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概述</b></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稿。张思德同志在陕西烧炭时,因炭窑倒塌而牺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p><p class="ql-block"> 本文已被选入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并特邀陆洋参与音频的录制。。</p><p class="ql-block"> 本文与《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并称为“老三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演讲原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为人民服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p><p class="ql-block">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p><p class="ql-block">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这句话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中提出的。张思德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毛泽东在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从毛泽东当时所提出的要求来看,应当说,这是对革命军队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要求,是对广大革命工作者的要求,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语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被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讲演出处</b></p><p class="ql-block"> 这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演讲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人物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张思德</b></p><p class="ql-block">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楷模。1915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初六)出生。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为救战友,不幸牺牲,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司马迁</b></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一百三十篇。此处引语见《汉书·司马迁传》中的《报任少卿书》,原句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李鼎铭</b></p><p class="ql-block"> 李鼎铭(1881年—1947年),陕西米脂人,原名丰功,开明绅士。他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并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字词解释</b></p><p class="ql-block">(1)九千一百万人口:这是指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各抗日根据地所拥有的人口的总数。</p><p class="ql-block">(2)固:本来或总是。</p><p class="ql-block">(3)于:比。</p><p class="ql-block">(4)重于泰山:比泰山还重,形容十分重大。泰山,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于,比较。</p><p class="ql-block">(5)轻于鸿毛:比天鹅的毛还轻,形容十分轻薄(薄báo),微不足道。鸿毛,天鹅(也可说是大雁)的毛,比喻事物微不足道。</p><p class="ql-block">(6)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使部队、机关变得更精干,更灵活,更有战斗力。</p><p class="ql-block">(7)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为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8)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p><p class="ql-block">(9)追悼:指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p><p class="ql-block">(10)根据地:据以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特指我国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1)或:有的。</p><p class="ql-block">(12)兴旺:兴盛;旺盛,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课文指不断地扩大、强盛的意思。</p><p class="ql-block">(13)法西斯:法西斯(英语:fascism;德语:Faschismus),本义是“束棒”,是一种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也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33年至1945年统治了德国,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在1931年至1945年统治了日本。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p><p class="ql-block">(14)哀思:悲伤的思念。</p><p class="ql-block">(15)彻底:一直到底,深入而透切。</p><p class="ql-block">(16)泰山: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五岳之首。常用来比喻敬佩的人或有价值的重大事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句子理解</b></p><p class="ql-block"> 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p><p class="ql-block">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整段话标明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戎行的基本主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效劳,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通俗的中国共产党员起劲理论为人民效劳的模范之一。“完全”在文中指除了为人民效劳,再没有其余意图。“彻底”在文中指贯彻究竟;不论在什么当地,不论做什么任务,都应为人民谋利益。(教育时,教员可指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联系学生所晓得的事例交流对这段话的了解。)“革命”一词,点明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p><p class="ql-block"> ②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p><p class="ql-block"> 人原本就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固然都是死,但死的意义有所分歧(单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可以这样理解)。</p><p class="ql-block"> ③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教员可以指导学生联系课后的“资料袋”来了解。判断一个人死得是不是有意义的标准,是看他是不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与革命,经由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厚地为人民好处效劳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他领兵士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tàn〕义务,行将挖成的炭窑忽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牺牲。张思德同志切记革命部队的主旨,在世为人民的好处服务,死为人民的好处牺牲,表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效劳的精力。由于他为人民的好处而死,因此他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p><p class="ql-block"> ④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p><p class="ql-block"> 这部分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判,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判,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承受任何人的、准确的批判。第四句话是对上一句进行增补,增补“准确的批判”是指对人民有益处的。句与句之间联络严密,一系列的关联词语语气不断加强,再抓住这段话中的联系关系词语剖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白:权衡批判准确与否的规范只有一个,就是能否契合人民的好处。承受任何人的只需是准确的批判的目标也只要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⑤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p><p class="ql-block"> 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p><p class="ql-block"> ⑥我们如今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p><p class="ql-block">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那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依据地。