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亲爱的马兰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美篇第十八集【马兰入民英雄纪念碑一】阅读量已近10万人次。不知道什么原因,被禁阅了,虽数10次审请公开无果。我只能经过删减后复制重做。请马兰人与2023年的美篇第三十集【马兰人民英雄纪念碑二】一起阅读、转发、送花辨🌹告慰马兰人民英雄逝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兰将士英雄纪念碑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律•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美篇赋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兰戈壁惊天地,滚滚春雷磅礴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昔日风沙皆往事,今时烟树尽前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追思卓越将军绩,不忘平凡士卒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立传树碑难可贵,相携群象志忠诚。(张世武2023.4.3)</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革命烈士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革命烈士纪念碑》一般是用来纪念在对敌战斗中,为党、国家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牺牲》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英雄纪念碑》一般用来记念具有英雄的高尚品质,对党、国家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做过伟大贡献的逝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兰将士英雄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兰将士英雄纪念碑》:在马兰基地工作过的每一位将士都为党、国家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是《人民英雄》。因此我们心中的【马兰将士英雄纪念碑】,不同于《马兰革命列士纪念碑》,马兰将士英雄纪念碑上的逝者不是几个人、不是几朵花,不是没有姓、不是没有名,是党和国家、中国人民心中的真正英雄!这里有共和国的功勋人物、院士、将军、英烈、普通官兵和职工。他们为了共和国的国防事业一生隐姓埋名、默默无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了自己青春、子孙、终身甚至生命而无怨无悔。他们事业辉煌、人生伟大,党和国家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将彪炳史册、永垂不朽。【马兰将士英雄纪念碑】是共和国辉煌、自豪和骄傲的大漠丰碑,永远镌刻在党、国家、军队和人民心中!【初心不变马兰人】不分高低贵贱,不分将帅和官兵,特此网络立碑对曾参加过我国核武器研制、试验、发展和基地建设的所有逝者表示哀悼和思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马兰战友逝者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律.悼念马兰老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楼兰剑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兰一瓣又凋残, 悲到极时痛怎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射线无形伤肉体,风沙似剑刻容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甘将血汗抛戈壁, 不悔青春献祭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痴望苍天思战友, 和平树下话当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近期线上时闻马兰老战友逝世,不胜哀痛,诗以祭之(2023.0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律:张世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丰碑无限感谁人,塞北江南战友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隐姓埋名留历史,惊天动地写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烟一缕云间路,碧血滿腔戈壁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祭奠心香为逝者,乘风驾鹤马兰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3.4.3.)</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熙英生平:1955年9月至1960年9月北京工业学院四系大学本科毕业,1960年9月至1979年6月 国防科委21基地21所技术员,1979年7月至1985年9月 国防大学教员,1985年9月 退休,2022年10月26日病逝,享年88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王𤋮英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讣告:</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兰基地战友詹淑芹同志于2022年12月31日病逝,享年89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詹淑芹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基地子女学校校长詹淑芹,1936年6月9日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60年,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1961到1962年,南京市师范専科学校生化科教员。1962年到1964年南京市教师進修学院办公室工作。1964年到1980,89800部隊子女学校,即新疆永红二中書记和校长。1980年到1996年,无锡市河埒中学書记校长。60岁退休。2022年12月31日病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詹淑芹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原基地研究所科技处(曾在三室工作)老战友张子卿同志于十二月十九日晨不幸病逝,令人悲痛与惋惜,愿张子卿老战友一路走好,家人节哀顺变![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b></p> <p class="ql-block"><b>人民英雄张志卿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基地研究所一队老战友邹天成同志,于2022年12月23日晚8点半因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5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邹天成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我国核试验基地将士奋斗史】讣告军休八所八支部休干高才生同志(教授、技术五级)因病抢救无效,于2022年12月22日18时27分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去世,享年92岁。其家属根据老人遗愿,因疫情期间,为了确保亲朋**的身体健康,丧事从简,不搞家庭祭奠,不搞向遗体告别仪式。特此讣告!愿高才生同志一路平安!军休八所2022、12、23</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高才生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先父刘浩然 ,于公历2022年12月22日13时在医院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7岁。现定于2022年12月24日9时30分在张家口殡仪馆怀瑾厅举行追悼仪式。长子:刘伟,联系电话:15369335566泣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刘浩然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21基地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奚乃林同志,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33年12月生于大连,于2022年9月5日因病在大连逝世,享年89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奚乃林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8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年9月分配至21基地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于1985年转业到大连钢厂计控处。奚乃林同志在部队工作22年,其间参加罗布泊核试验共18次,多次立功授奖,荣立*体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通令嘉奖十余次。个人参与和承担核试验测试仪器设备的研制与设计共七项,其中“测量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叁等奖,“大气层核爆炸空中冲击波光冲量测量技术与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转业至大连钢厂计控处,设计的"电子轨道衡秤"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评享终身国务院特殊津贴。奚乃林同志是我们的老战友、好大哥。他在工作中勤勤恳恳,钻研业务,攻坚克难,艰苦奋斗,与同志们一起完成多次核试验项目。他与周围同志们相处融洽,如兄长般的和蔼可亲,同志们亲切地称他为“老解决”,他那慈祥的笑容形貌深深地印记我们的脑海里。我们深切哀悼奚乃林老战友!愿老大哥一路走好!願孙凤珍夫人和家人们节哀顺变,多多保重。中国核武器试验功臣奚乃林同志永垂不朽!21所一室“21.1”群2022年9月8日敬挽</b></p> <p class="ql-block">讣告:</p><p class="ql-block">核试验基地战友胡书轩同志2022年6月19日在西安病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胡书轩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基地战友胡书轩同志2022年6月19日在西安病逝!我们老家战友,亲朋**,各届同学今天我们隆重悼念我们的好战友,好学友,好兄长胡书轩同志身患重病于世长辞!今天上午9点研究所和陕西省干休所在临潼区殡仪馆厚德厅举行隆重的追悼会。西安市各阶层亲朋**,各级有关领导专家,广大科技工作前去殡仪馆悼念。再最后与胡书轩兄长见上一面,纪托全体人人员对医德高重,为人医表,人人*美的大好人送上一层。祝胡书轩战友走得安祥,乘鹤西行!全国各地的老领导,老同志,老战友都采取了不同形式悼念您,追思您,老家咱们可敬可爱的各届同学,战友,亲朋**,和广大农民在大热的夏季农民们大战抗汗抢收抢种的情况下,专门停止一切活动,为您召开追悼会面怀对您的悲哀和怀念!您的思想境界,您的宽厚待人,您的英容笑貌,您的高尚品质……咱们农村老百姓是永远不会忘记您的。西安市老战友魏伯庆画家,书法家还专门给您书写了仁者大医,德范长寿八个大字的扁幅为您送行!咱们老家的战友们对您的不幸离世更是悲伤万分,怀念切切。决心发扬您为人宽厚,处事豁达的品质和风格!陕西省,山东省,湖南省,四川省,河北省等战友等众多省份的战友都在悲痛的,沉重的追思您几十年来在研究所所做出来的贡献!您在研究所门诊部工作几十年的,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不论白天夜晚为全所官兵,全所家属小孩全心全意服务的点点滴滴大家都记忆在心,永久的心怀感激之情记忆犹新!敬爱的我们最亲近的兄长,战友胡书轩同志这段日子在您病重住院和病逝后这段日子。研究所的领导和各单位的领导,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老战友老同志知道或者是听说您患病在医院都千方百计探听您的身体情况,以表示关注您的身体情况。您在患病期间和离世后,门诊部殷小军主任和门诊部全体同志对您更是所能做到一切,关照倍至,给予一切所能!