倥偬岁月 第一章(中)

澄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接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商路崎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充满诱惑的迷茫时代,事业、理想、家庭生活与后代教育成为张海林那一代人必须考虑的主题。正统的毛泽东思想教育,从家门到校门,到走进与世隔绝的研究所大门,使得张海林保持着天真、单纯的本性,缺乏社会历练,新的社会环境,让他陷入迷茫,他似乎是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在传统理念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中徘徊,在理想和诱惑中摇摆。在强劲的‘下海经商’潮流面前许多知识分子丢掉‘铁饭碗’下海了,一些人富了,出名了,也有人穷了,失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二年科学院的卫星工程下马已成定局,只剩下少量首尾工作,张海林曾经预料的事终于发生了,迫使他必须考虑何去何从?社会大环境让他开始心动是否‘下海’,他自信地说:“我不比任何人差,‘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干吗不去试一下水深。”于是他开始寻找机会,试探‘下海经商’再创业新途径,试图实现‘先富起来’的理想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他刚回北京的那段时间,中关村多如牛毛的公司纷纷涌现,他曾经活跃其间,参与四通、中自、科海等后来成为中国名牌大公司的初期活动,当时由于他直接承担着××卫星工程,天平的砝码最终偏落在工程上,他只不过是那些公司的外围游离分子,并很快就收心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代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最红火的年代,各家公司出于商业动机,形形色色的计算机讲座、软硬件培训班、计算机维修学习班等如雨后春笋,但一般公司本身并没有师资力量,他们都是到各研究所临时聘请在职科研人员来兼任教职。在先富起来的诱惑下,同时也想检验一下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张海林义不容辞地加入到兼教行列,那两年他的业余讲课收入,超过正式工资的两倍,这使得他尝到了甜头,于是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教材,然后向公司或者出版商领取报酬,进一步开拓了收入源泉,成为他发财致富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时间一长张海林对单调的讲课、编教材感到厌倦了,这当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参加培训的学员大部分人是计算机盲,他们参加学习班的目的是基于计算机的使用、维修,多少有些急功近利的心态,对这个人群讲课实在太难,讲深了学员听不懂,讲浅了问题说不清,主持学习班的老板为的是赚钱,只要老师讲得学员爱听就行,并不管是否有实际效益,他感到费力不讨好,大部分钱被老板赚去,靠此想自己发财行不通。第二个原因是,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海林外文程度不好,吸收新的国外知识要比别人慢得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大得多,而那枯燥、重复、科普性质的讲课,花费了他大量时间,对他的业务提高也没有任何帮助,这等于是浪费光阴。所以他很快就摆脱了那个吃力不讨好的兼职行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代头五年中国的家电行业还刚刚起步,彩电、洗衣机、冰箱乃至吹风机、电子玩具等等都还属于紧俏商品。于是,人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门类的开发项目,看见国外有甚么新奇玩意儿都想仿制、开发,无论是个人还是众多公司都把‘开发’当成最时髦的名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海林有位大学同学淑,毕业后分配在同一个研究所,她的交际能力使她在高层领导中游刃有余,他的丈夫是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可是一去不复返,留在了大洋彼岸,淑正争取出国去和丈夫团聚。有一天她找到海林说:“老同学,想不想发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学阶段淑和海林有过一段感情纠葛,所以工作后他们接触并不多,海林说:“发财谁不想,怎么发?去偷、去抢、去骗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正经的,别打哈哈!你不是一直在搞遥控!计算机技术很熟悉,可我却一窍不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得!你别扯远了,就直说吧,你想干甚么!你不是要出国吗,不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当然去!我就是说这事儿,我到国外给你引进项目,你在国内开发,咱们成立一个公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住!你想的那么简单,谁出钱?那些手续谁给办?你的项目在哪里?”海林一听就知道是没影儿的事,发出了一连串的问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司我挂名,××部长我熟悉。钱我出,我从国外引进项目,你只管发挥你的专长就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好事呀!这不白让我捡钱吗?淑小姐你就办吧,咱一定卖力。”张海林半讥诮半认真地说:“不过找地儿租房、购置设备、招聘人员等所需要的启动费用,你可得先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租甚么房,要甚么设备,你不是有现成的实验室吗?先搞起来,产品开发出来不就有钱了,现在招聘人白养着?”淑一本正经地回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噢!原来你是想‘空手套白狼’不骗别人,先把我给骗了。”张海林不客气地顶了回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淑的这场谈话成为笑料,但却启发了张海林:“搞新产品开发也许是条致富之路。为什么不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开发一些民用小产品向那些公司推销成果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众多公司也正是走的这条路。在若干国有企业中,在研究所里孕育的研究成果就这样流失,被私有化了。可是,张海林一直是从事的航天工程技术,到底又有哪些项目能够进入商品市场呢?于是他开始调研,并把自己的想法和调研情况写成报告,汇报给研究所领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四年的深圳,已经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崛起。