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你不一定听到过的苏中故事;</p><p class="ql-block">看,你不一定看到过的苏中景象。</p> <p class="ql-block"> 此地块最耀眼的应该是清代中后期的正谊书院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简单聊聊“书院”:</p><p class="ql-block">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始于唐朝,已存世千余年。它界于官学和私学之间,本身也有官方与私家之分:官方的,主要是皇家藏书和校勘经籍之所;私家的,为士人读书会友之处。</p><p class="ql-block"> 而具有讲学教育功能的书院始于宋朝:它以传承学术、培养人才为目标,兼具讲学、祭祀、修书、编书、藏书等多种功能。及至宋初,因为官学的失修,理学的兴起,书院作为私人创办的教育机构开始兴盛,教育功能开始被强化。</p><p class="ql-block"> 然后历经不同朝代、不同形势,书院的兴衰、官办的参与等起伏不定。时至清康熙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们思想的禁固和对学术领域的控制,把程朱理学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并大力提倡。同时严格规定书院教学必须以程朱理学为主,官办书院兴盛,一时出现了专门研习理学的“理学书院”。苏州书院也开始复兴,一批书院得到修复和创建,且官办书院的表现尤为突出。</p> <p class="ql-block"> 而先后在苏州中学现校址上诞生的两大书院“苏州紫阳书院”、“苏州正谊书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紫阳与正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苏州紫阳书院(1713~1904)由江苏巡抚张伯行创办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址在苏州府学北侧,共计一百九十一年。</p> <p class="ql-block">苏州正谊书院(1805~1902)由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志伊创办于清嘉庆十年,址在沧浪亭北岸,共计九十七年。</p><p class="ql-block"> 令人费解的是以一府(苏州府)之地,仅一路之隔出现了两所省会(由巡抚直辖)官办书院。这两所书院:“苏州紫阳书院”办院时间早,成效快,人才多,影响大为世人所称道。而“苏州正谊书院”虽规模比不上当时的紫阳书院,但其影响可以说与当时的紫阳书院平分秋色,尤其它以倡导西学、注重革新而成为有较大影响的书院,苏州正谊书院也同样留下了光辉一页。</p> <p class="ql-block">1880年苏州城图:</p> <p class="ql-block">1881年姑苏城图: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创办“正谊”</p><p class="ql-block"> 想来不外乎是:随着清乾嘉朝的兴旺,社会需求人才的量扩大,官员兴办书院的积极性高涨。这样,在苏州府再办一所省会书院的呼声就出现了,基于人才培养的集聚效应或传说中的“龙头”聚才理想之地。所以铁保和汪志伊就择此地为址,并且,办院前期都与紫阳书院共享人、物、财。</p> <p class="ql-block">时任两江总督铁 保于清嘉庆十年(1805)所作的《正谊书院记》:
</p> <p class="ql-block">董鄂·铁保(1752-1824年),字冶亭,号梅庵,本姓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大臣,著名书法家,是满人中最著名的书法家。 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升为郎中、户部及吏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嘉庆四年(1799年),因弹劾官员过当被贬到盛京;不久,以吏部侍郎出任漕运总督。嘉庆十年(1805年),升任两江总督,赏一品顶戴,成为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期间主张创办“苏州正谊书院”。嘉庆十四年(1809年),发生山阳县令王伸汉冒赈,鸩杀委员李毓昌事件,铁保遭到免职,发配乌鲁木齐。道光初年,告病退休。道光四年(1824年),去世。