我们亲爱的老战友胡书轩同志您大病缠身几个月,我们的李爱萍嫂子,姪女和女婿,侄儿胡斌及亲朋**都忙前忙后,昼夜值班守护在您的身傍,精心照护!今天各届战友为您送行。您安祥的走吧,免去一切牵挂!(胡克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胡书斩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讣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核技术专家、人民英雄王世信同志于2022年5月21日在京病逝!王世信同志永垂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世信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出生,河北省唐山市人,高级工程师。1958年入党,1963年毕业于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被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基地研究所三室工作。曾担任核爆炸链式反应动力学组副大组长兼党支部书记,并多次参加我国核武器试验近区物理测量任务。1983年转业至电子部北京第12研究所,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研究,1997年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王世信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举同志于2022年5月14日晚上10点左右去世,今天上午火化!人民英雄张举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举同志生平:1941年11月生,黑龙江省安达市人,中共党员。2022年5月14日因病逝世,亨年81岁。1961年7月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原子物理系核爆炸测试与分析专业。1966年7月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委二十一核试验基地研究所一室。从事核爆炸测试工作。执行过多次核试验测试任务。张举同志性格开朗,为人耿直,待人诚恳。在研究所期间,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一絲不苟,成绩显著。在核测试工作中,与动压测试组的同志一起填补了我国动压测试的空白,为核试验事业做出了贡献。1978年9月转业到东北石油学院,历任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系总支书记,校图书馆馆长等职。2001年11月退休。张举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亲蜜的老战友。我们永远怀念他。21所一室“21.1”战友微信群敬挽2022.5.1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张举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国元(1938.02.23-2022.4.29)原国防科工委二十一基地(马兰核试验基地)司令部气象处副政委,曾任阳平里气象站站长、指导员。于2022年4月29日因病在江苏常州不幸逝世,享年84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国元同志生平:1938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岁投身革命,参加了我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第一次氢弹试验和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等十余次核试验任务。1938年2月23日出生,江苏启东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1月,空军第九航校三大队三中队学习;1957年3月入伍;1958年5月,济南空军六军气象室测报员;1960年2月,21基地司令部气象处测报员;1960年11月,奉命从马兰出发,进入首次核试验预定爆心,建立阳平里气象站;1963年,任21基地气象司令部处阳平里气象站站长、1965年12月任指导员。1971年3月,21基地司令部气象处副政委;1978年9月,23基地教导大队副政委;1981年4月,23基地司令部办公室政治协理员;1983年4月,国防科工委常州干休所政治委员。在阳平里气象站工作期间,王国元同志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带领同志们在荒无人烟、气候异常恶劣、水源十分困难的戈壁滩上建立了气象站。为了克服困难,没有水吃自己背,没有柴烧自己打,没有房住自己盖,把气象站看成对敌斗争第一线阵地,和天斗和地斗,填补了这个地区的气象空白,保证了国防试验任务的完成。期间气象站荣立*体一等功一次,*体二等功一次,*体三等功四次,王国元同志也先后四次荣立三等功。1965年,他代表气象站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66年2月国防部授予该站“模范气象站”的光荣称号,王国元同志是该站第一任站长,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和战友们用牺牲和艰苦奋斗,换来我们国家强大的核自卫、核反击能力,确保了我们国家几十年的和平安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王国元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陈华斌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金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30日凌晨2时32分逝世,享年57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金平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金平同志1965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宕昌县,1981年10月参加工作,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10月至2007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工作,先后担任管理处战士、正排职助理员、副连职助理员、正连职助理员,驻乌鲁木齐办事处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办公室副主任兼乌鲁木齐办事处主任;社会服务部九处处长兼乌鲁木齐办事处主任,直属工作处处长等职务。2007年3月从部队转业,2008年1月到原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工作,先后任机关党委副书记、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任原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机关党委副书记;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任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机关党委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一级调研员;2020年11月至2022年4月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机关党委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杨金平同志在党的培养和教导下,由一名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他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抓好机关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他先后2次4年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在和田地区和田市肖尔巴格乡合尼村、阿依丁库勒村担任工作队队长,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当地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杨金平同志有着很强的党性观念,一贯忠于党和人民,模范遵守党章党规,原则性强,作风扎实,为人正派,谦虚谨慎,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杨金平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5年患有帕金森病,于2022年3月30日因吸入性肺炎病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安筑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1年8月16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学习六年,1965年毕业入伍到21核基地研究所三室二组从事核试验技术诊断工作。1982年初调到海军电子工程学院物理教研室任讲师,付教授。1990年调动到天津海军后勤学院物理教研室任教授,2000年退休安排进北京。他一生最自豪的是在核试验基地16年的奋斗,和大家一起奋斗过、奉献过,为我国核武器研制,试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而无怨无悔!</b></p> <p class="ql-block"><b>人民英雄王安筑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解放军总装备部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研究所ニ室部队在编职工吴立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27日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吴立文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吴立文同志1941年9月20日(农历)出生,籍贯吉林省长春市,汉族。1958年应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技工学校(中专),结业后成为该所技术职工。1972年调入21基地研究所二室,为部队在编职工。吴立文同志一直从事光学镀膜工作。在光学镀膜的理论和工艺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习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获得领导和同事一致好评。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工作期间,多年从事国防任务的仪器中的光学部件加工,经常加班加点,不辞辛劳,圆满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多次获得嘉奖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由于在光学镀膜工作中的人员处于有害气体的环境中,吴立文长时间受有害气体的影响,其剂量的积累导致其身体状况很差。在一次的长春光机所光学车问的火灾事故中,她奋力抢救国家财产,结果其头部受重伤,以致留下了严重的后遺症。“在21所工作期问,也为科研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很大成绩。其获奖的项目有:1、亚纳秒 GaAs 光导探测器研制,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5);(1994.8.25)。2、全电解质多层高反射膜的研制,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肆等奖;(1991.721)。3、高能v探测器中薄膜反射镜及分光棱镜的加工,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肆等奖;(1988.10.12)吴立文同志作为光学镀膜方面的老师傅,在业务上热情地传帮带,为业务组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作为中共党员的吴立文同志,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工作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淡泊名利。为人宽厚、随和、善良、热情、大方,对同事和亲朋**诚恳友善,处处关心他人,也是贤妻良母的典范。"