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第二故乡新疆

使者

<p class="ql-block">白驹过隙‌,岁月如梭,四季转换是年轮的注脚。时光如同一条静谧而深邃的河流,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路向前。</p><p class="ql-block">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虽然经历四十余载,乌鲁木齐当兵的经历,在脑海里烙下深深的痕迹挥之不去。回到家乡后,一直有再往新疆去看一看的念想,但是由于工作等方面原因,未能遂愿。去年的金秋季节,我背起行囊,千里来寻故地,再次走进久别的新疆乌鲁木齐,寻觅那些曾经走过的城市角落和记忆。</p> <p class="ql-block">1977年,我怀揣着青春的理想,来到乌鲁木齐警备区当兵。原东后街43号,是部队营房所在地。现在变更为东后街91号,老军营旧址被改建为新疆军区乌鲁木齐第三干休所。</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营区老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变得物是人非 。我站在新大门前浮想联翩,往事历历在目 ,内心涌起复杂而深沉的涟漪。</p><p class="ql-block">东后街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靠近五星南路、东环路和东后街南三巷等地‌。四十年多年前,就是在这个地方,我和战友们一起站岗、执勤、训练,开启了人生刚刚成年后的军旅生活。每当清晨起床号响起,战友们在营房前集合出操,宏亮的歌声、口号声,仿佛还在东后街天空回荡。</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四十年多年前,乌鲁木齐街道上偶然可以看到,人们赶着骆驼拉的畜力大车装载货物经过,这种传统的运输方式仍然在延续使用,那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还不够完善。居住在东后街的市民家里没有通自来水,吃水靠到营区西边相邻的十一小学院墙旁边,专门供水的自来水管子里去取水,然后用爬犁子或者手提肩挑弄回去,倒入家里水缸备用。街道周边多为低矮破旧的平房,建筑密度较低,房屋的样式单一,以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为主。这条街商业网点匮乏,只有几家小商店或摊位,并且商品种类有限,主要销售居民日常基本生活用品。</p><p class="ql-block">如今,东后街周边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矮墙土房已被高耸的大楼所取代,高层住宅、商业写字楼等现代化建筑林立,不仅在外观设计上更加时尚美观,而且在功能上也更实用,集居住、商业、办公等多种用途于一体,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p><p class="ql-block">走过东后街道,看着周边陌生又繁华的景象,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既惊叹于时代的发展,又对过去的宁静街景有着一丝眷恋。</p><p class="ql-block">四十余载后再次来到这里,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曾经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少,如今已化作鬓角的白发。岁月在无声中雕刻着时光,它不急不缓,却从未停歇。军营旧址,就像一个人生的坐标点,提醒着自己曾经的起点和一路走来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乌市天山区的东后街,长度仅为529米‌‌。东接碱泉一街,西接五星南路‌。那时街道东头是一个大下坡,下到坡底不远处就到乌鲁木齐步兵学校,再往东是一片荒凉的东山公墓。道路相对较窄,且路况不佳,还存在一些坑洼不平的地方,交通设施也较为简陋,通行能力有限。</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市政设施,得到了全面升级和改善,马路变得宽阔平坦,交通信号更加完备,清晰的交通标志标线,保障了交通顺畅和行人安全。</p><p class="ql-block">每到深秋,东后街就会让金色的银杏树所簇拥着,一条寻常的小街道,因银杏树叶而变得如诗意般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人民广场,占地4万平方米,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山路北侧。它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清朝光绪年间这里是荷花池,民国23年建成督办公署门前广场,1950年此处被定名为人民广场。</p><p class="ql-block">人民广场是乌鲁木齐政治、文化、娱乐的中心,是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两级政府举行重大集会和庆典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现代化的城市广场区域,公共交通比以往更加发达,公交线路不断增加,快速公交(BRT)等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乌鲁木齐人民广场大型观礼台中间墙壁上,并排悬挂着两位领袖的巨幅画像,两边是宣传标语口号。</p><p class="ql-block">拍摄于1978年的这张黑白照片,虽然有点模糊不清,但非常珍贵。它却真实纪录了那个年代人民广场,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印迹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时,武警部队还没有成立,我服役的乌鲁木齐警备区四团,负责自治区领导机关、重点部位的安保勤务,并且承担着市区治安巡逻重任。全力维护乌鲁木齐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乌市人民广场对我来说,是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自治区政府就在观礼台后面的大院里办公,我们团三营具体负责自治区大院门口岗哨勤务,以及领导住地安全保卫。到了星期天若有时间,战友之间会互访联系,见面聊天。</p><p class="ql-block">我所在的二营主要任务,是负责在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的街区治安巡逻、<span style="font-size:18px;">纠察军容风纪,</span>同时还承担着自治区重大活动安保等项临时勤务工作。