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情暖洪湖水一一1998年洪湖城区拥军潮纪实

七彩界

<p class="ql-block">文/郑学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8年8月初,长江第四次洪峰来临,危急中,中央派部队增援洪湖,总共近2万人。由于沿江和东荆河其他乡镇防守与抢险更严峻,部队主力重点投入在各乡镇,城区人民常常听到他们奋不顾身抢险的动人故事,到处传颂着子弟兵一次次用身体堵洪水、用生命护大堤的英雄事迹,宣起了拥军热潮。新堤办事处和茅江办事处及市直部门组织了一系列拥军活动,领导和机关干部到部队驻地和防守抢险的地方慰问子弟兵,赠送慰问品和锦旗,组织军地互动,请部队官兵为学生军训和讲传统,发动群众为部队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很多市民自发地给部队送水送食品和捐钱捐物。这些,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对灾区和部队的慰问形成了风气,“迷彩热”也满街流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满城尽是拥军心</b></p><p class="ql-block">  子弟兵用血肉之躯在洪湖大堤上筑起钢铁长城,而城区百姓则以滚烫的民心,掀起了一场席卷街巷的拥军热潮。</p><p class="ql-block"> “看到子弟兵,就像看到自家儿子!”军属盛娥的话音未落,眼泪已砸在捐赠的西瓜上。她的儿子正在九江抗洪,而她转身就把攒下的养老钱换成了鲜肉鸡蛋,跟着市肉联厂的“姐妹募捐组”连夜送往驻燕窝中学的部队驻地。彼时的洪湖城区,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67岁的杜大婆带着蒸笼里刚出锅的1000个肉包、20斤手工肉丸,颤巍巍地挤过人群;下岗女工从牙缝里省下的零钱,被揉成汗湿的纸团塞进拥军箱;年过七旬的何大婆、颜大婆揣着布包,把养老钱倒在募捐桌上时,硬币在木桌上叮当作响,像极了心跳的节拍。</p><p class="ql-block"> 茅江办事处机关干部谢炎清带头捐出2000元,肉联厂8名家属自发组成“拥军娘子军”,连街头摊贩遇到官兵买东西都只收成本费。当空降兵某部驻扎文泉中学时,附近饭店老板每天变着花样给部队送热汤,“他们在大堤上泡着江水,我们总得让娃们喝口热乎的”。满城涌动的“迷彩热”里,百姓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把心疼揉进了拥军的每个细节里。</p><p class="ql-block"> <b>洪林村的拥军礼</b></p><p class="ql-block"> 1998年8月15日清晨,茅江办事处洪林村的彩车队载着高音喇叭,把慰问信播得满街都是。村党委书记叶昌保握着部队首长的手,送上“热血铸命堤,抗洪建奇功”的锦旗,部队回赠洪林村“创业致富当先锋,拥军支前是楷模”锦旗,这面锦旗至今仍挂在洪林村史馆里。更让人动容的是部队转移驻地时,洪林村连夜清扫厂房,架通电话有线电视,从度假村搬来沙发彩电,还组织了理发、缝纫、洗衣的“义务小组”。后来人们传颂的“洪林村送一片拥军情,子弟兵还一条爱民路”,正是那段日子军民鱼水情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当部队在技校操场上列队时,村里的老人偷偷往战士口袋里塞煮鸡蛋,孩子们举着“长大后我要当解放军”的手写标语,年轻姑娘们捧着刚摘的莲蓬往卡车里塞。那些天,洪林村的厂房成了最温暖的临时营地,战士们衣服上的补丁是村里妇女连夜缝的,水壶里的凉茶是大爷们清晨熬的,而子弟兵们趁夜帮村民加固的鱼塘堤坝,至今仍护着一方安宁。</p><p class="ql-block"> <b>十里长街送英雄</b></p><p class="ql-block"> 1998年9月的洪湖,空气中弥漫着告别的味道。14日送河北武警114师,16日送济南军区127师“铁军”,18日送空降兵15军45师……每一次欢送都是全城的盛大仪式。赤卫路到文泉大道的几公里长街,彩门林立,横幅高悬,天未亮就有老人搬着凳子占位置,孩子们举着用野花扎成的花束,妇女们把煮好的茶叶蛋往战士手里塞。</p><p class="ql-block"> “不能收!纪律!”年轻战士红着眼眶推开递来的布鞋,却被大娘硬塞进背包。当军车缓缓移动时,突然有人唱起《为了谁》,瞬间整条街变成合唱现场,哭声、歌声、鞭炮声混在一起。有母亲追着车喊“娃们保重”,有学生把作文本塞给战士“请叔叔签名”,更多人只是流着泪挥手,直到军车消失在街角。那一刻,洪湖水倒映着满城热泪,而子弟兵车窗上贴着的“洪湖人民再见”字条,在阳光下亮得刺眼。</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看1998年的洪湖,大堤上的草木记得军民并肩的日夜,百姓家里的老照片存着拥军的温度。当洪水退去,那段军民以血肉和真情共筑长堤的岁月,早已在洪湖人心底凝成一座丰碑——它告诉世人,比洪水更汹涌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生死与共的守望;比长江更绵长的,是军民之间割不断的鱼水深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