依据地的生齿总和是九千一百万。</p><p class="ql-block"> ⑦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是说,革命的奋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定要碰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果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p><p class="ql-block"> ⑧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这么理解,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解放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主要内容</b></p><p class="ql-block"> 主要写了五方面内容:</p><p class="ql-block"> 一: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党的宗旨)</p><p class="ql-block"> 二: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死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三: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处改正错误的精神。(是非判断)</p><p class="ql-block"> 四: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具体做法)</p><p class="ql-block"> 五:用开追悼会的方式使整个人民团结在一起。(形成制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设计说明</b></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老师要培育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驾驭运用语言文字的实力。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以“为人民服务”的论点为中心统领全文,整合处理教材;</p><p class="ql-block"> 指导学生读中感悟,体会文章的论述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课文。可以把课文的第2自然段作为突破口,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理解论证的方法,学生在探讨、分析、解读中获得阅历。然后,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其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对文中其他自然段进行自学自悟。在学生驾驭主要内容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对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相识思路清晰对表达主题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课前打算</b></p><p class="ql-block">老师打算:</p><p class="ql-block"> 1.制作重点词句的相关课件。</p><p class="ql-block"> 2.《为人民服务》原稿。</p><p class="ql-block"> 3.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制作微视频。</p><p class="ql-block">学生打算:</p><p class="ql-block"> 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p><p class="ql-block">课时支配</p><p class="ql-block"> 2课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教学过程</b></p><p class="ql-block">第一课时</p><p class="ql-block">一、问题导入,渗透背景</p><p class="ql-block"> 1.导入:</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当我们闲逛于北京新华门时,你们会看到在巨大影壁上有一行金色大字。(课件出示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你们知道这五个字是谁在什么状况下提出来的吗?(板书课题)</p><p class="ql-block"> 2.知作者:</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你们对他又了解多少呢?(课件出示毛泽东人物图片。)</p><p class="ql-block"> 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资料,加深对写作背景的理解。 </p> <p class="ql-block"> 3.析课题:</p><p class="ql-block"> 这篇演讲稿是毛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作的演讲?(学生自由阅读“背景资料”后回答。)</p><p class="ql-block"> 4.识人物:</p><p class="ql-block"> 据你们了解,张思德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令毛主席如此敬重?</p><p class="ql-block"> (播放专题影片《张思德》片段,学生汇报感受,老师随机引导并补充。)</p><p class="ql-block"> 5.明背景:</p><p class="ql-block"> (播放微视频)抗日斗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忠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宏大事业而静默地奉献。</p><p class="ql-block"> 1944年9月,他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密洞突然塌方,他奋力将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光荣牺牲。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闻名演讲。</p><p class="ql-block"> 这篇演讲稿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详细体现,在很多年后的今日,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演讲稿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6.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知作者→析课题→识人物→明背景”四个教学环节层层剥笋、环环紧扣,一则展示预习状况,增加课堂信息量;二则链接相关学问,使学生在学习前就对这篇看似“平铺”的文章有一个立体的相识,从而产生剧烈的探究欲望。这是整合处理教材的一个基本环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p><p class="ql-block"> 1.练读课文:</p><p class="ql-block"> 自由练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p><p class="ql-block"> 2.读通课文:</p><p class="ql-block"> 指定5位同学逐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订正。</p><p class="ql-block"> 要求:达到演讲的第一步——声音嘹亮、字正腔圆,有肯定的语气改变。</p><p class="ql-block"> 3.识字学词:</p><p class="ql-block"> 可以让学生采纳毛遂自荐的方式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p><p class="ql-block"> (1)生字:泰、炊、葬。</p><p class="ql-block"> ①指四名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书写并组词,其他同学视察笔顺、字形是否正确。</p><p class="ql-block"> ②学生练写生字,相互评价观赏。</p><p class="ql-block"> (2)理解词语:</p><p class="ql-block"> 鸿毛——大雁的毛,比方事物微乎其微。</p><p class="ql-block">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追悼——沉痛地怀念(死者)。 </p><p class="ql-block"> (可以采纳互问互答、替换词语、举例子、造句等方式来理解。)</p><p class="ql-block"> 4.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边读边作批注。</p><p class="ql-block"> 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通过自学、互学等多种形式,以期盼让每个学生扎实有效地读书、写字、积累好词。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再读课文,梳理文脉</p><p class="ql-block"> 1.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理解。</p><p class="ql-block">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头,回到1944年9月8日,回到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现场,让我们在毛主席的演讲中去缅怀这位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好同志。</p><p class="ql-block"> (播放《张思德》电影片段——毛主席的演讲)</p><p class="ql-block"> 2.学生沟通,感情提升。看到那张笑脸了吗?</p><p class="ql-block"> 笑容很绚丽,很有朝气,只惋惜太过短暂。说说你看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3.小组探讨,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自己概括出小标题并标注在教材上。</p><p class="ql-block"> 4.这篇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毛主席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论点一层一层地绽开论述的。</p><p class="ql-block"> 课文是分几层意思讲的?每层意思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p><p class="ql-block"> 5.