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这句古诗道出了我的生命体悟,也意外地开启了我的读书人生。</p><p class="ql-block"> 一场看似平常的疾病,却在我生命中投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阴影。那年我十六岁,一次感冒高烧达到41度,在医院的病床上整整昏迷了六个小时。出院时医生欲言又止的神情,我隐约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果然,这场高烧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从此我开始了漫长的服药生涯。</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八年是最难熬的时光,我几乎与世隔绝,终日与药罐为伴。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面对床头柜上排列整齐的药瓶。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这些症状如影随形。而真正能压死我的不是犯病的痛苦,而是别人异样的眼神。</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自卑,不愿意见人,不爱与人沟通,孤独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朋友们渐渐疏远,因为她们无法理解我的痛苦,家人虽然关心,但也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左右。多少个日子,我望着窗口默默流泪,觉得自己就像被世界遗忘的角落。窗外的阳光那么明媚,可我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灰暗中。同龄人都在为梦想拼搏,我却连最基本的健康都成了奢望。</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最疼爱我的舅舅给了我几本书。他说:“读书,或许能助你康复”。我苦笑着,心想舅舅真会安慰人,书若是能治病医院岂不都变成图书馆了。</p><p class="ql-block"> 起初,我只是随意翻翻,但很快就被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深深吸引。原来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懂得我的不甘与挣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让我明白,即使身体被困在方寸之地,心灵也可以翱翔于蓝天之上。</p><p class="ql-block">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病榻孤寂的岁月里,古典诗词成了我最忠实的伙伴。李白的豪迈、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豁达,这些文字像一剂良药,治愈着我内心的创伤。我尤爱诗词的语言凝练,韵律谐雅,更仰慕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那些安贫乐道的士人精神,那些深闺中笔耕不辍的才女风骨,都成为我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读书于我,不仅是消遣,更是生命的救赎。有一天,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试着写诗呢?于是,我拿起笔,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孤语》:空窗对月诉悲凉,梦落残身总断肠。浊酒一杯枉添恨,更浮往事泪茫茫。未曾想到这会成为我人生的转折,此诗得到了文学界几位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并带我走进文学的世界。从各大文学公众平台到《三边文学》,从市级杂志再到《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刊物,一次次的发表成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我开始更加勤奋地阅读和写作,从古典诗词扩展到现代文学。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看到了文字记录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孙少平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余华的《活着》让我明白,生命的韧性可以战胜一切苦难。而今,我依然每天坚持两小时的阅读时光,让书籍放大我的视野,陶冶我的情操,改变我对世界的认知。作为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书是我最好的伴侣,每当我灵感枯竭时,书会带着我穿越时空:感受江南烟雨的浪漫,攀登泰山之巅的壮阔,漫步大漠孤烟的苍凉。走着走着,看着看着,灵感便如清泉般涌现。</p><p class="ql-block"> 我读书的意义,更在于精神的成长。当我在病痛中挣扎时,书告诉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我在工作中受挫时,书鼓励我:“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我在人际交往中受伤时,书开导我:“平生镆铘剑,不报小人雠”。这些智慧的结晶,让我在逼仄的生活里依然能够“竹杖芒鞋轻胜马”,保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 </p><p class="ql-block"> 回望二十多年的历程,疾病带给我的不仅是痛苦,更是一份特殊的馈赠。我学会了在苦难中寻找美,在黑暗中看见光。那些曾经我夜不能寐的病痛,如今都化作了笔下的文字,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医生曾预言疾病会慢慢蚕食我的记忆与智力,是书籍帮我挺了过来。我明白,即使命途多舛,也要一步一步走得铿锵;即使身陷困境,也要保持精神的高贵。</p><p class="ql-block"> 在墨香里重生,我的生命得到了绽放。我想,真正的治愈不是摆脱困境,而是学会与之共处。古典诗词给了我强大的力量,而文学创作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愿做一个清雅的读书人,静读他人之文,略表我心之意。故事是生活的比喻,在书香的浸润中,我将继续书写故事。在阅读中找到超越苦难的力量,成为一个精神高贵、灵魂丰盈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作者:陈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