</p><p class="ql-block">这次重返乌鲁木齐,故地重游,感觉乌鲁木齐的变化太大了。这种巨大的变化,也许用“天翻地覆”这四个字来形容比较准确。昔日观礼台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气势恢宏的白色行政大楼,楼前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改革开放的乌市发展非常迅猛,旧貌变了新颜。</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从这张七十年代广场照片,与现在的照片对比中,看到那个年代的广场观礼台,显得十分高大、庄严肃穆。骑自行车的人们,从空旷的广场马路上悠闲驶过。</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人民广场,它亲眼目睹了乌鲁木齐的发展与变迁,是这座城市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1995年,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决定对人民广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将原北门街心花园中的解放军进军新疆纪念碑,重新设计迁址至人民广场。</p><p class="ql-block">纪念碑坐南朝北,北面为正面。碑体北面镌刻着王震同志题词: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纪念。碑体南面镌刻王恩茂同志题词: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开创了新疆各族人民解放的新的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人民广场,离我们部队营区非常近,每到星期天,我和战友没少到天山百货大楼去闲逛。从东后街出发,向西到自治区农垦总局,即公交车往返水泥厂三路终点站,顺着东风路途经自治区高院,不远处即到人民广场和旁边的天山百货大楼。</p><p class="ql-block">天山百货大楼,是乌鲁木齐著名的大商场。靠近中山路、东风路。在公共交通方面,附近设有多个公交站,包括文庙、人民广场东、大十字、健康路等。因为天山百货大楼地处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中心城区,距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办公楼和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很近,这也使得天山百货大楼很有名气。</p><p class="ql-block">天山百货大楼在保留传统商业元素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商业理念与科技手段,是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一站式商业综合体。</p><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的城市商业史,经历了新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乌鲁木齐广场,周围建筑较为低矮简单,广场设施简陋,周边行驶的交通车辆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人们穿着比较朴素,大部分男性喜欢穿着军装、中山装、解放装,黑灰蓝色广泛流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女性普遍穿着大众流行服装款式,她们中</span>部分人则通过穿着简素的白色裙子或者是碎花裙子,在单调的蓝绿灰黑服装中寻求美感‌‌;同时保留着部分民族配饰,如纱巾盘发或彩色头饰。一些维吾尔女性服饰可能更偏向传统艾特莱斯绸与现代元素的融合。‌</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作为新疆首府,服饰演变既反映全国共性,又保留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健康路,北起北门、南至中山路,人民广场位于这条路的南段东侧。走过这条路,仿佛穿越了时空。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印记上,每一砖一瓦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p><p class="ql-block">健康路267号旁边,是一座广场西边临街楼房,与我七十年代站在广场街道旁边拍照的那栋楼房非常相似。我想,它应该是广场周边保存下来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张拼图照片,分别拍摄于1978年和2024年,我站在健康路老地方,让朋友帮助拍了这个照片。目的是为进行更加直观的对比,了解不同年代的社会风貌。</p><p class="ql-block">在七十年代,乌鲁木齐最高的建筑是八层高的新疆昆仑宾馆,即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八楼”。因为那个年代这座城市确实鲜见高楼大夏,楼房普遍以小多层为主。</p><p class="ql-block">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照片中看到,这座建筑物二楼正面上的宣传口号。七十年代政治宣传是社会的主旋律;还是这个地方,现在向人们展示的是浓浓的商业气息,情景与以前迥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机遇中国,开放新疆”,一簇簇鲜花,扮靓了乌鲁木齐人民广场。建设美好家园,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繁华的乌鲁木齐都市,是一个魔幻世界。广场周边漂亮的高层建筑物鳞次栉比,整个城市焕发着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建中路2号的新疆人民剧场,又称乌鲁木齐人民剧场,建筑宏伟壮观,始建于1955年,1957年1月建成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座首府地标性质、具有欧亚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的近代优秀公共文化设施。</p> <p class="ql-block">下火车到乌鲁木齐,拉着行李箱匆匆行走在南门大街上,前来探访故地新疆人民剧场,感觉它的模样变得更加漂亮。