、艰苦奋斗等多种优秀传统精神和优良作风,等等。编者在此不展开叙述,仅简要提示如下四点,但远非仅限于此,读者可帮助完善。<br> <b>一是,<font color="#ed2308">古代诗词文化。</font></b>据五原县人民政府官网信息显示,历史上提及到“五原” 的诗词不仅数量众多,且内容全面丰富、艺术水平颇高。据不完全统计,有史记载古人创作描绘或涉及“五原”的诗词有121 首之多,仅南北朝至清代就达 100余首,涉及作者 80 余人,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骆宾王、陆游、岳珂、文天祥等著名人物。编者试问,中国现有2846个县级行政区中,有哪个县具有“五原”这样的诗词文化现象呢?编者不敢说是空前绝后,也可说是中外少有!<br> <b>二是,<font color="#ed2308">保卫祖国、抵御侵略的爱国反抗精神</font></b><font color="#ed2308">。</font>古代秦有蒙恬率军反击匈奴侵扰、收复“河南地”的战争成果;汉有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收复九原郡的胜利;唐时有针对突厥和吐蕃的侵扰,英勇反击收复失地并扩展疆域的战争。在近代抗日战争中,更有傅作义领导河套军民又取得了打击日本侵略的“五原大捷”。这些从古至今典型的抗战事迹可歌可泣、精神彪炳史册,史实有据可查。<br> <b>三是,<font color="#ed2308">异族和亲、和睦相处的民族团结精神</font></b><font color="#ed2308">。</font>三国演义开篇讲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和久必战,战久比和。战争对社会对老百姓是有害无利,人们渴望和平。古代汉有王昭君出塞匈奴胡汉和亲,唐有文成公主西去吐蕃汉藏和亲,她们的事迹促使异族之间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加强了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历史贡献。<br> <b>四是,<font color="#ed2308">改天换地、建设家园的艰苦奋斗精神</font></b><font color="#ed2308">。</font>古有大禹治水在“五原”辟田造屋、耕作生活、繁衍生息的传说;秦汉时实行驻军移民屯垦戍边,既保卫边疆,又开发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清末民初王同春开发河套治水有功,被人们尊奉为河神,建祠修园以示纪念。新中国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套人民更是发扬改天换地艰苦奋斗的精神,修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开挖了“二黄河”和“总排干”等一系列水利排灌系统工程,终于把河套地区建成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引水灌区,国家重要商品粮油生产基地,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编者在此也自豪的说,本人年轻时也曾短暂参与其中。</div><div> <b>五是,<font color="#ed2308">“五原”文化和精神载体众多</font></b><font color="#ed2308">。</font>当您到了现今的五原地域,“五原”文化的氛围会扑面而来,它不仅体现在非物质文化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也有相当丰富的物质文化载体,供您参观、学习、研究、体验。比如:县城中心葵花广场旁边的五原博物馆,县城的河神公园、五原印巷景区、冯玉祥广场、抗战纪念园,县城郊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义长渠、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二十四节气广场,隆兴湖景区、鸿雁湖景区等,真是目不暇接、数不胜数。您若有幸能够到此参观游览,一定会让您充分感受到从古至今的“五原”文化、“五原”精神,在“五原”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处处得到继承宣传和弘扬广大。<br> <b>也许有人会问,</b>上面列举的史实,有的并非发生在现今“五原”地域内,是否有牵强附会之嫌?<b><font color="#ed2308">编者可以负责任的说,所有史实均发生在“古郡五原”、古现代五原县地域内,或与其有千丝万缕之密切联系。</font></b>编者以为即使在地域上稍有差异,但其“古郡五原”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确是一脉相承的。<br> <b>图片展示:</b><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原文化载体~五原博物馆</b></div><div>(五原博物馆位于葵花广场东侧,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县级博物馆,是“古郡五原”历史文化的窗口,馆内的12个展厅1113件(套)文物,是全面展示“古郡五原”农耕文化、军事文化、水利文化、边塞文化的缩影。