师生通过探讨,拟出层次提纲:</p><p class="ql-block">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2)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p><p class="ql-block"> (3)不怕指责,坚持好的,改正错的。</p><p class="ql-block">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5)寄予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p><p class="ql-block"> 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让学生动笔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小标题,旨在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这篇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写了五层意思,每一段又围绕一个中心绽开论述,列提纲既符合“把厚书读薄”的理念,又可以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概括实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依据标题,复述课文</p><p class="ql-block"> 1.依据概括的小标题,同桌之间复述课文。</p><p class="ql-block"> 2.师生集体复述课文。</p><p class="ql-block"> 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传统但很有效的环节,放在课堂结尾,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又能熬炼其口头表达实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课时</p><p class="ql-block">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p><p class="ql-block"> 1.听写词语。老师相机订正指导。</p><p class="ql-block"> 2.过渡:</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一层一层论述的。</p><p class="ql-block"> (将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概括,并板书:党的宗旨——死的意义——是非标准——详细做法——形成制度。)</p><p class="ql-block"> 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复习导入,紧扣文本,既检查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驾驭状况,又使学生留意力回来,无需过多组织课堂,便使学生进入到思索状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自读全文,明确主题</p><p class="ql-block">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全文,沟通思索:</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论点来写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白文章的主题,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队伍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p><p class="ql-block"> 2.导学:</p><p class="ql-block">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p><p class="ql-block"> 3.汇报沟通,老师相机归纳总结。</p><p class="ql-block"> 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通过两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本文时,思路清楚,能整体把握教材。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整体入手,提炼重点</p><p class="ql-block"> 1.重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队伍的宗旨。课件出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p><p class="ql-block"> (1)自由读第1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2)追问:“我们这个队伍”的目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3)课件出示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①思索:从“完全”“彻底”可以体会到什么?</p><p class="ql-block"> ②指导学生朗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重点之二:死的意义。 </p><p class="ql-block"> 课件出示:</p><p class="ql-block">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p><p class="ql-block"> (1)出示句子,给句中的“死”字换个合适的词语。(牺牲)</p><p class="ql-block"> (2)回忆张思德同志是如何牺牲的。</p><p class="ql-block"> (3)理解:“固”(原来),“于”(比),“重于泰山”(比泰山重),“轻于鸿毛”(比鸿毛轻)。启发学生从看过的影视作品中的正、反两面人物的死去理解。</p><p class="ql-block"> (4)思索: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5)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p><p class="ql-block"> ①这里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闻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要读好这句话,首先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固:原来。或:有的人。于:比。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比鸿毛还轻。引导学生联系张思德同志的事迹来谈,也可以联系革命先烈或者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英雄的事迹去谈。</p><p class="ql-block"> ②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p><p class="ql-block"> ③拓展阅读:</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臧克家纪念鲁迅而写的《有的人》这首诗。那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人,虽然死了,但还活在人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6)体会句子写法:</p><p class="ql-block"> 这里通过显明的对比,充分显示了两种“死”的不同意义,增加了劝服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小结:</p><p class="ql-block"> 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为人民服务与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不冲突。为人民利益而死是光荣的,有价值的。这样的死是死得其所的。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对比,能让学生感受课文围绕一个论点是如何绽开论述的,初步相识争论文的写法。在理解句子含义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沟通感受。课堂上适当补充一些阅读资料,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学问面,也使文中的思想内容对学生更有教化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理解感悟,突破难点</p><p class="ql-block"> 1.出示句子:</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就照你的办。</p><p class="ql-block"> (1)指名读,理解句子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2)“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可能会有谁提出?</p><p class="ql-block"> (3)毛主席举了谁的例子?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接受?</p><p class="ql-block"> 2.这几句话是怎么联系起来的?找出关联词语,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增加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品读感悟,理解深意</p><p class="ql-block"> 1.自由读课文第4、5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2.学生沟通。</p><p class="ql-block"> (1)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寄予”“哀思”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2)导思: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需怎样做?为什么要使人民团结起来?重点强调:团结起来要干什么?过去要讲团结,现在呢?</p><p class="ql-block"> 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自然段易于理解,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学,体现高年级的教学特点,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拓展阅读,模拟演讲</p><p class="ql-block"> 1.