</p> <p class="ql-block">剧场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建筑外观经过多次修缮,依然保留住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剧场门前广场宽阔,设有音乐喷泉、射灯;大门两侧精美的雕塑《舞蹈》与《弹唱》,向人们展现出新疆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1979年,我与战友付明国、张久长在新疆人民剧场合影。</p><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对比老照片后,发现剧场门口两侧缺少了人物雕塑。查阅资料得知,原来在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剧场门前的两尊雕像被毁后丢弃。</p><p class="ql-block">198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采纳人民代表建议,恢复新疆人民剧场雕像,并邀请原创作者李宇翔从山东回新疆,与雕塑师黄以德一起恢复雕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雕塑,是艺术家按照原来的模样,重新雕塑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风,我心依旧。讲述老照片里的故事,把尘封已久的往事回想。</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穿军装的我,约战友们一起到南门新疆人民剧场照相。尽管当时买胶卷、借相机不是那么方便,但是战友们总是会想办法解决问题。那个愉快的星期天,到现在也没有忘记。</p> <p class="ql-block">新疆人民剧场,建筑造型、装饰风格方面,在传承新疆建筑文化的同时,外观还融入了斯拉夫古典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的特色。</p><p class="ql-block">大厅、走廊、柱壁均有石膏花饰。制作精细,色彩丰富华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p> <p class="ql-block">剧场内部装饰精美,雕梁画栋和浮雕花纹,高端大气上档次。</p><p class="ql-block">剧场正中间,是视听效果良好的一千余座观众厅,楼上设有包厢,它的舞台及后台设施完善。剧场的声场设计出色,有着“天然声场”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南门人民剧场周围,是乌鲁木齐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附近有银行、商店等。</p><p class="ql-block">其中南门书店 ,是乌鲁木齐市最早建成的新华书店。七十年代,这里是三层仿苏式建筑,邻路是一个街心花园。据说在1995年,书店被扩建为十三层高楼。</p><p class="ql-block">在部队时,我几乎每月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光顾这个地方。到南门书店买书,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我认为书店似乎藏着整个世界,无论想看什么类型的书,总能在这里得到 。</p> <p class="ql-block">现在乘坐地铁很方便,南门出口上来就是书店。这次到人民剧场,路过南门新华书店,我就特意到书店转了一圈,感觉现在的书店内书籍门类齐全,保安和收银服务态度很温和,门店环境优美、安静,非常适合到此选购喜欢的书籍,然后再“泡”上两个小时阅读思考。</p><p class="ql-block">我喜欢阅读,不论走到哪里,书店一直是我心灵的栖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新疆乌市西北路132号的新疆博物馆,是一座极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建筑。彰显了现代建筑风格与新疆传统建筑元素,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于1959年正式成立,原馆初步设计是农业展览馆,为山字形平房建筑,1962年迁至现址,改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05年新馆建成,建筑面积17288平方米,该馆科研工作以馆藏文物为重点。2022年5月博物馆二期场馆建成投用,博物馆迈入“双馆时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七十年代自治区老博物馆照片,米黄色的墙体,主体建筑中央有一个园型穹顶。</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的尼泊尔国王毕兰德拉,携夫人前往哈瓦那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途经新疆时到自治区博物馆参观。当时我的执勤哨位就在博物馆门前,尼泊尔来宾从我的身边走过。</p><p class="ql-block">那时感觉他们的服装很特别,国王夫人身披莎丽,额头上抹着朱砂,衣袂飘飘。特别是她穿的那双高跟鞋,圆柱形的鞋后跟足有十公分高。当时在国内这类高跟鞋子,基本上不容易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内地穿皮鞋的人就比较少,平民百姓的服装颜色,还是一片黑灰蓝的海洋 。</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仿佛踏入了时光隧道。馆内陈列着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各类珍贵文物,有精美的古代丝绸、造型独特的陶器、古老的民族乐器,还有记录着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文物珍品。</p><p class="ql-block">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新疆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见证了新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发展,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片神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感受它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珍藏的这台威利斯吉普车,是王震将军率领大军挺进新疆时,乘坐过的车辆。