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帕特森》的主人公叫帕特森,生活在美国新泽西的城市帕特森,受一个写过诗歌《帕特森》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影响,一边做着公交车司机,一边写着诗……这是不是饶有趣味?拍这部电影的是吉姆·贾木许,一个独立电影导演。</p> <p class="ql-block">评论这部电影,我突然想到这样对应的词语:物质和精神,时间和空间,程式和变化,碎片和整体。</p> <p class="ql-block">帕特森是一个公交车司机,每天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和所有人一样,挣钱糊口。但他却有一个爱好,喜欢写诗。当别人纠缠在物质生活中难以摆脱时,他却在精神世界里怡然自得。有的人把诗当成现实,易于沉陷白日梦;有的人把现实当成诗,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搜寻美。帕特森属于后者。他安静、木讷、不善言辞,却睁大眼睛,支起耳朵,把外在的信息化成内心的话语,形成诗,记录在笔记本上。他不自认为是诗人,也不愿把诗公之于众,他的诗,只是他心灵世界的秘密,他的魂。</p> <p class="ql-block">《爱情诗》用火柴点燃香烟,比喻热烈的吻;《诗》是描述自己写诗的状态:“走出门,我的上半身,正在想诗。”午餐间隙,面对风景,写下《闪光》;《南瓜》里,对爱人如此告白:“如果你离开我,我的心就会失落。”《那一行》里,“你愿意当一条鱼吗?”谁不愿意!自由自在是生命的最佳形态。</p> <p class="ql-block">这部电影,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刻意安排。时间上,从周一到周日,每一天为一个段落,用字幕分别标出;而每一天大致呈现三种空间:家里、车厢和酒吧。帕特森在家里,上班前和下班后,和妻子聊天,谈诗。妻子劳拉美丽、贤惠,对丈夫有点崇拜,她认为帕特森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他的诗又不能只藏在秘密的笔记本里,一定要复印出来让世人知道。车厢里,帕特森一边开车,一边聆听乘客的谈话。这里是个摇晃的小世界:有小孩说着拳击手的故事,询问万圣节的装扮;有男人说着自己怎样受到女人喜欢,自己又怎么不爱搭理;也有学生模样的,讲起本城历史上发生的无政府主义者开枪射杀意大利国王的故事。晚饭后,帕特森遛狗,并在昏暗的酒吧,喝上一杯啤酒,那里也会发生许多故事:酒吧老板会把本地的名人照片贴在墙上,他常常自己和自己下棋,他老婆来讨钱,一个叫埃弗雷特的男人追求一个叫玛丽的女人。这三个空间,构成电影最厚实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以为这是一部沉闷的电影,有点单调。粗粗一看,有点程式化:每天早上,都用一个俯拍镜头,交代帕特森和妻子睡在床上,然后,帕特森看手表,起床。吃完饭,拎着午餐盒,在晨光熹微中,走上街头,相同的道路,相同的风景。到了车库,在出发前,坐在驾驶室,写一会儿诗,或听老板诉诉苦。公交车一模一样的按钮、方向盘,带着帕特森行走在一模一样线路的城市。午餐休息时,面对阳光,面对瀑布,坐在长凳上写诗。下班后,披着晚霞,顺着原路返回。和妻子聊完天,乘着夜色,去酒吧喝酒。</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诚如导演吉姆·贾木许所说:“一周里的每一天都代表着一些不同于前一天和后一天的微小变化。”假如你仔细看,帕特森每天都会新写一首诗,而妻子更是花样百出,不仅在食物、屋子装饰上屡有创意,还有自己的梦想屡屡更新——一忽儿想开杯形蛋糕店,一忽儿买吉他,想当乡村女歌手。妻子一直让帕特森周末去复印诗歌,哪料想,复印没成,他的笔记本却让牛头犬咬得粉碎,他所写的诗荡然无存。这是本片最戏剧化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其实,吉姆·贾木许反抗戏剧化,大部分时候,他注重细节,或者说碎片化。《帕特森》有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故事吗?没有。不过他的碎片化,不是杂乱无章,不是任意拼贴,不是支离破碎,是整体构架下的自然排列,人物有内在联系,事物有合理发展。帕特森的这七天,是不同章节组成的一首诗,不同变奏合成的一支曲,也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段,人生链中的一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