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聊之约--(8)船游东昌湖

宁静致远

ID: 33720858<br>编摄:宁静致远<br>地点:山东聊城 【题记】<div> 碧水浮光风皱面,惊鸿掠影日描腮。</div> 5月18日一早,乘大巴车来到已经熟悉的东昌古城二十一孔桥旁。乘游船欣赏古城周边的美景是此行的最后一站。 黎明的琵琶骨被东昌湖的雾气穿透时,我站在胭脂岛码头。船夫解开缆绳的铜扣,声响惊飞了水草间假寐的白鹭。 游艇突突突启动,碾碎了湖面这匹青灰色绸缎。远处光岳楼的轮廓在晨雾中溶化,恍若北宋匠人失手滴入水中的一滴浓墨。 船向东昌湖深处驶去,晨光渐渐唤醒沉睡的古城。 湖水裂变成千万块棱镜--左侧是沉淀着明代城砖碎屑的蟹壳青,右侧则晕染着山陕会馆琉璃瓦的孔雀蓝。 游船随波轻晃,“乾隆六下江南,有回在这儿停船补画舫龙纹,掉落的金箔至今还在湖底发光。”话音未落,一尾红鲤跃出水面,鳞片折射的光斑恰似当年御用金箔的碎屑。 二十一孔月堤桥桥洞将时空切割成胶片。明代花岗岩桥墩上,纤绳磨出的凹痕正与新漆的汉白玉栏杆对话。第七孔内侧的宋代镇水兽突然睁开电子眼--文旅局安装的智能讲解器开始播报:“此处原为运河漕船验货通道,宣德年间每日过粮船三百余艘……”声波震落桥缝间的苍耳籽,惊醒了沉睡六百年的市舶司税吏残梦。 当地人告诉我,远处腾龙广场,湖面有三米高的音乐喷泉。 水幕可浮现出三维投影的宋代海源阁藏书楼,十二万册古籍幻化成游弋的发光锦鲤。 只可惜我们在聊城停留的时间过短,无暇夜行去看古城及湖面的灯光夜景了。 很快游船开始返航,驶向码头。眺望远方,岸边民国青砖墙根处,出土的钧瓷残片与美团充电宝共享一方石凳。扫码租借的AR眼镜里,1921年的货栈掌柜正与直播卖藕粉的网红隔空对账,运河铜钱的绿锈爬上电子支付二维码。 游艇犁开最后一道波痕,我意识到聊城之旅即将结束。此刻我似乎读懂了这座“江北水城”的隐喻:东昌湖不是地理容器,而是液态的时间存储器。那些被浪花打散的晨光,终将在某个黄昏重组为运河钞关的灯火;此刻粘在船舷的水藻孢子,或许正孕育着下个千年的文化基因。 聊城人用湖水作墨,把商帮传奇、漕运史诗与数字时代编码成新的《水经注》,而每个波纹都是未完待续的句读。<br> 下船,漫步于东昌湖畔,天越来越蓝了,晨光下粼粼波光将古城的倒影揉碎了又拼合。这片水域承载的不仅是运河千年的漕运史诗,更沉淀着光岳楼檐角飞出的历史回响。武训乞讨兴学的执着、孔繁森雪域跋涉的脚印,都在水波里化作文明传承的密码。当微风轻抚运河博物馆的玻璃幕墙时,恍然惊觉旅行恰似一池涟漪--个体的短暂停留终将消逝,但触碰过的文化血脉仍在永恒流淌。 古城的砖瓦教会我们:历史的厚重从不在城墙的物理高度,而在于那些将星光缝进衣衫的夜晚,在于把信念淬炼成舟楫的精神摆渡。聊城以水为墨写就的启示录里,既有"江北水城"对自然的敬畏,更蕴含着“三碗不过冈”的生命豪情。临别回望,湖面浮动的阳光正将旅人的倒影织入新的时空经纬--这不是终结,而是以水的姿态奔赴下一场文明交汇的邀约。<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