</p> <p class="ql-block">汪志伊(1743-1818)字稼门,安徽桐城双港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历官至副都御史、刑部侍郎、工部尚书。嘉庆中,先后出任福建、江苏巡抚(1803-1806),湖广、闽浙总督。清除江浙漕粮积弊;整顿福建地方秩序,在湖北疏河建闸。编辑《荒政辑要》,增设苏州正谊书院,颇多政绩。嘉庆二十二年(1817)被革职永不叙用。次年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何谓“正谊”</p><p class="ql-block"> 有关“正谊”的来源,可查得:取名“正谊”,意在“培养士气,端正人心。”,“使多士束身名教,争自濯磨,从此文治蒸蒸日上,士风古而民风与之俱古"。汪志伊与铁保认为“谊"通"义",以义为旨,官员オ能够端正他们的为官之道,读书人オ能修养身心,“夫谊者,义也。官正其谊则治期探本,士正其谊则志在立身。” 书院名“正谊”二字由此而来。 </p><p class="ql-block">“正谊”的本义:出自汉 孔安国的 《古文孝经训传序》。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说过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其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简而言之就是“正谊明道”,“谊”就是“义”,正儒家的义,明儒家的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董仲舒(前194—前114),汉代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少治《春秋》。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董仲舒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之一,在孔子与朱熹之间,承前启后。</p> <p class="ql-block">孔安国(前156年-前74年),字子国,汉代鲁国人,孔丘十世孙,孔滕字子襄之孙,孔忠字子贞之子。西汉官吏、经学家,著有《古文尚书》、《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 </p><p class="ql-block">可见,创办者以“正谊”为名,立意很高,期盼着由此造就更多的国家栋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正谊始末</p><p class="ql-block">嘉庆十年(1805),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志伊在沧浪亭北岸、近山林西侧以白云精舍和部分可园为基址创办“正谊书院”。</p><p class="ql-block">道光七年(1827)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缮并将可园划归正谊书院。</p><p class="ql-block">道光十二年(1832)因书院教风、学风清嘉,道光帝赐下“正谊明道”金匾。咸丰、同治年间,战乱,书院俱毁。</p><p class="ql-block">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平定苏州,着手修复书院和府学,将中由吉巷址作为过渡。</p><p class="ql-block">同治十年(1871),江苏巡抚张之万拨专款原址重修,冯桂芬撰写了《改建正谊书院记》。</p><p class="ql-block">同治十二年(1873),江苏巡抚张树声筹资完成修复可园及正谊书院,并奏请同治帝御书赐 “正谊明道”。</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谊书院完成历史使命,改办“苏省中学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城地理图》(1868),此图显示正谊书院临时搬至中由吉巷内,后其址办了正谊小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名士掌校</p><p class="ql-block"> 一所书院要成功,首先取决与掌院是否是一位遵循教育规律的大家。由于正谊书院是一所官办书院,因此掌院是由官府决定的。 正谊书院近百年历史,掌院共计十八人 ,先后为: </p><p class="ql-block">倪为炳,字朴园, 江苏崇明人。乾隆庚子科 (1780) 举人; </p><p class="ql-block">汪 庚, 安徽全椒人。嘉庆辛酉科 (1801) 进士;</p><p class="ql-block">费振勋,字鹤江, 江苏吴江人。乾隆己未科 (1775) 进土; </p><p class="ql-block">吴 颐, 江苏长洲人。嘉庆辛西料 (1801) 进士;</p><p class="ql-block">朱方増,字虹舫、 浙江海盐人。嘉庆辛酉科 (1801) 进士; </p><p class="ql-block">余 集, 浙江仁和人。乾隆丙戌科 (1767) 进士;</p><p class="ql-block">吴廷琛,字棣华, 江苏元和人。嘉庆壬戌科 (1802) 状元; </p><p class="ql-block">魏成宪,字宝臣, 浙江仁和人。乾隆甲辰科(1784)进士;</p><p class="ql-block"> 朱 珔, 字兰坡, 安徽泾县人。