下图1是五原博物馆外景;图2、3、4是馆内展示的历史文物)</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原文化载体~河神公园</b></div><div>(河神公园位于县城西大桥周边,是以河套水利史为主线,通过三大景区,展示“古郡五原”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公园。下图1是河神雕塑广场;图2、3、4是广场中央的标志性建筑景观~河神主题雕塑,它象征五原人民2400多年来治水用水的悠久历史文脉,雕塑由三部分构成:上部人物雕塑是治水英雄的化身;中部塔身立柱是历代人民治水丰碑的组合;下部是汉代五龙象征历代五原人民的治水精神生生不息!)</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河神公园~“五原”寓意雕塑</b></div><div>(“五原”寓意雕塑位于河神雕塑广场的四周,五个梯形台基寓意“五原”地名的传说~大禹治水后出现五个原所福地所形成,台基上面的辅雕塑分别是“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它是五原人民治水精神必然造就“五谷丰登”繁荣场景的历史浓缩!)</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河神公园湖光无限</b></div><div>(河神公司内的河神湖位于公园北侧,湖光亭色、蓝天白云,是当地人民游玩活动的好去处,不知道的人,仅看照片还以为是北京颐和园呢!)</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原文化载体~五原印巷景区</b></div><div>(五原印巷景区位于县城西南区域,是一处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创意园。大致分为三大区域:古郡诗词文化园区;古郡湖风光游览区;仿古风貌建筑美食购物区。下图1是游客服务中心北门;图2是五原古郡湖风光游览区;图3、4是仿古风貌建筑美食购物区)</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郡诗词文化园景观</b></div><div>(园内有各种样式的古诗词石碑石刻近百尊,上面篆刻着南北朝至清朝涉及“五原”的诗词100多首,其中笔者拍摄了30多尊(首)诗词照片。下照1是古郡诗词文化园碑石;照2是五原古诗刻石铭;照3是古代诗人诗会石刻雕塑;照4是古诗词石刻碑-李白《塞上曲》)</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郡五原诗词石刻景观1</b></div><div>(这是园内10尊(首)古诗词石刻景观,编者认为这些古诗词中涉及的“五原”,意指河套地区的“古郡五原”或边防要塞名称。下照石刻中的古诗词依次是:唐代李白的《千里思》唐代杜甫的《近闻》南北朝时卢思道的《从军行》唐代贾至《出塞曲》宋代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宋代岳珂的《五原塞上款胡韩》明代李攀龙的《刁斗篇》明代张元凯的《长安逢塞上班师友人有作漫和》明代郑学醇的《匈奴传》明代释函可的《寄赠宗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郡五原诗词石刻景观2</b></div><div>(这是园内8尊(首)古诗词石刻景观,另加1首书法作品、1首百度图片,编者认为这些古诗词中涉及的“五原”,意指今陕蒙宁边区的“古郡五原”或边防要塞名称。下照石刻中的古诗词依次是:唐代李白的《塞上曲》唐代张敬忠的《边词》唐代李益的《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唐代许棠的《五原书事》唐代黄滔《河梁》明代黎民表的《吴子化授武学博士还塞上》唐代白居易的《城盐州》明代欧大任的《送张武库巡延宁甘固诸边》明代王世贞的《荅寄延绥王中丞慎微》清代纪灵的《陇城雨中即事》)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郡五原诗词石刻景观3</b></div><div>(这是园内8尊(首)古诗词石刻景观,编者认为这些古诗词中涉及的“五原”,是泛指古代西北边疆地区关隘要塞。下照石刻中的古诗词依次是:唐代卢象的《杂诗》宋代文天祥的《和中斋韵》明代黄廷用的《赠刘带川兵宪延绥》明代冯惟讷的《闻警二首(其一)》明代欧大任的《送郭学宪舜举参藩山西三首(节选)》明代胡应麟的《出塞曲五首-其四》明代释函可的《木公书来极言乾公近状同难蒙福志喜》清代顾光旭的《五原》)</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原文化载体~河套农耕文博苑</b></div><div>(农博苑位于五原县八里桥景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展示五原乃至河套地区240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河套农耕历史沿革等资源,由风情水街、农耕文化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广场等三部分组成。下照1是农博苑入口处;照2是二十四节气广场;照3是风情水街;照4是博物馆内的展品,博物馆内有三个展区13个单元6000多件展品)</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原文化载体~隆兴湖和谐阙</b></div><div>(隆兴湖寓意古郡五原兴隆昌盛之意,位于五原县八里桥景区内,景区呈现出“城在绿中、湖在城中、城水相依、水绿交融”的生态美景,湖畔的“和谐阙”雕塑是一处标志性景观,是古郡五原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宣传载体。