吴立文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党和国家国防事业奋斗的一生。她的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战友、好朋友、好亲人。她的名字和为人将长久地为人们所怀念,"吴立文同志千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吴立文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沉痛通告七室取样队杨吉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今天上午7点45分不幸在西安逝世!杨吉纯同志自1994年身患癌症以来的近三十年间,一直正确面对,积极治疗,其间仍拖着病体坚持工作,尤其是退休后积极筹划、组织取样队的聚会旅游活动,为我们老战友多次相聚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永远怀念我们的老战友、老同事、老朋友杨吉纯同志!愿杨吉纯同志一路走好!愿家人节哀顺变![合十][合十][合十]2022.3.24</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吉纯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級工杨师,中共堂员,黑虎江省阿城县人,1940年1月22日生。1964年1月 毕业于哈工大工称物理原植物理专金。1964年2月在北京入伍,从此成为国辨科委二十一所的 一名科技干部。参加71964年10月的首次感试验,1965年5月的首次空理核试验,1967年5月 的首次制弹试验以及1980年10的最后一次大年晨核试验,以后终入地下移试验任务中,共执</b></p><p class="ql-block">行核试驗任务达22次 1999年10月,在二十一前退休。2009年7月,我与称文兰一起验移交西安市军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管理中心,从此现庭税搬了二十一肠。環居西安市。 1968年9月,我与皮都化八總的预文兰结绝。1970年2月欲们得坚女游善,1972年6出 作又喜得出子潮製。1979年孙文兰数批准參审入伍,11月我们一案曲口统干慈束了长别两她分 凤生活,在红山团業了。数们一案在红山五作和生活了日年,一双子女都瑟在红山波的小茶和中</p><p class="ql-block">学。1987年9月,我象随二十一所由红出搬进西安。 2004年10月,熬油帆与杨梅密结良缘。2007年8月,我亲得孙干,肖各爷。如令,我们</p><p class="ql-block">预氏家族世一个幸福美滑的大密底。 从196A年至1990年,我一有战斗在核试验的集一线。1966年7月,火簡取样盟成应,除致 寻任绝长,找和亲伟齐是组处。我主婴贝责取样火带的研制工作,和北京的七机部八院!后效 为508前)长期換作,先后碳制山积平3号、和平4号、和平5号以及提进1号、提进2号取祥火 统,并找这些火黄应闹美技试验任务中。1881年10月,我被调入a组工作,热遗浏隆地下檢燥</p><p class="ql-block">炒祥品。1988年至1891年,任组重长,需领全组执行地下槟试器任务事次。</p><p class="ql-block">我的主要获奖报日,获国象级科放进步三等奖1噸,获圓肪科臺科技进步三需类以上我6 项。由于我的成显著,经室务拉准。1993年狼开适享受政府特律贴 我的主要料技薄作,朋写火繁取样芒绪拟告5筒以上|在(原千能科学技术》杂韦上意来论 文8篇以上:1994年和1996年在司际落名格物理杂志(教收器与方法)上犹眾了開有关出剥</p><p class="ql-block">静技术的论文【用英文书!。 我的主要文学着作:在《券出》杂上发表有关被试验的文章10篇以上:2013年,出版了</p><p class="ql-block">长葛小说《罗布泊之数》、中篇小说樂《三支歌》以及长賞回忆录《生命不農战斗不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杨吉纯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讣告:</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国核试验基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吴凯政委,人民英雄于2022年3月8日病逝:</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吴凯政委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吴凯,男,1929 年生于江苏沭阳,中共党员,离休干部。1944 年入伍,部队先后为新四军三师十旅政治部文训大队、警卫团、新十旅特务连、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 35 旅 105 团。曾参加解放战争(淮海战役、解放上海)、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役、第五次战役-越过三八线)1952 年调 20 军 59 师战车团。1963 年调21基地核试验研究所,1964 年任研究所二室政委,该室后被军委授予“勇攀科技高峰研究室”。1973 年调基地汽车 36 团。1983 年从国防科委 29 基地离休(无锡第一干休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吴凯同志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唁文原21基地研究所第二研究室政委吴凯同志,男,1929年生于江苏沭阳,中共党员,离休干部。于2022年3月8日23:58在无锡逝世,享年93岁。吴凯同志,1944年入伍,先后在新四军三师十旅政治部文训大队、警卫团、新十旅特务连、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 35 旅 105 团。曾参加解放战争(淮海战役、解放上海)、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役、第五次战役-越过三八线)。1952 年调 20 军 59 师战车团。1963 年调21基地核试验研究所,1964 年任研究所二室政委,该室后被中央军委授予“勇攀科技高峰研究室”。1973 年调基地汽车 36 团政委。1983 年从国防科委 29 基地离休(无锡第一干休所)。吴凯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中辛勤工作,为核武器试验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吴凯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我们沉痛哀悼新四军老战士、21所二室老政委吴凯同志!愿吴凯革命老前辈一路走好!尊敬的吴凯老领导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望家人节哀顺变,多多保重。上海马兰战友联谊会上海新四军六师分会马兰大组2022年3月9日敬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讣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21基地研究所第一研究室梁立银同志,男,1936年7月20日生,南京人,高级工程师。于2022年2月18日因病在苏州逝世,享年86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梁立银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入伍,在南京军事学院任实验室实验员,1957年底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63年初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21基地研究所第一研究室。1964年10月16日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试验,进行冲击波测试,荣获*体二等功、个人三等功。1965年5月14日参加第一次空投核试验,进行冲击波测量,荣获个人三等功。1966年10月27日参加导弹核武器核试验,进行冲击波测量。1969年12月转业到苏州第一光学仪器厂,1979年由中国计量院、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苏州第一光学仪器厂三方合作的“激光陀螺”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12月因“测量原子弹冲击波的钟表式自记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梁立银同志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精于专业,攻关克坚,团结同志,艰苦奋斗,为我国的核试验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沉痛哀悼梁立银老战友!愿梁立银老战友一路走好!望曹淑华战友和家人们节哀顺变,多多保重。21基地研究所一室“21.1”群2022年2月18日敬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梁立银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国防科工委第21 训练基地司令部军务处处长(副师职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2月10日19时18 分在沈阳逝世,享年90周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国柱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国柱同志,1933年12月出生,辽宁北票人。1948年8月入伍,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辽宁第21军分区独立团一连战士、南下工作团五大队一中队通信员、中南军政大学三分校五大队一中队通信员,河南商丘步校三大队书记、商丘步校队列处助理员、国防科工委第21 训练基地司令部军务处参谋、副处长、处长,军史编主任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时期,白国柱同志参加了辽沈战役,荣获解放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5年11月离职休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白国柱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政治委员云维春同志因病于2022年2月8日13时38分在西安逝世,享年86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云维春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6年9月出生于吉林九台,1956年3月参加革命,195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历任班长、学员、干事、政治指导员。1970年5月在31基地警通营任副指导员,1970年10月在31基地第二试验场测试所任副政治委员,1977年5月任31基地第二试验场副政治委员,1981年9月任华阴试验场副政治委员;1985年12月起在32基地任副司令员、政治员;1990年6月任26基地副政治委员,1993年2月任21基地政治委员,少将军衔,1997年3月退休。云维春同志矢志科技强军,不畏艰难,为国防装备发展和基地全面建设奋斗了41个春秋。“一生奋斗全靠党,信念坚定永向前,苦干实干肯奉献,依靠群众没有难。”这是他对自己这41年投身国防事业的概括与总结。在政治上,他有着坚定的信仰。云维春同志相信党,热爱党,忠诚于党。他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和培训,就没有他的一切。云维春同志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他一边务农,一边苦读,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于56年参军,踏上了军旅之路。在党的培养和自己奋斗下,从优秀学员、优秀班长直到荣立三等功。59年退伍留队,因工作成绩斐然,再次荣立三等功,因此破格再次入伍,并提干授少尉军衔,最终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将军。云维春同志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党的最高理想奉献,为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他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国家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能为铸造国家核盾尽一己微薄之力,他倍感荣幸。他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想在深处,干在实处。上不愧党,下不愧兵。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抓重点。