嘉庆壬戌科(1802)进士; </p><p class="ql-block">费庚吉,字耕亭, 江苏武进人。嘉庆己卯科(1819)进士; </p><p class="ql-block">翁心存,字二铭, 江苏常熟人。道光壬午科(1797)进士; </p><p class="ql-block">赵振祚,字伯厚, 江苏武进人,道光乙未科(1835)进士;</p><p class="ql-block">温葆深,字明叔, 江苏上元人,道光壬午科(1797)进士;</p><p class="ql-block">冯桂芬,号景亭, 江苏吴县人。道光庚子科(1840)榜眼; </p><p class="ql-block">蒋德馨,字心芗, 江苏长洲人。道光乙未科(1835)进士; </p><p class="ql-block">朱以増,字念孙, 江苏昆山人。同治乙丑科 (1865) 进士; </p><p class="ql-block">吴仁傑,字望云, 江苏吴江人。同治乙丑科 (1865) 进士; </p><p class="ql-block">陆懋宗,字德生, 江苏常熟人。咸丰庚申科 (1860) 进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谊书院18位山长中,有1位状元、1位榜眼、15位进士、1位举人。其中著名者有吴廷琛、朱珔、翁心存、冯桂芬等人。书院的主管者多为名硕儒,不乏著名经学学者。正谊书院的生徒,"咸知治经为先,而不仅以贴括家言随时俯仰。” 可见,此时正谊书院的治经风气已然形成,而并未对科举引起浓厚兴趣。如此众多的著名学者先后掌教苏州各书院,使苏州书院师资力量雄厚,名师鸿儒层出不穷。他们将学术研究和科举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先进,不仅繁荣和传承学术,而且培养了大批人オ。下面着重来了解一下这四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廷琛(苏州正谊书院第七任山长,状元)</p> <p class="ql-block">吴廷琛(1773-1844)字震南、公君,世称“ 吴公君 “,号棣华,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嘉庆七年进士第一,状元。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六十七位状元。集会元、状元于一身。嘉庆帝对吴廷琛连中"二元"也极赞赏,在赐给他的诗中有"双元独冠三吴彦"之句,这年,吴廷琛正值而立之年。历官浙江金华知府、道光间云南按察使,在任上清廉勤政。辞官后,出任正谊书院学院,热心于讲学育人和赈荒济贫、修城浚河等善举。故居“池上草堂”,位于白塔西路80号,大厅饰苏式彩绘。有《归田集》。其侄子吴钟骏也为状元,当时人称“叔侄状元”。
吴钟骏(1798年-1853年),字崧甫,又字吹声,号晴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是吴廷琛的侄子。紫阳书院生员,道光十二年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迁至礼部左侍郎。</p> <p class="ql-block">吴廷琛金榜: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 珔(苏州正谊书院第九任山长)</p> <p class="ql-block">朱 珔 (1769-1850),清代学者。字玉存、兰坡,号兰友。安徽泾县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赞善,迁侍讲。前后主讲钟山、正谊、紫阳书院二十五年。作文宗桐城派,曾参加组建宣南诗社,著述甚丰。著有《小万卷斋诗文集》、《说文假借义正》等。辑有《国朝古文汇钞》、《诂经文钞》、《续钞》等。道光七年(1827 年),江苏布政使梁章钜(字苗林)拨款修缮可园,并增建挹清堂、濯缨处、坐春舻等多处景点。时任书院讲席的朱 珔与梁章钜、林则徐均为北京宣南诗社的诗友,三人情谊深厚。
</p> <p class="ql-block">朱珔在可园中留下的“可园记”,既记述了巡抚梁章钜整修书院,并将可园划拨给书院。而且突出了此院“可与不可”的关系,为后人所赞叹!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翁心存(苏州正谊书院第十一任山长)</p> <p class="ql-block">翁心存 (1791—1862) 字二铭,号邃庵,常熟人氏翁同龢之父。道光二年进士,翁心存自幼奇慧而家贫,等到贵为体仁阁大学士,自处犹如儒生。道光戊申(1848年)主讲郡城紫阳书院和正谊书院。著有《知止斋文集》。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冯桂芬(苏州正谊书院第十四任山长)</p> <p class="ql-block">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又字景亭(又作景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苏州府吴县(今苏州)人,出生于姑苏新桥巷。清 道光十二年中举,就读正谊,是巡抚林则徐赞赏的学生。二十年(1840)庚子科进士第二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精历算、钩股之学。尝避兵至上海,总司江南机器制造局添建广方言馆事,培养西学人才。书宗欧、虞,工行草。于同治元年(1862)后任教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晚年移居木渎,纂修成《苏州府志》153卷,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诗文集》等。卒年六十六。