下照1是汉式建筑“和谐阙”景观;照2是和谐阙基座浮雕,展示古郡五原四大历史大事:民族大团结、卫霍北击匈奴、昭君出塞和亲、蒙恬屯垦戍边;照3、4是和谐阙与隆兴湖相得益彰,绿树、湖水、阙塔、曲桥、垂钓,惬意美景、相映成趣)</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原精神载体~生态公园长城景观</b></div><div>(生态公园位于县城西南,由雕塑轴、综合区、球类区、儿童区、健身区和自然山水区组成“一轴五区”格局,园中的长城飞马景观,是“古郡五原”保卫祖国、抵御侵略、爱国反抗精神的生动展现。下照1、2、3是“古郡五原”长城飞马景观;照4是“民族团结休闲亭”景观)</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原精神载体~义和渠景观</b></div><div>(五原义和渠是河套灌区重要干渠之一,由清末著名水利专家王同春于清朝末年设计开挖,原名“王同春渠”,控制灌溉面积90多万亩,被五原人民称为“母亲河”,它是近现代边疆开发、“五原誓师”北伐、抗击日本“五原大捷”等重大事件和五原精神的历史见证,也是五原人民改天换地艰苦奋斗开发水利工程的代表或缩影,不是全部。下照1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义和渠;下照2、3、4是义和渠沿岸13公里带状公园融合了水利博物馆、河神公园等许多特色景观,成为人们避暑游览的胜地)</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原精神载体~五原誓师广场</b></div><div>(广场位于县城北侧的义和渠畔,是为纪念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共产党人刘伯坚1926年“五原誓师”参加北伐革命壮举而修建的,由休闲广场、景观桥和誓师台三部分组成,它是五原人民反抗军阀、驱除列强的历史见证。下照1是大门口处的“五原誓师广场”石雕;照2是广场中心的“五原誓师”纪念石铭;照3是誓师台上的主体人物雕塑,左侧是冯玉祥将军,右侧是共产党人刘伯坚,中间是于右任监旗并授旗,寓意“背靠青山南眺黄河,推翻帝制解除军阀,立志报国勇往直前”精神;照4是冯玉祥将军骑马雕像,基座上是毛主席的题词)</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冯玉祥五原誓师广场景观</b></div><div>(下照1是景观桥和誓师台景观;照2是民族团结景观;照3、5、7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景观,也是弘扬“五原精神”的体现;照4、6、8是广场两侧的游览休闲景观)</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原精神载体~五原抗战纪念园</b></div><div>(纪念园位于县城的北郊,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反击日本入侵取得“五原大捷”英勇牺牲的679位烈士而修建的。主体建筑有:牌楼、纪念碑、纪念墙、墓群、文物展厅、石雕像等,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缅怀抗日先烈、弘扬民族精神,激励教育后人的重要基地。下照1是五原抗战纪念园区大门;照2是园内的内蒙古抗日战争纪念馆;照3是五原抗日烈士陵园大门;照4是傅作义将军题写的“五原抗日烈士纪念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景观</b></div><div>(下照1是纪念园广场上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雕塑;照2是纪念馆前寓意“不忘国耻、警钟长鸣”景观;照3是汉白玉石碑“五原抗战赋”;照4是傅作义将军骑马雕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郡五原”文化精神景观1</b></div><div>(在现今五原县城四面出入路口及其公共场所,体现“古郡五原”特色文化和精神的系列雕塑或景观随处可见。下照1是鸿雁湖畔的“古郡”石刻景观;照2是街道两侧带有“古郡五原”的路灯底座;照3是鸿雁湖公园入口处的“葵花仙女”雕塑;照4是县城西门出入口处的“古郡五原”之“和谐五原”景观)</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郡五原”文化精神景观2</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下照1是县城西大桥河神公园处的“古郡五原”路灯;照2是县城北门处的“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导引牌;照3是“古郡五原”路灯底座上书写着南北朝时的民歌《敕勒歌》;照4是“古郡五原”路灯底座上书写着五原简史和五原精神)</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郡五原”文化精神景观3</b></div><div>(下照1是县城东侧出入路口处的“祖国山水”景观;照2是义和渠畔矗立的“古郡五原”人汉朝名将吕布雕像;照3是县城北侧出入路口处的“古郡五原”之“五谷丰登”景观;照4是县城东南出入路口处的“古郡五原”之“草原羊博园”景观;照5、6是县城南侧出入路口处的“古郡五原”之“二黄河”景观和“总干魂”雕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郡五原”文化精神景观4</b></div><div>(下照1是五原县南侧黄河至北处晚霞景观;照2是黄河至北处岸上景观带内的水桐树,秋季金黄色的树叶,与蓝天白云、黄河晚霞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照3是“黄河至北标志碑”;照4是黄河至北处旅游景区内的“龙女牧羊”塑像。