内地各单位纷纷到特区去开办第三产业,人们都想到那里掏第一桶金。研究所早就投资在深圳开办了一个公司,美其名曰‘窗口’,当年派人去深圳时,张海林由于手上有任务,并且正配合研究室申请一项重大军工项目,故放弃了去深圳的第一次机会。几年来深圳那个‘窗口’不见起色,既没有给研究所带来新的信息,也没有成长壮大,投进去的资金公家一分没有收回来,去的那帮人却都‘发’了,听说当中还有一位已经另立山头,当上了老板。张海林的调研报告有根有据,且是属于‘开发新产品,搞成果推广’符合深圳‘窗口’的发展方向,研究所领导颇为欣赏,于是所长说:“老张你的想法很好呀!我们深圳的××公司正处于危机状态,你就随我们去看一看,也许你的一些想法能够有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张海林跟随着所长、科技处长和财务处长等人组成的高级考察团南下深圳、广州进行‘再创业’的考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深圳考察团合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海林这是第三次到深圳。第一次是在七十年代末,那里还是一个典型的南方边陲小镇,没有任何一座像样的建筑,寂寞萧条,透着一股让人窒息的神秘气氛,偶尔能够看到在乡间小道上从香港那边过来的港客,挽着裤腿,挑着彩电、收录机之类的洋货,艰难爬行,荣归故里。第二次是在八十年代初,那里一夜间突然热闹起来,整个深圳躺在手术台上,正被一群‘外科医生’挥刀切割:成片的建筑工地上,塔吊林立,在青山绿水间,被推土机破开的红土地泥泞杂乱,袒胸露背,挥锹抡撅的人们就像是一群涌动的蚂蚁。这第三次所见到的深圳今非昔比,高厦林立,道路宽敞,车水马龙,完全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人们穿着得体,在那些高档宾馆、饭店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西装革履品尝着粤菜的时鲜和客家人的早茶,聊着天南地北的奇闻怪事和商场上的涨落行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察团在北京出发前,张海林曾经洋洋自得地夸下海口,要给众位同仁充当向导,谁知一到深圳,首先闹笑话的却是他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场团一行人到驻地安顿下来,已经是下午三点钟了。带队的所长急急忙忙召集大家布置考察日程,要求大家利用当天的时间和各考察单位预先联系一下。这点小事,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举手之劳,掏出手机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可是在当时,还没有这个条件,只能依靠服务台唯一的一部座机,而且那个电话还总占线,在一旁等得不耐烦的所长说:“老张,你不是来过两次吗,就烦你跑一趟,也许更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利用公用电话联系业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问题,我这就去。”张海林爽快的应承:“一个小时就回来了。”他兴冲冲地下楼,招手搭上一辆出租车就奔向目的地,并很快就找到了那个单位,他一看手表,花的时间还不足二十分钟,他心中暗暗得意:“所长英明,我张某也算露脸!”当他办完事告别主人,招手坐进出租车时,还抑制不住兴奋,默默地想着回去如何向所长表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去哪!”司机看见这位神不守舍的乘客,只好主动提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去!回招待所。”海林仍没有回过神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招待所在哪儿呀!”司机如坠入雾里云山,拍着方向盘高声问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招待所在哪!”张海林终于从梦中惊醒:“哎呀!真的招待所在哪——哪儿?”他感到一阵惊慌,不知道如何回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哪!咋办!还走吗?”司机望着这位北方老冒,显得十分无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傅!我刚到深圳,因为怕这里下班了,驻进招待所就出来,真还没有记住那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你别解释了,就说怎么走吧!”司机语气温和地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就向北,”张海林指了指前方,“按着我来的路,我给你指道儿。”事情没有海林想象那么简单,在黄昏夜色笼罩下,张海林再也记不清方向了,他悔恨自己怎么能够犯如此低级的错误,额头上滚下大颗的汗珠。司机同情地看着他:“先生不用作急,我开慢一点,你仔细分辨慢慢回忆。”车子在那座新兴城市里左弯右拐,司机不时地问:“是这儿吗?”海林的回答总是:“对!不!不对,还得往前。”一个小时过去了,外表相似的建筑物一一闪过。突然,汽车停下了,司机说:“先生,我看你就在这儿下吧!这里估计和你说的地方相去不远,就应该在这附近,也许你能找到。再说就这样跑下去,你的车费也可观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海林回头看了一下计价器,还真吓了一跳:“呀!七十二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是嘛!”司机说,“这快够一张北京到广州的飞机票了。”张海林只得下车,并客气地向司机表示感谢。他站在夜色茫茫的大街上左顾右盼,看见右前方大约三百米处,一座高楼颇像那个招待所,于是他匆匆赶过去,看见那熟悉的门厅,禁不住一阵激动,用双手砸着脑袋:“他妈的,这不就是吗!瞎折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他见到所长时,顾不上汇报联系结果,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的这场趣闻,引来一场哄堂大笑。科技处长说:“老张,今后你就别再吹牛了,最好把你的‘老江湖迷路深圳’给大家演绎一番,足可喷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圳、广州的考察同样是无功而返。按今天的说法,那些被考察单位,大部分都是招商引资性质,他们并没有固定的产品开发项目,也没有可以预先投入的资金,他们有的就是一块地皮,一片荒地,要让你拿钱去建设,拿‘项目’去开发、生产,这对于当时还在找饭碗的穷知识分子来说,等于是饿着肚子等下种、出苗、收获,远水难解近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实践,张海林认识到‘知识分子再创业’并不是一件易事。他没有政治背景,没有可供他去冒险的经济势力,他在工程项目研究上游刃有余,可是一到社会中去,才发觉自己并不是万能。没有社会交际的经验,没有机谋善断的心计,对专业之外的琐事不敢兴趣,总之一句话,他表现出的低能不如一个小学生。看来崎岖的经商之路并非是他的合适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