在他的领导下,领导班子同心协力,部队建设发展全面,科技工作严谨踏实,后勤保障坚实有力,军民团结相互支撑。曾多次受奖,领导过的单位曾被评为不同层次的先进,受到上级直至中央军委的通报表彰。在云维春同志心里,群众是他成长进步之本,事业之舟。他心怀群众,关心群众,尽心竭力地解决他们的困难及子女问题,实实在在为大众谋福利,办实事,备受大家的爱戴,每离开一个单位,群众都挥泪相送,念念不忘。“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明明白白做事”是他的座右铭,他这一生中,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未做过有损党威信的事,用自己的行为为党旗增辉添彩。在他退休之际,时任国防科委的曹刚川主任和李继耐政委,给予如下的高度评价:“云维春同志在41年的奋斗中,对党的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是成绩,是功劳。没有污点,心怀坦荡,问心无愧。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难得啊!”云维春同志退休后,自觉讲大局,讲政治,讲纪律,讲奉献,始终保持了一名老革命、老党员的政治的本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事新闻,支持干休所工作,充分发挥余热,不遗余力为干休所建设出力尽职。他从不给组织提任何要求,鼓励工作人员学习上进,为人谦和,乐以助人,邻里和睦,深受我们尊敬和爱戴。云维春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为国防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云维春同志的离去是我们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领导老战友,今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沉痛哀悼云维春同志,并表示对云维春同志的爱人赵雅杰同志及亲属深切的慰问。云维春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但他的精神长存,功绩永在,让我们继承并发扬老同志的优良传统,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以此告慰云维春同志的在天之灵。云维春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云文春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国防科工委二十一基地(马兰核试验基地)研究所三室、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胡炳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2月15日中午13点55分在长沙921医院逝世,享年83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胡炳根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胡炳根同志1938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60年8月入伍,1980年6月入党。1958年9月在北京航空学院学习;1960年8月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63年8月在第21试验训练基地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1978年7月在第21试验训练基地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80年8月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二系任讲师;1988年5月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二系任副教授;2000年1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批准光荣退休。胡炳根同志在部队工作40年,具有坚强的党性和政治觉悟,他一生讲政治、讲原则、讲正气,为人诚恳、做事踏实、为政清廉,自觉服从党和部队的需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曾多次受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他的病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同志、好战友。遵照胡炳根同志家属意见,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民英雄胡炳根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庆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7月25日凌晨4时51分与世长辞,享年82岁。</b></p> <p class="ql-block">张庆兰同志生平:</p><p class="ql-block">张庆兰同志1939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新宾市,1959年8月考入辽宁大学化学系学习,1964年8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第21试验训练基地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工作,曾多次参加核试验任务。1980年8月调入长沙国防科大学二系206教研室工作,1983年12月在长沙国防科大学图书馆任馆员,1994年6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批准光荣退休。张庆兰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在30年的军旅生崖中,她为了国防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多次获嘉奖,1966年5月荣立三等功一次。她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一心扑在工作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工作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为国防事业鞠躬尽瘁,奉献终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张庆兰同志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基地研究所王坚同志于2021年12月8日逝世,享年93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坚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坚(1928.11.28-2021.12.08)原国防科工委二十一基地(马兰核试验基地)研究所三室主任、防化学院教授王坚同志,于2021年12月8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3岁。王坚是我国核监测专业元老之一,是核试验两次*体一等功的荣立者。一生奉献,淡泊名利,严格律己,身先士卒,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奉献了一生。1928年11月28日出生,男,江苏苏州人,曾用名王继祖。1946年10月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学习,成绩优秀,计划留校任助教。1950年12月响应抗美援朝号召,弃笔从戎,参军入伍,在化学兵学校一大队二中队学习。1951年8月,担任化学兵学校训练部化学教员。1953年1月,中央军委训练部防化兵处参谋。195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学习。1953年肖克部长指示“部队要学习防原子知识。”军训部研究决定选派王坚、化校选派毛用泽同志一起去中国科学院学习,师从王淦昌、何泽慧(钱三强夫人)、赵忠尧等著名专家。在此期间,联合研制了我军第一套核辐射监测仪器并配发部队、1956年获总参技术革新一等奖。1956年7月,调总参防化部科研处任参谋,负责各大军区和志愿军防化处的技术室(科)的建设。1957年4月27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特殊年代,因家庭出身为“资本家”,引起同志们争议。防化学兵部张迺更部长决定召开支部大会讨论,最后一致通过王坚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8月,调南京军事学院化学兵指挥系任教员。1956年决定在南京军事学院内成立防化兵指挥系,以培养防化兵中、高级指挥干部。防化学兵部派向阳处长和王坚同志去南京任防化兵指挥系从事教学工作。1958年8月,在南京玄武区与贺茱青结婚。1963年2月,调防化科学技术研究院九室任副主任。不到半年时间,与攻关组共同努力,成功研制组装了参加首次核试验所需的核辐射测试仪器的实验室样机,并通过了所、院的鉴定,核试验基地研究所验收成功。1964年5月,首次进入新疆核试验基地。核试验使用的核辐射剂量监测仪器的研制完成了调试、包装。国防科委下令科研人员开进新疆核试验基地。王坚担任有线计量遥测站站长带领同志们完成了现场布线、安装和仪器调试工作。因任务的高度保密,与爱人贺茱青“失联”了半年。1964年10月16日,首次实爆现场测量,取得圆满成功。他带领有线剂量率遥测站的同志,检查并整理了执行任务所需的物品,明确了作业方案和每个人的职责,在“713”西沟待命。待命地在原子弹爆炸中心正北方的一座小山的后面,离原子弹爆炸中心的直线距离为13公里。“零后”40秒,冲击波已过境。“零后”60秒,带领有线剂量率遥测站第一作业班九人(站长兼领队王坚,测试人员有李庆昌、戴志鹏、杨彦富、张敏、王锡仁、齐玉简,另有油机员和司机各一人)穿戴好防护器材乘车向爆心开进。“零后”十五分,到达有线剂量率遥测站“711”工号。“零后”二十分,取得整个爆区地面剂量率分布的实测数据。“特急”通信线路被占,为了不误时机,当即机动处置,改成先向防护工作部毛用泽同志报告后转报基地指挥部。张爱萍上将立即用这原子弹爆炸所特有的科学依据,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报告:原子弹的确爆炸成功了。毛主席、周总理当即向指挥部领导和全体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祝贺。1964年10月16日,带领防化兵有线剂量率遥测站顺利完成第一次核试验的有线遥测任务,*体获得一等功,个人获得二等功。1965年1月,总结第一次核试验经验和教训,为第二次核试验做准备工作。为了更快地取得数据,尤其是爆后一分钟的数据,提出“爆时监测人员必须前出在简易工号待命”的方案。用实验数据,证明其安全性,与专家讨论,得到一致同意。1965年5月,有线遥测站再次荣立*体一等功。由八一制片厂专门补拍成记录片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1966年2月,任二十一基地司令部防护部侦察室副主任;1966年参加了三次核试验。1966年12月,参加第5次核试验。为全面准确取得近面放射性沉降的数据,提出为有线遥测站建筑一个简易的半地下式土木工事,代号为“东一站”,并带领16名干部、4名战士正式进驻。1966年12月12月28日,带领“东一站”,战胜死神,取得意外收获。当日上午10时为“零时”。由于气象条件不利,指挥部改变作业方案,放弃采用有线遥测方式测量近区地面放射性沾染的任务,改用直升机航测的手段完成,临爆前却忘记通知“东一站”撤离。撤已来不及,留下面临冲击波、核辐射的严重威胁。王坚请求指挥部:“东一站”继续留下,加强防护,确保安全,要全面监测核爆炸后的近区放射性沾染数据。爆后“东一站”遭到了2200伦/时的严重沾染。全体同志防护科学得当,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任务,无一伤亡。1967年8月,“王继祖”改名王坚。1968年8月11日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69年3月至7月下放警卫团八连代职锻炼。1969年9月23日,参加第一次平洞地下核爆炸试验。由于地下核试验缺乏经验,忽视了地下核试验核电磁脉冲和地电位干扰以及放射性气体的泄漏,近区参数测量项目约90%没有取得数据。1971年1月,任二十一基地研究所七室副主任。1973年10月,任二十一基地研究所三室副主任,负责核爆炸中子、γ辐射参数测量的技术领导工作。1975年10月,参加第二次平洞地下核爆炸试验,亲自爬进首次地下核爆炸的爆心位置实地考查,确定二次平洞核爆探测器安装的准确位置。参试组荣获*体三等功。1977年3月至11月,在基地五七干校锻炼。1977年12月返回二十一基地防护部研究院任副主任。1978年8月调防化学院二教任副主任,主任。在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期间,除组织全体教研使的成员实施教学任务外,组织编写《核武器》、《核武器效应及防护》等教材,为院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做出了专业贡献。