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严实作风擦亮基层作风建设“金色名片”

D1J

<h3> 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更是基层治理效能的“试金石”。在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关键期,永定区古竹乡以“严”的基调、“实”的举措,构建起“学思践悟+查改治建+文化浸润”的作风建设体系,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廉动力”。<br>  一、理论“铸魂”,让纪律规矩从“文本”走向“心坎” 思想松一寸,行动散一尺。古竹乡以学习教育为突破口,打出“书记动员+党校授课”组合拳——乡党委书记在读书班开班式上拧紧思想“总开关”,党校教师则以“四风”问题隐形变异案例为镜鉴,解剖基层作风建设的“神经末梢”。这种“关键少数领学+专业力量辅学”的模式,让抽象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党员干部可感知、可践行的行为准则,理论武装实现了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的深化,为作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br> 二、严管“塑形”,让正风肃纪从“震慑”走向“长效” 基层作风建设的难点,在于对“微腐败”“软腐败”的精准施治。古竹乡靶向聚焦重要节点、关键少数,以“问题清单+整改台账”倒逼责任落实,用监督执纪问责的震慑效应释放“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充分运用“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将9个村的村务信息晾晒在“阳光”下,这种“科技+制度”的治理组合,打通了群众监督的“最后一公里”。从“治已病”到“防未病”,彰显的不仅是刀刃向内的勇气,更是标本兼治的治理决心。<br> 三、文化“浸润”,让清风正气从“被动接受”走向“自觉认同” 作风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让廉洁自律成为文化自觉。古竹乡的警示教育活动深入人心: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馆,身边案例与忏悔书构成强烈视觉冲击,让“贪廉之辨”直抵人心;在红色交通线纪念馆,苏区干部用生命守护信仰的场景,重现了“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红色基因;在国安馆的体验中,“纪律防线不可破”的理念被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实践场景。这种“反面警示+正面引领+底线教育”的学习模式,将抽象的“作风要求”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让党员干部在情感共鸣中实现思想升华,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br> 从理论武装的“清醒剂”,到严管厚爱的“手术刀”,再到文化浸润的“营养液”,古竹乡的作风建设实践,既踩准了“全面从严”的时代节拍,更找准了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面向未来,唯有始终以“赶考”的清醒答好作风建设“永恒课题”,才能让基层治理真正成为党心民心的“连心桥”,为乡村振兴铺就更坚实的“清廉底色”。(古竹乡邓岚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