这里还有五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土城遗址”,它是汉朝朔方郡广牧县城、隋唐时的九原县城、五原郡治、丰州(九原郡)州治故址)</div> <b> <font color="#ed2308">综上所述,“五原”一词确实具有多重含义,具体所指内容会因时代、地域、文献等历史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敬请读者审慎识别、理解和运用。</font></b> <b> 参考资料目录:</b><br> <b>1、百度百科:</b>《五原(词语 成语 百度汉语)》《五原(宁夏五原)》《五原(陕西五原)》《五原(韩愈的五篇文章的合称)》等词条;<br> <b>2、百度百科:</b>《五原县(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辖县)》《乌拉特前旗(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辖旗)》《包头市(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定边县(陕西省榆林市辖县)》《鄂托克前旗(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辖旗)》《盐池县(宁夏自治区吴忠市辖县)》《临河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辖区)》《忻州市(山西省辖地级市)》等词条;<div> <b> 3、百度百科:</b>《五原地名的由来》《九原郡(古代郡名)》《五原郡(中国古代地名)》《朔方郡(汉代北方边郡)》《盐州(古代地名)》《九原郡遗址群》《两汉边塞(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鸡鹿塞》《光禄塞》《高阙塞》《(五原记忆)西土城~糜米又飘香》《五原与九原~两个容易混淆的古地名》《九原县(古县名)》等词条;<br> <b> 4、百度百科:</b>《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历代政区沿革(行政区划的变迁历史)》《秦朝行政区划(秦朝时期推行的区域分化)》《西汉行政区划(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东汉行政区划(东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东汉十三州(东汉时期行政区划)》《西晋行政区划(古代行政区划)》《南北朝行政区划》《隋朝行政区划(隋朝时期的疆域变迁和地方行政划分管理)》《唐朝行政区划(都督州县都护府道等)》等词条;<br> <b>5、内蒙古区情网、</b>内蒙古党史方志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等介绍;<br> <b>6、博雅地名网:</b>《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历史沿革》《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历史沿革》《内蒙古包头市历史沿革》等词条;<br> <b>7、张嵩/文</b>《诗词中的宁夏 岁月深处的五原》;史念海/文《长安八水——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笔名《盐州历史概述与地理环境探究》;李春元/文《唐诗三首说定边》;冰川在沉睡/文《揭秘盐州城:历史迷雾中的神秘之地》梁坚/文《汉代朔方郡所辖古城定名浅析》等文章;<br> <b> 8、百度百科:</b>《唐与吐蕃之战(公元7世纪至9世纪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唐与吐蕃两百年战争:十二败二十八胜的战争总结》《汉匈百年战争》《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王昭君》《文成公主》《王同春》《“河神”王同春-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历史英雄》《河套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五原战役(抗日战争中傅作义指挥的绥西反攻关键战役)》《五原誓师(历史事件)》等词条;<br> <b>9、在百度百科及豆包软件搜索</b>:唐代李白的《千里思》、唐代杜甫的《近闻》、南北朝时卢思道的《从军行》、唐代贾至《出塞曲》、宋代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宋代岳珂的《五原塞上款胡韩》、明代李攀龙的《刁斗篇》、明代张元凯的《长安逢塞上班师友人有作漫和》、明代郑学醇的《匈奴传》、明代释函可的《寄赠宗尉》、唐代李白的《塞上曲》、唐代张敬忠的《边词》、唐代李益的《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唐代许棠的《五原书事》、唐代黄滔《河梁》、明代黎民表的《吴子化授武学博士还塞上》、唐代白居易的《城盐州》、明代欧大任的《送张武库巡延宁甘固诸边》、明代王世贞的《荅寄延绥王中丞慎微》、清代纪灵的《陇城雨中即事》、唐代卢象的《杂诗》、宋代文天祥的《和中斋韵》、明代黄廷用的《赠刘带川兵宪延绥》、明代冯惟讷的《闻警二首(其一)》、明代欧大任的《送郭学宪舜举参藩山西三首(节选)》、明代胡应麟的《出塞曲五首-其四》、明代释函可的《木公书来极言乾公近状同难蒙福志喜》、清代顾光旭的《五原》等40多首古代诗词解释;<br> <b> 