1988年光荣退休。为发挥余热,与老伴贺茱青商量,逝后遗体捐献,为社会作最后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民英雄王坚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贺茱青(1936.10.17-2021.10.05)原国防科工委二十一基地(马兰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六室助理研究员、防化学院教授贺茱青同志,于2021年10月5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5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贺茱青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6年10月17日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54年9月考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更名为河海大学)水道和海港水工建筑专业学习;1958年8月大学毕业,并于1958年8月28日在南京玄武区与王继祖(后改名为王坚)结婚;1958年9月,在江苏省大运河工程指挥部苏北工地任技术员;1961年10月,调至南京港务局,任基建科技术员,负责南京港的码头、仓库等工程设备、房屋的维修工作。主要是分工审查、安排每月的维修投资项目、小型设计等。南京港有三十多个码头,均是老码头,很多解放前就有,技术条件很差,无技术资料,为了备战需要,对南京港三十多个码头的技术状况(承载能力和通过能力)进行重新复查计算。另外规划了南京港的战备指挥航道。1964年10月,调至中央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水道室任技术员,这段时间主要参与了滨海船闸的设计工作,作为设计负责人进行了523船闸设计,参加三线地区河流的规划;1969年6月至1970年10月,在交通部阳新五七干校下放锻炼;1970年10月,返回单位,由于单位调整,规划工作并入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在此期间参与内河水运工程内河规划。1974年1月,调到国防科工委21基地研究所6室,从事地下核爆现象学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核爆炸工程力学)研究,任助理研究员。期间主要参与了92、93、81、82任务以及场区地质普查的各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与组内同志一起进行场区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汇编,并执笔撰写汇编报告。后又与机关营房科技术员和勤务连战士一起进行21所到化爆场公路的现场测量,并进行设计和绘图。1979年9月,调到防化学院训练部第四教研室任教,教授职称。在学院期间,表现突出,完成教学、科研、科技开发项目40余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员、优秀党员,获军队科技技术奖2次,获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负责研制的“吸毒通道”和负责编制的国家军用标准《军以上国防工事防化规范》、《师以下国防工事防化规范》、等均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研究的“有裂缝的钢筋混凝土试件防毒效能研究”获全国人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后主要从事军事环保研究工作,多项成果被军队和地方单位采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6年获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为全国全军的环保事业作出了贡献。达到退休年龄后,作为保留专家延长服役期3年,于2000年3月退休。为发挥余热,与老伴王坚商量,逝后遗体捐献,为社会作最后的贡献。2021年10月5日逝世,享年85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贺茱青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霍振礼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9月17日凌晨0:19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病逝,享年89岁。定于2021年09月19日(本周日)上午8:00在北京八宝山兰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联系人:姜辉:13521298219</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霍振礼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霍振礼,男,汉族,中共党员,著名科技挡案专家,档案学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3年5月生于河北南和县霍庄村。1948年秋考入河北南宫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分配于原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技术部(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1966年在没有任何挡案知识的情况下,服从命令,到新疆执行首次及第二、三次核试验档案工作。首次核试验后,应邀以张爱平上将为首的核试验委员会参加盛大的庆祝招待会,第三次核试验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966年随部队搬迁至新疆戈壁滩,到部队后一直创建和主持核试验科技信息工作,在该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直接有力地促进了核试验事业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职35年中有23年在远离家乡的戈壁滩工作,历任科技档案信息处副科长、科长,后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等职,晋升为正师级。1994年退休,2000年进入西安市西影陆军干休所休养,2008年后随子女到北京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曾任中国挡案学会科技档案学术委员会第一至三届委员,中国老教授协会档案文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从事科技情报、档案工作40余年,在工作上圆满完成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发展了学术交流印刷出版,外语教学等工作,受到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好评。搬入西安后,在上级主持下,多次在本单位召开现场业务交流会和理论成果研讨会,在军内影响很大。在研究方面,著有《现代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效益学概论》等专著,分获国防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档案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发表论文140余篇。尤其在科技档案研究中勇于和敢于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到的科技档案学理论体系和许多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其中有科技档案意识形成论、建档管理理论、档案全面效益观理论等,在档案界影响很大,其著作和论文受到专家和许多评论人员的高度评价,甚至成为空前的理论观点。其成果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一、二等论文奖30余篇,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及《当代科技专家大典》,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模范档案工作者”荣誉称号,荣立二、三等功各一次。由于他的研究成果具有重大影响,中央电视台,总参档案局两次采访,其事迹在中央电视台等栏目播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霍振礼同志,在4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不渝的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把必生的精力无私的奉献给了人民解放和祖国建设事业。他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正派,作风民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光明磊落,为人正派,谦虚谨慎,周到细致,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联系群众。他善于学习,勤于动脑,尊重知识,爱惜人才。他艰苦扑素,清正廉洁,身体力行,对子女要求严格,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应有本色,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同志的崇高思想风范。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霍振礼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四六医院原中医科主任肖长泉同志,于9月7日晚10时06分在306医院病逝,定于9月9日1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菊厅举行告别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肖长泉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桂芬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23日离世享年90岁,25日上午在八宝山火化,由于疫情原因家人决定,只有家人送别,望战友们谅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基地研究所82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员欧卓成于2021年七月九日突然病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欧卓成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出生。1977年考入中国科大,1982年7月毕业,分配到核试验基地研究所一室工作,后考取郝保田将军的研究生后到五室工作,承担核武器试验的有关爆炸力学理论研究,参加了多次核试验任务;在研究所技术开发部组建爆破公司时,他又到深圳搞爆破技术研究和组织工程实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核技术队伍保留、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后进入国防大学任教授、转业到西交大任教授、特聘进入北京理工大学任教授至今年刚刚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欧作成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基地刘金祥同志6月29日晚,7因病去世,享年76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金祥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隐瞒身份半世纪身后遗体献国家“核老兵”刘金祥完成生前夙愿6月29日晚,我市76岁的退伍老兵刘金祥因病去世。按照老人遗愿,7月1日上午,在市红十字会、运河区红十字会和沧州大化*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的共同见证下,刘金祥亲属完成了遗体捐献仪式,圆了老人生前“最后为祖国作贡献”的夙愿。刘金祥是一名曾在新疆马兰基地参加过核试验工作的老兵,1974年退伍进入沧州大化工作。1968年至1974年,六载军旅生涯,刘金祥参与核试验5次、小型原子弹安装1次,并有幸成为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刘金祥在部队时有一张视若珍宝的照片,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亲手为他拍摄的。