通过文物、图片和多媒体展示,介绍了新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各族人民对解放新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全体解放军官兵,所创建的丰功伟绩,永世不忘。</p> <p class="ql-block">新疆博物馆以丝绸之路文物为核心,结合现代展陈技术,解读新疆多元文化交融历史,是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p><p class="ql-block">它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是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明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原乌鲁木齐市革命委员会的办公大楼,地处光明路和红山路交叉路口的街心转盘旁边,面向西北的四层大楼呈现弯弯的弧形状。大楼斜面对着西大桥,楼顶上耸立着“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九个红色大字。</p><p class="ql-block">大楼前的街心大花坛里种满了花草,它的北面不远处,就是著名的乌鲁木齐红山,山下和平渠里清澈的渠水,缓缓地流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1978年,那时政府被称为革命委员会。在这里执勤的是,兄弟部队十三团一个班的兵力担任警卫。</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在前往红山商场附近执勤巡逻时,感觉站在乌市革委会牌子前照张相片,应该很有纪念意义,于是就让战友帮忙拍照了张相片。虽然摄影效果不佳,清晰度不够,但是现在看来,仍然是一张不可复得的历史影像。</p> <p class="ql-block">红山,那时我们经常从它身边走过。它位于乌市水磨沟区红山路,乌鲁木齐河纵贯南北,周边有现代化的商业设施和交通网络。它的山体由赭红色砂砾岩构成,人们称之为红山,就是缘由于此。</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红山,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山上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几乎没有树木。那时的红山上,除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五十三年建造的红山塔外,</span>基本上没有其它建筑。</p><p class="ql-block">1985年,红山公园正式成立。勤劳的人们把荒芜秃岭,变成了今天的绿色花园。公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绿地覆盖率达到97.5%,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红山,乌鲁木齐市重要地标,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发展中变化巨大。它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许多人们慕名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乌市人民公园,是综合性文化娱乐休闲公园。位于沙依巴克区友好南路3号,乌鲁木齐河(现为河滩公路)西侧,是乌鲁木齐市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公园。</p><p class="ql-block">据说清朝时期,这里原来是乌鲁木齐河西岸的一片湖沼,四周古树蓊郁。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造乌鲁木齐城时,该地被辟为官员休憩之所。园中林木参天,花草遍地。曲径通幽。</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把这里扩建为公园,建丹凤朝阳阁、醉霞亭、晓春亭等。为纪念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还修建了“阅微草堂”。公园命名“同乐公园”,这时公园格局初步定型。</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被改名为人民公园。政府十分重视园林建设,给公园配备了专业管理人员,投入资金对公园进行全面整修和改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环境优雅的休闲娱乐场所。</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人民公园,它见证过乌市百年风云,承载着乌鲁木齐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记忆。</p> <p class="ql-block">丹凤朝阳阁,建筑面积1522.83平方米,是乌鲁木齐人民公园内最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26年,坐落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的鉴湖南岸。2003年,该建筑被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到丹凤朝阳阁,并非单纯打卡显示到此一游。触景生情,往事依稀可见,瞬间唤起青春时期心灵家园那份情感 。</p> <p class="ql-block">这幅照片拍摄时间是1979年冬天,地点在乌鲁木齐人民公园丹凤朝阳阁前。</p><p class="ql-block">从照片拍摄背景不难看出,乌鲁木齐冬季非常寒冷,我穿一身厚厚的棉军装,两手插于裤兜,积雪覆盖着楼阁部分房顶和庭前地面。</p><p class="ql-block">那时,这座年久失修的古建筑显得有几分沧桑衰败,失去了昔日雍容华贵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特意到人民公园修缮一新的丹凤朝阳阁前再次拍照,寻觅留在这个地方里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把四十余年前后,我在乌鲁木齐人民公园丹凤朝阳阁,同一地点两张照片拼图对比,深有感触。看似漫长的人生,其实很短暂,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邂逅一位姓陈的先生,攀谈交流中了解到,他曾经是我们部队的老战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相逢是缘,聊天聊到了战友,瞬间收获到这份意外惊喜。