10、五原县人民政府网站:</b>《五原县历史沿革》《五原县旅游资源情况》《五原博物馆》《体育生态公园》《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鸿雁湿地公园》《冯玉祥誓师纪念广场》《河神公园》《五原抗战纪念园》等词条;<br> <b> 11百度百科:</b>《五原印巷景区》《五原义和渠》《五原县隆兴湖景区》《义和渠~五原人民的母亲河》《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㊼义和干渠》等词条;</div><div> <b>12、百度百科:</b>《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词条;</div><div> <b> 13、快懂百科:</b>《五原县》等词条。<br></div> <b>热烈欢迎您继续观看本人的其他美篇作品!!<br>下列12个美篇链接内容,请您用手指点击后,可以继续观看:</b><div><b>1.<a href="https://www.meipian.cn/47rrcdi0?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四大文明古国概要</a></b></div><div><b>2.<a href="https://www.meipian.cn/43gxujae?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历史朝代及其领导者</a></b></div><div><b>3.<a href="https://www.meipian.cn/48jesf22?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历史上十个大一统王朝概要</a></b></div><div><b>4.<a href="https://www.meipian.cn/4yf1860l?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界历史十大帝国,您认为是哪些?(上)</a><br>5.<a href="https://www.meipian.cn/4yg2p65t?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界历史十大帝国,您认为是哪些?(中)</a><br>6.<a href="https://www.meipian.cn/4yhdmbjm?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界历史十大帝国,您认为是哪些?(下)</a></b></div><div><b>7.<a href="https://www.meipian.cn/3r1xjvtw?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毛主席诗词全集170首(合集收藏版)</a></b></div><div><b>8.<a href="https://www.meipian.cn/359mo1d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开国大典时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收藏版)</a></b></div><div><b>9.<a href="https://www.meipian.cn/2n966wbe?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共党史知识1~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a></b></div><div><b>10.<a href="https://www.meipian.cn/2wv2qr1v?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解放军军史知识1—人民军队的名称与创建</a></b></div><div><b>11.<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jushay?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新中国史知识1~第1届中央国家机关及领导人</a></b></div><div><b>12.<a href="https://www.meipian.cn/4rr37sas?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欧洲九国考察记1~法国巴黎</a></b><br></div> <b>衷心感谢您观看本人的美篇作品!!<br>祝福您及家人幸福美满健康长寿!!<br><br></b><h1><b>照片摄影:大龙</b></h1><h1><b>图片:有部分来源于网上<br></b><b>文字及编辑:大龙</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