退伍后,刘金祥发现自己患有多种疾病。就医时大夫询问他过去从事什么工作,出于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和保密原则,刘金祥每一次都回答:“我以前在部队喂猪,现在在沧州大化工作。”就连睡在枕边的妻子张桂芬也没有丝毫起疑,以为丈夫就是身体不好。这一瞒,刘金祥就瞒了近半个世纪。直到2017年7月至8月间,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首次向国人展示了我国原子弹、核导弹、氢弹的发展之路。而这一年,距刘金祥参与核试验工作,已经过去了49年。刘金祥捐献遗体的想法,由来已久。由于不能确定自己一身病痛究竟是不是受核辐射影响,所以他想捐献遗体,让国家好好研究,这也是他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对国家最后的贡献。2018年9月10日,刘金祥和张桂芬来到运河区红十字会,双双在遗体志愿捐献协议上郑重签下名字。今年6月中旬,刘金祥突发脑溢血入院。大夫虽然全力救治,但仍然没能挽留住老人的生命。家属万分悲痛之中不忘老人生前嘱托,遵照老人遗愿完成捐献。遗体捐献现场,众人纷纷落泪,都被老人无私的大爱和崇高的精神感动。据了解,刘金祥是我市第35位遗体捐献者,也是今年我市第4位遗体捐献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刘金祥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丁乐臣同志生平原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研究所三室、五室政委丁乐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20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3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丁乐臣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4月出生,山东乳山人,1944年6月参加革命,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1月师职离职休养。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等职务。在解放战争时期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嘉奖2次,1947年、2007年曾两次以战斗英雄代表身份参加了全军英模代表大会,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为新中国解放、国家和平及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7初毕业于南京高级步校,为正营职军官,自1960年先后在哈军工、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担任系政治协理员、室政委等职务,为国防科技事业培养了优秀尖端人才,为核试验事业铸就了杰出的试验队伍。丁乐臣同志以自己对党和人民的无私忠诚,挺起了共产党员的脊梁!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发扬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丁乐臣同志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经受了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我国的解放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离休后,他仍然十分关心部队建设,积极为部队和干休所建设建言献策、发挥余热。丁乐臣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战友。丁乐臣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崇高品德、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尊崇的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为国家解放和国防科技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铭记在我们心中!丁乐臣同志永垂不朽!2021年6月22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丁乐臣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郭炳军,1983年11月入伍,在我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技保营服役13年。参加我国十数次地下核试验任务,多次立功授奖。1996年禁试后出现役,分配在原华县国土资源局工作至今。2021年5月6日早,因单位加班到午夜4点多,7点半起床上班,刚出门就晕倒在地,120紧急抢救无效后断定为突发性心梗,不幸身亡,现年57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郭炳军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1月30日在青岛不幸病逝,享年 85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郑连功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郑连功同志:男,1936年12月出生。山东青岛人、高级工程师。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器制造专业,当年分配到我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自功控制研究室工作,先后任该室分控组副组长、组长、控制组大组长。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等10几次核试验任务。在核爆炸自动控制技术攻关和现场实施中做出开创性工作,获得科技成果奖多项,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为我国核武器研制、试验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郑连功同志1986年转业到山东省对外贸易局计算中心工作,1997年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郑连功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程桂淦同志于2021年元月10日病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程桂淦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196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无线电子学系,同年分配到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工作至退休。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核试验国防科技事业,主要承担了核爆炸高压物理的峰压研究和测量以及热击波的研究和测量,参加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等20余次核试验任务。在关键技术方面多次突破、攻克难关。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多项。大校军衔,享受国家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程桂淦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研究员刘宏兴同志于2021年1月9日10时10分不幸逝世,享年86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宏兴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惊闻战友刘宏兴于2021年1月9日10时10分不幸逝世,我们无不为失去一位好战友而深感悲痛!刘宏兴同志,1935年出生,广东平远县人。1963年毕业于成都电信工程学院,分配到21所第四研究室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大校军衔,专业技术5级。先后参加十多次核试验。空爆试验时,从飞机投下来的核弹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发出一个空地联动指令,准确接收并及时**给地面主控系统,才能保证全试验场的测试仪器在核爆瞬间准时启动,完成对核试验的效果测试。——这一事关全局性重大使命是刘宏兴领导的遥测组完成的。刘宏兴同志主持研制的“空地指令超高频锁相接收机”、“核爆现场多路数据采*系统”、“波形快速取样数字化设备”等20多项科研成果,在完成核试验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先进个人1次,嘉奖多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还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在我国停止大气层试验以后,刘宏兴同志工作重点转向新设备研制、“军转民”技术开发以及研究生培养。他参加了研究所几个研究室合作的攻关项目“GBS-211数字示波器”的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主持研制了“染色工艺微机群控系统”、“智能火灾报警系统”、“多功能任意波形发生器”等“军转民”项目,获得部委级科技成果三等奖,还有8项获四等奖,市科委一等奖1项。研制的“多功能灯”获国家专利2项。在累累科研成果的同时,刘宏兴还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在《无线电技术》、《新疆电子》等刊物登载9篇,在专业刊物《试验与研究》上发表6篇。“文革”十年造成80年代初科技人才短缺,为了培养“军转民”技术队伍,刘宏兴在搞科技开发的同时,也带了几届研究生。在他悉心培养下,有的已成为博士研究生,有的在国防科研战线上继续做贡献,有的转业后成为外资企业的技术骨干。在“军转民”项目中,“染色工艺微机群控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新疆电视台为此进行了报道。刘宏兴不仅自己一直为国防科研做贡献,而且实践了“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诺言,一家人都为国防科研事业做贡献。他的老伴一直是部队子弟学校的老师,后来担任了校领导。他的大儿子一直留在马兰基地做地方工作;他女儿一直在基地科研部门工作,现在是大校军衔;女婿是将军,担任基地科技部总工程师;二儿子、小儿子均曾经在“两弹一星”有关的军队科研部门工作。刘宏兴同志,毕其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党的事业,“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他事业有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堪称模范,他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刘宏兴同志的去世,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党和人民失去了一个好儿子,是我们革命队伍和革命事业的一大损失。安息吧,亲爱的战友!中国核试验基地广东马兰战友联谊会2021.01.09.</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刘宏兴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原核试验基地124团政委张有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元月1日14时20分去世,享年74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有庆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父亲遗体告别仪式上的致辞 (儿子张晔华 女儿张晔英) 各位长辈、各位领导、父亲生前的战友同学叔叔阿姨们、各位亲朋**:你们好!首先谨让我代表我们全家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父亲的告别仪式,与我父亲做最后的告别!万物萧瑟,草木含悲!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与我敬爱的父亲告别。我父亲罹患癌症六年多,因脑出血入院医治无效,不幸于2021年元月1日14时20分去世,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的一生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一生。