引导学习“阅读链接”内容,并思索: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1)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体会人民失去周总理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2)沟通感受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周总理是恒久值得人民怀念的。</p><p class="ql-block"> 2.自选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登台演讲。</p><p class="ql-block"> (1)师生从声音、停顿、表情、动作等方面予以评价。</p><p class="ql-block"> (2)演讲自己仿写的片段。</p><p class="ql-block"> (3)即兴拔高演讲:用简短的语言演讲古今中外“为人民服务”的人。</p><p class="ql-block"> 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层层拔高的演讲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前两个环节可以让多数同学展示,最终一个环节要求不宜太高,老师可以起个头,学生的演讲哪怕是只言片语,只要语句通顺并把握好演讲的语气、表情即可。</p> <p class="ql-block">教学设计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教材分析】</b></p><p class="ql-block">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一组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心警备团实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与红军,经验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担当中心警备团的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倒塌而牺牲。9月8日,中心警备团为他实行了追悼会。毛主席同志在会上作了闻名的演讲,这就是《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学情分析】</b></p><p class="ql-block">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终一个学期。进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肯定的自学实力,学习本组课文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的阅读思索,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和同学沟通探讨,并且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有机的复习。</p><p class="ql-block"> 本文事实上讲了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化的极好材料。在学生驾驭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对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相识思路清晰对表达中心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教学目标】</b></p><p class="ql-block"> 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化。</p><p class="ql-block">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p><p class="ql-block">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p><p class="ql-block">重点难点</p><p class="ql-block">重点:</p><p class="ql-block">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难点:</p><p class="ql-block"> 理解困难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划出关联词,逐句分析,再总体思索围绕什么写的来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课时支配】</p><p class="ql-block"> 二课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教学设计】</b></p><p class="ql-block">第一课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教学目标】</b></p><p class="ql-block">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p><p class="ql-block">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学习生字词;</p><p class="ql-block"> 初步理解课文,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化;</p><p class="ql-block"> 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p><p class="ql-block">【教学重难点】</p><p class="ql-block"> 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p><p class="ql-block">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教学过程】</b></p><p class="ql-block">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p><p class="ql-block"> 1、在省个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里都镶着五个字,在每个公安厅里也镶着同样的五个字,在许多的政府部门里都镶着同样的五个字——你知道是哪五个字吗?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2、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p><p class="ql-block"> 3、指导:这源于毛主席的一次演讲。一九四四年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发表了作了闻名的演讲,题目就是《为人民服务》。这篇闻名的演讲,是毛泽东民本思想和伦理思想最绚丽的展示,这篇闻名的演讲从一九四四年以来都深刻的影响着我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p><p class="ql-block"> 质疑一:一个字“死”</p><p class="ql-block"> 1、提问:我认为全文大部分内容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你觉得是哪个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课文,想一想:</p><p class="ql-block"> 2、老师范读课文。</p><p class="ql-block"> 3、学生思索、回答:</p><p class="ql-block"> 4、老师正面确定之后引入“死”字(假如没有学生提到老师可以干脆给出)。提问:你想一想老师(这位同学)为什么用这个字来概括呢?从哪些方面考虑的呢?</p><p class="ql-block"> 5、学生思索、沟通、探讨;</p><p class="ql-block"> 6、老师指导:</p><p class="ql-block"> 1)、文章是为了追悼张思德同志的,本文是因“死”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2)、在文中重点讲了“死”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3)、在文后谈到了“死人”的是常常发生的,“死”得其所,还有尽量削减不必要的“牺牲”;</p><p class="ql-block"> 4)、在文章最终还谈到了以后我们“死”人了怎么做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7、小结:文章是在追悼会上的演讲,引导人们正确的看待死的问题,并从这个问题深化到为人民服务以及全党全军以后应当怎么做的问题上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再读课文,深化学习</p><p class="ql-block">(一)质疑二:</p><p class="ql-block"> 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提问:文章写到了死的意义的两个方面,是哪两个方面呢?</p><p class="ql-block"> 2、学生思索,点名回答;(死的意义的两个方面:1、有价值的死;2无价值的死。)</p><p class="ql-block"> 3、提问:关于死的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毛主席是怎么说的?在书上划出来。</p><p class="ql-block"> 4、老师指导:死的意义的两个方面:1、有价值的死——重于泰山;2无价值的死——轻于鸿毛。</p><p class="ql-block"> 5、指导: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介绍张思德同志);指导读最终一句。</p><p class="ql-block"> 6、小结:只要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牺牲,因为为了人民死了也是光荣的。</p><p class="ql-block"> 7、齐读其次自然段。</p> <p class="ql-block">(二)质疑三:</p><p class="ql-block"> 三个人物</p><p class="ql-block"> 1、提问:在毛主席的演讲中一共提到了三个人物,是哪三个人呢?</p><p class="ql-block"> 2、点名上黑板来板书三个人的名字:张思德、司马迁、李鼎铭(指导写字)</p><p class="ql-block"> 3、提问:这三个人物分别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呢?请你划出所在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4、点名回答。提问:毛主席提他们的目的又何在呢?学生再读课文,思索、沟通;</p><p class="ql-block"> 5、归纳、指导:张思德:指出他的死是光荣的,追悼他;同时也给全军树立了榜样,号召全党全军向他学习为人民服务,读两句提到张思德的话,体会毛主席的赞扬和号召;司马迁:引用他的话来说明人死的目的(讲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指导读这一句李鼎铭:是用他提出来的“精兵简政”的看法,来证明我们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引例:周总理也提出了许多为人民的好建议,怎么不提他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