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上山下乡

刘伟馨

<p class="ql-block">近读《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作者刘小萌,1998年初版,2009年再版。这本书已躺在我的书橱里十几年,是关于上山下乡的历史。现在这书还能不能出版,存疑。</p><p class="ql-block">本书的内容简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篇章。本书主要研究“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把这作为展开全书线索的一个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革”十年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对“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运动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极左派影响的加剧、知青中的“政治冤案”、知青觉悟的历程等专题,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下篇《大潮跌落》,分析“文革”结束后知青运动迅速衰落的前因后果。其中,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和震撼全国的“返城风”,是阐述的重点。本书既是一部内容翔实的知青上山下乡史,也是了解中国当代史、首先是“文革”史的必要参考。</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是我看过的同类题材中,材料最完备,观点最鲜明、叙述最条理的一本书。545页。所披露的事实,有些触目惊心,令人感慨。</p><p class="ql-block">作者说: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辛浩繁的工作。本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革”初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形成的历史档案;三、“文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相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四、知识青年的回忆录。在以上资料中,各种官方资料是利用的重点。我在研究中,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旨在使本书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原貌。</p><p class="ql-block">相比较我同时间看的另一本号称比较“公允、客观”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高下立判。</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对知青上山下乡的书感兴趣?因为我也下过乡,尽管不是老三届,下乡仅两年半,也是上山下乡“最后浪花”中的一朵。</p><p class="ql-block">我们那时,1976年初,中学毕业根据“档次”分配,“工矿”——工厂、“务农——农村、“活络档”——“集体”或技校。我在“农档”。因为我担任着“红卫兵团”(简称“红团”,当时学校的最高学生组织)的政宣委员,而同年级的“红团”委员又只有我一个“农档”,所以,每次区里召开上山下乡会议,都是我参加;为推动学校上山下乡的工作,大家的眼睛都盯着我,就差我振臂高呼:“坚决要求到农村去,扎根一辈子。”事实上,我一直在犹豫,虽然那时已没有北大荒、云南、江西等地的插队或农场,但有江苏市属海丰农场,我愿意去的是崇明农场。正当时,一位普通的女红卫兵,站出来,要求去农村干革命,学校立马把她树立为“典型”,而我则退居二线。后来,负责毕业分配的老师,问我愿不愿去南汇的东海农场,南汇比崇明离市区还要近,谁不愿意!不过,我去的是“读书班”,要求学校红卫兵排长以上的干部,到那里学习两个星期,再在全农场进行分配,据说是为培养农场的后备干部。我最后被分配到工程连队——造房子的。</p><p class="ql-block">农场的许多故事不细说了,转眼到了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二年,我参加了高考。那年国庆节返沪休假,十月一日,忽然弄堂里开来摩托车——送电报的,留农场值班的一位女同事,给我拍来大学入学通知书,过一天,家里又收到报到通知书。我赶紧返回农场,办理离场手续。</p><p class="ql-block">空旷的农场,运输连的卡车,把我的破行李和我,一起带回上海。我久久注视着连队的楼房,还有机耕路两旁的苦楝树,两年半的农场生活,被丢在了脑后。</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