父亲出生不久,爷爷因参加解放战争,辗转作战,留至云南,再没有回到山西。奶奶一个人拉扯着父亲和大伯艰难地生活。由于特殊的身世,我的父亲从小就选择了一条自力更生、自我奋斗的道路,从上小学、初中、长治师范到参军入伍,从一个战士到连部文书、营部书记、团组织股股长、基地党委秘书、团政委再到晋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直至退休,无论何时何地、何职何级、做何工作、如何处境,他总能存乎于心,挑之于肩,恪尽职守,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实际的成绩赢得良好口碑,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改变了人生命运。父亲对党有着最朴素、真切、亲近的感情。他曾说在当时家庭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自己能够顺利读完初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的关心。他还常常提及鼓励他读书的小学村办教师、他的启蒙老师袁土才,引导他参加团组织工作的引路人巴公中学团委书记王鹏举,帮助提携他一路成长的基地老首长老专家张志善、胡若嘏、朱光亚、程开甲和身边无数为我国核试验默默奉献的党的忠诚战友们。他发自肺腑地对党充满感恩之心,对关爱帮助过自己的同志和战友们充满感恩之心,并将这种感恩之心化为无限的忠诚和奉献,化作了刻苦地学习和辛勤工作。父亲对家庭充满着责任感,对后代寄予很高的期望,对家乡也充满着感情。在长达22年的军旅生涯中,父亲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勤勉奉献,总是和我们聚少离多。由于无法照顾老人和家庭,加之边疆的教育条件不好,他常常感到遗憾和自责。1990年,在人生事业的高峰,父亲选择转业回到了晋城,希望能让我和妹妹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退休以后,更是尽心尽力地培养教育孙子和外孙的成长。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留给了我们无价的精神财富,在学业、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塑造着我们,它使得我们后辈在前进的途中看得更明,走得更稳。父亲坚强乐观、热爱生活。在父亲患病6年多的日子里,父亲从无抱怨,从不慌张,从不放弃,一直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同病魔做着顽强地斗争。父亲在患病期间还坚持写回忆录、诗歌和散文,希望能够启示后人,传播正能量。2020年夏天,我们把他的部分作品整理成册,刊印成书,分发邮寄给了他的战友和朋友们,实现了他老人家的一桩心愿。正像他在书的序文中写的那样:“及至暮年,也可以像鲜花那样,开着即优雅,落去亦从容”,父亲,您做到了!这,就是您人生真实的写照!亲爱的父亲,我敬您少年苦难顽强坚忍,我敬您戎马生涯青春无悔,我敬您黄昏之年豁达从容。亲爱的父亲,虽然您走了,但您生育养育的我们还在,我们的身体流淌着你的血脉,一直在传承着你优秀朴实的基因,我们的肩上还承载着你的希望,一直在您期望的方向努力!亲爱的父亲,您永远是我们的好爸爸!亲爱的父亲,请安息吧!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地爱您!最后,我和我的家人再次向出席今天告别仪式的各位领导、来宾、亲朋、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张有庆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60年”的功臣:黄晞黄晞1958年至1982年在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工作,任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副主任。2020年12月在福建晋江病逝,享年93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晞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戎马报国,赤胆忠心、青春无悔,生命无怨】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光学研究室副主任黄晞,在33年戎马报国的历程中(24年在基地),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全军通令嘉奖一次、五好干部一次、先进工作者一次。他在那个生活环境最艰苦、科研攻关最艰难、国家任务最艰巨的特殊年代,黄晞共获奖立功九次而深藏不露。他是核试验基地的“大功臣、大英雄”。然而黄晞,几十年的辉煌无人知、几十年的奉献无怨悔,几十年的战友不相见、几十年的思念无倾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黄晞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最敬爱的妈妈王淑明於2020年12月5日晚21:06分去了天堂,享年93岁。遵照妈妈的遗愿: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由我们兄弟姊妹及孙辈们於7日上午在西安市殡仪馆送别妈妈。亲爱的妈妈我们永远怀念您!妈妈您一路走好!同时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妈妈的关心,也感谢所里提供的帮助,谢谢!儿:吕强 吕力女儿:吕兰玲 吕晓琳吕晓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王淑明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庄降祥因病于12月3日15:30安详离世,终年90岁。遵照老人遗愿,丧事一切从简,并遗体将捐献至医学教育事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庄降祥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庄降祥同志曾先后担任研究所三室电子技术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第二任主任。从我国第一次核试验开始,他是核试验物理测试示波器记录和图像显示系统研制、开发、使用的权威电子技术专家,是核试验测试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为我国核武器试验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最终还将遗体捐献给国家的教育事业!一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庄降祥同志永垂不朽!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庄降祥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研究员华鸣同志于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病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华鸣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女,1941年,生于江苏南京市:1955年一1958年,在江苏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学习:1958 年一1963年,在南京大学高层大气物理专业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在南京教学仪器厂实习:1964年8月-1967年3月,在21 基地 研究所五室工作:1967年4月—1967年11月,在 21基地气象处研究室工作:1967年12月-2002年4月,在21基地研究所五室作:2002年4月退休。1964 年到所工作以后,早期为准备我国的高空核试验,进行了高空核爆炸现象学和爆炸参数传播规律的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我国地下核试验鼎盛时期至我国宣布停止核试验期间,一直进行试验现场的抗电磁脉冲干扰工作。鏊整40年的军旅生涯中,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华鸣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0年9月29日下午从战友处惊悉: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光学研究室主任孙瑞蕃于2020年9月27日上午十点50分,在北京不幸病世前往家中吊唁。但根据孙瑞蕃主任生前嘱托,后事一切从简,不打扰任何人,家人已于9月29日上午在八宝山殡仪馆火化,不再举行任何悼念告别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孙瑞蕃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秋,由钱三强点将核工业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程开甲和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专家吕敏、陆祖荫、忻贤杰,哈工大孙瑞蕃教授,北航董寿莘教授六位专家教授首批调入我国核武器试验基地研究所。他们六位专家教授和紧接而来的理论计算学科的乔登江、谢铁柱、白远扬,放化学科的杨裕生、陆兆达、高才生,冲击波学科的王茹芝、俞鼎昌、光学学科的张慧友、赵焕卿、杨惕新、李茂莲、徐世昌,电子学科的于冠生、龙文澄、史文君、李鼎基、庄降祥、曾德汲,机械学科的傳變阳、沈希轼,地下工程学科的丁浩然、宁培森、张忠义等是从全国全军有关科研院所、高校优中选优的“人杰”,他们共同成为我国核试验基地科学技术队伍的奠基人、是我国核试验现场核爆炸测试技术的开拓者、是我国核试验总体技术发展的领路人,他们对我国核武器研制、试验和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巨大贡献,祖国不能忘记!孙瑞蕃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是经国家批准第一批到核试验基地工作的技术骨干力量,他一生作风严谨、功勋卓著,居功不傲、为人师表、奉献终生,无怨无悔。他是核试验基地、工程物理研究院人们心中的英雄、功臣、“院士”,更是我们基层官兵的楷模、骄傲和自豪。孙主任永垂不朽!孙主任一生低调做人,最终到患病、病世、送别都无人知晓!期待大家**、宣传,以示告慰和哀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孙瑞蕃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素英,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50年毕业于辽阳助产学校,同年参军抗美援朝,1953年回国在锦州市205医院工作,1959年进疆在21基地546医院工作,1976年转业在盐城妇幼保健院工作。2020年8月17日病逝,享年88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素英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50年毕业于辽阳助产学校,同年参军抗美援朝,1953年回国在锦州市205医院工作,1959年进疆在21基地546医院工作,1976年转业在盐城妇幼保健院工作。2020年8月17日病逝,享年88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张素英同者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汉中 (张素英丈夫)1926年生于江苏省滨海县,1945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回国后,在锦州解放军205医院工作。1960年在沈阳药学院学习,1959年进疆在核试验基地546医院工作,1971年调后勤部卫生处任处长。1976年转业在江苏阜宁县医院任院长。1998年8月病逝,享年72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汉中 (张素英丈夫)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26年生于江苏省滨海县,1945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回国后,在锦州解放军205医院工作。1960年在沈阳药学院学习,1959年进疆在核试验基地546医院工作,1971年调后勤部卫生处任处长。1976年转业在江苏阜宁县医院任院长。1998年8月病逝,享年72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王汉中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玉君大校核试验基地原技术二团团长、装备部副部长刘玉君同志因病(肾管癌)于2020年6月25日在沈阳逝世,享年64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玉君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玉君大校核试验基地原技术二团团长、装备部副部长刘玉君同志因病(肾管癌)于2020年6月25日在沈阳逝世,享年64岁。