我们两人都很开心,一下子拉近了距离。</p><p class="ql-block">据陈先生说他老家在江苏省,1975年前,他在东后街二营营部当书记,后来又被调到乌鲁木齐公安部队工作,是在团职岗位转业留在乌鲁木齐。他家就住在红山商场附近,离人民公园不远,经常喜欢到公园散步游玩。</p><p class="ql-block">陈先生是一个热心肠子,一边给我介绍情况,一边给我拍照录像,最后一直把我送到公园附近的公交站点,并且再次祥细交代了去二道桥大巴扎的路线图,令我非常感激难忘。</p> <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人民公园,古老建筑与附近新的高楼大夏相映成趣,充满了生机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乌鲁木齐还有一件感动我的事情。由于手机使用频率特高,电池出现了存不住电问题。于是就找到了附近的天山区民主路239号,华为授权售后服务中心,记得临柜业务经理是冶晓刚先生,他在得知我是外地人,并且下午六点钟需要赶火车时,冶先生热情服务,特事特办,马上安排维修人员优先处理。</p><p class="ql-block">在维修中心工作人员的真诚帮助下,仅用四十分钟就把手机问题搞定,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他们的办事效率和完美的服务质量使我很受感动。深感当你遇到困难时,祖国处处有热心相助的好人,乌鲁木齐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妖魔山,原名“雅玛里克山”,蒙古语意为“山羊之家”,因《西游记》里牛魔王神话故事情节而闻名遐迩。妖魔山不仅是自然地理实体,它还蕴含着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记忆与文化。</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我们部队的团部就在妖魔山半山坡上,因此我也就与这座山有着不解之缘。那时我在连队当文书,需要处理一些公务去团部。经常乘坐农垦总局门前的三路公交车,到乌鲁木齐水泥厂终点站下车,然后再走一段山路,就到了团部机关。</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妖魔山,是一座几乎没有植被的荒凉秃山,上山的路是简易土石路。</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市政府从1995年开始,启动了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动员全市军民在山上植树造林。经过多年的努力,绿化工作逐渐取得成效。荒山开始变得绿意盎然,山上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在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还在山上修建了凉亭、观景台等休闲设施。盘山公路和登山步道直达山巅,方便市民登山游览。</p><p class="ql-block">登顶妖魔山,东可望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峰,西可赏赤火通红的西山落霞。</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妖魔山,已经蝶变成了美丽的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是乌鲁木齐市一道靓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站在乌鲁木齐妖魔山团部老办公楼前,沸腾的军旅往事涌上心间。拍照留念,又为闲暇之余回忆话题和素材增添。</p> <p class="ql-block">国际大巴扎建筑别具一格,色彩鲜艳夺目,融合了新疆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每一个游人来到这里,第一印象就是扑面而来的西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新疆国际大巴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市天山区解放南路510号,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大巴扎集民族风韵、特色食品、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景区,享有新疆之窗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大巴扎,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市。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摊位,售卖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包括新疆特色的干果、新鲜水果、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游客们穿梭其中,挑选心仪的商品。</p> <p class="ql-block">大巴扎到处充满浓郁人间烟火气息,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观看民族舞蹈表演,亲身体验新疆人民的能歌善舞和奔放与热情。</p> <p class="ql-block">美食街上,各种新疆特色食品香气扑鼻。烤羊肉、烤包子、手抓饭、大盘鸡等美食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晚上的大巴扎,人流如织摩肩擦踵。除了白天的摊位外,还会有更多的美味小吃摊和民族舞蹈表演活动。</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后,大巴扎被灯光点亮,整个集市变得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五彩斑斓的灯光,照亮了街道和建筑,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吸引着游客驻足拍照。</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乌鲁木齐的街头,聆听这座城市生机的脉动。改革开放改变了它过去的模样,但那份熟悉的感觉仍然铭记心房。</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是一个浪漫之都、美食之都、梦幻之都。是我成长的地方,更是我终身难忘的第二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