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以文采著称;母亲王氏为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亦善文。家庭的文学氛围使她自幼接触诗书,少年时便以才华闻名,16岁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轰动汴京,被赞“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 17岁时,她写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借评唐代安史之乱警示宋朝统治者,展现对国事的深刻洞察,被评价为“奇气横溢”。 18岁嫁与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与研究。尽管生活清贫,常典当衣物购碑文古籍,但“相对展玩咀嚼”,自得其乐。赵明诚任官后,夫妇仍节俭度日,立下“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十年间收集文物古籍十余屋。 因朝廷党争牵连,赵家失势后,夫妇退居青州“归来堂”,潜心整理金石文献,过着“仰取俯拾,衣食有余”的乡居生活。此间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取自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之句,体现淡泊心境。<br><div><br></div>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br>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br>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br>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br>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br>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br>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r> 《夏日绝句》<br>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r>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r> 《武陵春·春晚》<br>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br>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br>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br>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br>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br>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br>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br>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br>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br>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br>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br>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br>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r>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br>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br>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br>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r>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br>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br>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br>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br>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br>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br>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br>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br>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br>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br> 《永遇乐·落日熔金》<br>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br>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br>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br>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br>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br>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br>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br>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br> 《声声慢·寻寻觅觅》<br>(晚年代表作,叠字艺术巅峰)<br>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r>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r>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br>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r>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br>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br>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br>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女性大家,其词“以自然率真为特色”,情感真挚且艺术造诣极高。胡适称其为“宋代女文豪”,郑振铎更誉其“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的生平与创作不仅映照了宋代的兴衰,更以女性视角拓展了文学表达的深度,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