我国核试验基地刘玉君同志是大功臣,他在我国核试验基地服役27年,曾荣立三等功6次,二等功2次。他所领导(任团长)的核试验放射性钻探取样团队曾荣立*体一等功1次、获得“英雄模范团”荣誉称号。但是他壮年解甲归乡、身患癌症(放射性病之一:肾管癌),这在全军屈指可数,也许是唯一的。他为我国核武器试验做出了巨大而突出的特殊贡献。刘玉君同志永垂不朽,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刘玉君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功臣魏春轩同志永垂不朽!基地后勤部卫生处处长魏春轩同志于2020年10月18日在西安病逝,享年81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魏春轩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功臣魏春轩同志永垂不朽!基地后勤部卫生处处长魏春轩同志于2020年10月18日在西安病逝,享年81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魏春轩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仆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9年7月15日下午5时40 分,核试验基地于庭芬因病医治无效,在河南南阳逝世,享年 69 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于庭芬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于庭芬1940年10月23 日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英庄村的一个贫寒家庭。1961 年7月从南阳第三高中毕业后进入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习,1965年8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国防科工委21基地研究所工作,1982至1989年在国防科工委21基地546 医院工作。1989年10月转业到原河南省南阳地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工作,于1997年光荣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她在部队被授予上校军衔,曾历任新疆国防科工委21基地研究所门诊部妇产科主治军医、546 医院儿科主任、内科主任;转业后担任南阳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党支部委员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部队期间,她多次参加核武器试验现场卫生后勤保障工作,不怕苦、不怕累,经受了艰苦环境的锻炼考验,由于长期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致使积劳成疾,被民政部门评为6级伤残,享受国家优抚待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她一生朴实、耿直,热爱党、热爱祖国,积极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受住了历次政治考验。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善于钻研业务,技术上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在部队为我国核武器和国防建设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地方又为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在工作中严以律己、平易近人、关心别人、乐于助人,深受同事们的*誉和爱戴。在长期与病魔斗争中,她意志坚强,乐观开朗,宁肯自己忍受巨大痛苦,而绝不轻易流露在外,从而增加同志和亲人们的痛苦,使大家十分钦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她的一生勤劳坚强,孝老爱小,乐观开朗,善于待人,是奋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她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于庭芬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韩文平2005年9月4日病逝,享年57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韩文平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男,汉族,河北迁安人。1948年8月出生,1969年2月入党并入伍。历任干事、团保卫股长,63650部队政治部保卫处副处长、处长,63651部队副师职政治委员,大校军衔。1995年8月任63653部队正师职政治委员。2005年9月4日因公牺牲,享年57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韩文平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政治委委张少华中将(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张少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少华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东掖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伍。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掖县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预备大队、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二十一旅、中共胶东区党委军事部、胶东抗日游击第三军区、山东纵队第五支队、胶东军区从事政治工作,参加了苏村店子、过龙山、析格庄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胶东军区前方(华东十三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胶东军区烟台独立团副政委、政委,烟台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华东警备第五旅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胶高、海阳、太平顶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国防国防科委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政委、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常务委员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张少华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张少华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基地原司令员(第七任)曲从治同志于12月12日在北京解放军301医院逝世,享年87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曲从治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基地司令员(1990年6月~1994年10月)曲从治同志:曲从治同志是核试验基地第七仼司令员,他在基地任职四年半,“今天赴场区,明天住马兰”,只争朝夕,一手抓国防科研试验,一手抓部队建设。他尊重科学,爱惜人才,充分发挥基地和工业部门科技队伍的作用,按上级和试验总体方案要求,团结合作,大力协同,在试验现场亲自组织指挥我国六次关键核试验任务,次次成功,事事圆满,万无一失。他关心基地官兵生活,勇于担当,克服阻力,创造性地调整了分散单位驻地布局、适时*中进行营院改造和建设,为官兵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把“马兰村”建成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马兰城”。他高度重视基地的科研试验、技术队伍穏定和水平提高、部队全面建设等长远发展问题,把基地的业务拓展延伸和发展方向研究作为重中之重,始终渗透、贯穿到试验任务的各个学科领域中,为全面禁止核试验后基地的建设、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与时俱进,登高望远,改革创新,勇于实践,使核试验基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走到了国防科工委所属部队全面建设的前列!曲从治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曾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 次,全国科学大会奖 4 项,荣立三等功两次,1978 年被国防科委科学大会树为先进 科技工作者,1983 年评定为高级工程师,1988 年 9 月授予少将军 衔,1994 年 10 月荣获胜利功勋荣誉章。曲从治司令戎马一生,曾先后历任国防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和卫星导弹发射基地、核试验基地司令员。他严于律已、 廉洁奉公,拚博进取、攻坚克难,不忘初心、实干兴业,无私奉献、功勋卓著,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人民英雄、国家功臣,祖国和人民永远不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曲从治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讣告:</p><p class="ql-block">马国惠将军马国惠同志于2019年9月19日病逝,享年79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国惠同志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1年4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0年7月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核爆炸测试专业学习。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8月分配到中国核试验基地核试验技术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工作。历任技术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处长;核试验基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师职专职委员,基地试验工程技术部副主任、主任;基地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国防科工委副参谋长、总装备部后勤部部长,少将军衔。2001年9月退休。生前组织参加我国核试验任务40余次,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马国惠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叶立润将军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叶立润 1952年~1955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学习,1955年9月调往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到清华大学工物系工作,在实验核物理教研组任教。20世纪60年代初,核试验基地急需人才,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各高校大力支援。在基地工作的清华毕业生推荐了叶立润,说他课讲得好,理论功底扎实。1965年叶立润奉命调往核基地,基地非常重视这位理论扎实、功底深厚的专家,委以重任,先后任研究所所长、基地科技委主任。叶立润在基地参加了40多次核试验,均圆满完成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英雄叶立润同志永垂不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