</p> <p class="ql-block">冯桂芬画像:
</p> <p class="ql-block">冯桂芬是晚清思想家、散文家。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他对重整正谊书院;推行“求西学、思变法”;着手教育改革;主张“以中国之名教伦常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p> <p class="ql-block">冯桂芬代李鸿章作的《改建正谊书院记》碑(现在可园里):</p> <p class="ql-block"> 《改建正谊书院记》</p><p class="ql-block"> 事有创自晚近而于三代圣人之法适合者,今书院是也。书院始于唐明皇建丽正书院,盖六馆之属,与今书院异。宋元时辄因先贤遗迹,思而祠之,请于朝,设官主教事,如苏州之学道、文正、和靖、鹤山皆是,盖祠堂之属,与今书院同而异。今书院这法,实即三代乡学、宋元郡县学之法,何以言之?《学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注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阊里,朝夕坐于门,疏引书传说,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新谷已入,余子皆入学,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中年考校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非即今师课、官课之法乎?史称明安定教授苏湖,立经义、治事两斋;又称范文正守郡立学,延安定为师。考是时天下未有学,莅教事者以礼聘,不以选授,迨后文正天章阁十事之疏既上,始命郡县皆立学,取安定学法为太学法,著为令,至于今不废,非即今延山长、选内课之法乎?穆堂李氏不深考,乃谓“后世立学,未尝聚弟子员于学宫,散而无纪,疏而不亲,课于与为程,业无与为考,不如书院以聚处讲贯而学业易成”,不知古来之学本无不聚,后世名存实废之学始不然,而书院则转存古学之法,然所习仅制举文字,犹无当也,务令究心经史有用之学,无失文昭遗意,斯于古学法有合焉。</p><p class="ql-block"> 余平吴之次年(1864年),建复紫阳书院,课四书文,试贴如旧制。其明年,将复正谊书院,旧制与紫阳同,以肄业人众故分之,今人数不及半,分之则弥少,因念江宁有惜阴书舍,杭州有诂经精舍,广州有学海堂,苏州独无。岁庚申,当事议建沧浪讲舍,延宫允冯先生桂芬为之师,落成课有日而寇至,都人士惜之。予遂因“正谊”旧名而改课经解古学,檄所司筹白金万二千金,以万金置田,以岁租为脩脯膏火资,余购屋庀家具,属郡绅顾观察文彬理董发敛 之事,仍延宫允主是席,损益惜阴旧章,又参用湖南岳麓、城南等书院之式,招诸生之隽若而入宿院肄业,以年较长者一人为斋长,庶与安定学法合,即与宋元郡县学法合,以渐几乎三代上乡学之法亦无不合。夫天下有学,自文正发其端,而苏郡实为权舆,又乌知正谊之法不从此风行海内,如响斯应?家知朴学,士尽通经,益以广我。</p><p class="ql-block"> 圣清典学右文之盛,亦将以正谊为权舆乎?余于文正无能为役,而适与其事,亦云厚幸。又考正谊书院创于吾乡汪稼门先生抚吴时,是岁嘉庆九年甲子,先生以皖人监临南闱,今甲子一周,大劫已去,文运重新,余亦以苏抚充监临,改建是院,贞元循环之理,有如此之巧合,可异也夫!</p><p class="ql-block"> 诰授建威将军,赐进士及第,太子少保,江苏巡抚,一等肃毅伯,赏穿黄马褂、赏戴双领翎、合肥李鸿章撰</p><p class="ql-block"> 诰授奉正大夫、赐进士及第、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五品顶戴、郡人冯桂芬书并篆,吴郡程兰廷镌</p><p class="ql-block">(此文为冯桂芬代作,见《显志堂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木渎老街上的冯桂芬故居:
</p> <p class="ql-block">主要的厅堂:
</p> <p class="ql-block">主要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冯桂芬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来自学校、校友和网络,如有异议请告知) (1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