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这座波黑的首都,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当听到宣礼塔的古兰经和教堂钟声此起彼伏,便知这就到萨拉热窝了。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到访的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索菲亚(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为了报复,奥匈帝国在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导致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介入,从而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老市政厅,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最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之一,建成于1896年奥匈帝国统治时期,是一座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安达卢西亚摩尔风格的独特建筑。二战后改为国立图书馆。1992年波黑战争期间遭炮击,90%藏书被焚毁,建筑严重损毁。2014年完成修复并重新开放,现为文化展览场所。</p> <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著名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铜匠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黄堡(Yellow Fortress),这座用粗糙石头建成的八边形防御工事,曾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军事要塞。它经历过1883年和1903年的两次修理,现在成为俯瞰全城的最佳地点。从这里俯瞰整个萨拉热窝,一半是城池,一半是坟墓,交织着血色与浪漫。日暮时分,小城有种袅绕的美,仿佛整个城市都安静下来。风景背后都是故事,这城市可爱,这里的人们更可爱,优雅、热情、乐观、温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丁大桥(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关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座标志性桥梁。1914年6月,斐迪南大公来到被奥匈帝国吞并的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检阅军事演习,该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因而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仇恨。6月28日上午约十点,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抵达萨拉热窝火车站,在前往市府大厅途中遭到刺客,幸运避过一劫。但是,大公的敞蓬礼车在前往拉丁大桥时,于街角停下,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名叫普林西普(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的刺客枪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在1977年作出决定,在拉丁桥旁街转角处普林西普刺杀皇储站立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在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用塞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地利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p> <p class="ql-block">脚印旁的数字铭记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发生的年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是波斯尼亚战争的一部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从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军与塞族共和国陆军围困。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时间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倍,比列宁格勒战役还要长一年之久,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在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期间,塞族军队切断了萨拉热窝市区与机场的联系。波斯尼亚军队为突破封锁,修建了一条长约800米、宽1米、高1.5米的隧道,成为市区获取食品、武器和人道主义援助的唯一通道。大量难民通过隧道逃离围城,故这条隧被称为“希望隧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希望隧道正是在这幢民居旁由</span>波斯尼亚军方开挖,穿过由联合国控制的机场,通往城外的波斯尼亚控制区。</p><p class="ql-block">希望隧道就在这栋民居旁</p> <p class="ql-block">希望隧道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希望隧道中铺设有轨道,用于开挖时搬运石土,隧道挖通后用于运送武器、药品、粮食等物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围城战期间,萨拉热窝平民因轰炸、狙击和物资匮乏死亡5,434人(其中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在围城战期间因无粮被饿死),这一数字包括因“狙击手大街”等战术袭击导致的非战斗人员伤亡。并导致无数建筑物和民居遭受摧毁及破坏,许多建筑、民居致今仍保留累累弹痕。</p> <p class="ql-block">炮火袭来,四处逃散的市民(战时图片)。</p> <p class="ql-block">城市断水断电,儿童在马路上的弹坑中取积水用于生活(战时图片)。</p> <p class="ql-block">血色玫瑰, 战后,萨拉热窝人用红色树脂填充那些弹坑,形成类似玫瑰花瓣的图案。红色象征鲜血,弹坑的裂纹则构成“花瓣”,仿佛一朵朵绽放在地面的血色玫瑰,纪念在爆炸中逝去的生命。这些玫瑰既是战争的伤疤,也是城市修复与愈合的象征。萨拉热窝通过保留这些痕迹,将创伤转化为集体记忆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什察尔希亚,是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土耳其街区,与奥匈帝国时代的街道费尔哈迪亚大街相连,这里汇聚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和犹太教等多种宗教文化,故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什察尔希亚在费尔哈蒂亚大街中有一条东西分界线,被称为“萨拉热窝东西文化分界线”。这条分界线不仅是新老城区的分界地标,还象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分界线中间,箭头所指向的字母E一侧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的老城区,以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为主;而箭头所指向的字母W一侧的新城区,则是奥匈帝国的产物,滿是近代欧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E一侧(East side 东边)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的老城区,以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为主。</p> <p class="ql-block">W一侧(West side 西边)的新城区,则是奥匈帝国的产物,呈现的是近代欧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位小女孩还有一步将从“奥匈帝国”跨入“奥斯曼帝国”,从基督走访穆斯林。</p> <p class="ql-block">费尔哈迪亚大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匈帝国时代的街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斯尼亚之龙大街,原名铁托大街,也曾被称为阻击手大街。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期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托大街为大量阻击手重点关照,大量军人和平民被射杀在铁托大街上,“</span>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被射杀在这条大街上,且因惧怕阻击手的枪弹无人敢前往收殓而曝尸八天。战后,铁托大街快速重建,面貌喚然一新,并更名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斯尼亚之龙大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城区街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是一个饱受战争的城市。这座城市经历了多次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战争事件,突出的一战、二战和波斯尼亚战争,使其成为了一个充满战争痕迹的地方。尤其是“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萨拉热窝事件”形成的欧洲新势力又诱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伤疤使得从黄堡俯瞰城区轻易可以看见分布各处的墓园,被誉为“一半城池,一半坟墓”。萨拉热窝的“一半城池,一半坟墓”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割裂,更是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复杂交织。这座城市既是多元文化共生的典范,也是战争残酷性的活教材,提醒人们和平的珍贵与脆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