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行手记·第24天】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大海的鲸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征行手记·第24天】上午在延安参观【宝塔山】【枣园】【杨家岭】。中午继续参观【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后结束重走长征路全部活动。继续入住陕西省延安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重走长征路第24天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日期:2025年5月25日,星期日</p><p class="ql-block">路线起始:陕西省延安市</p><p class="ql-block">天气:陕西省延安市;阴转晴、7℃~22℃</p><p class="ql-block">出发、到达时间:08:30~17:30</p><p class="ql-block">里程:41km</p><p class="ql-block">历时:9小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车轮上的长征之二十四】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凝聚着党的光辉历程。“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5月25日,遵义新雪域西南农产品交易中心党支部组织的“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重走长征路自驾行活动进入第24天,也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今天,我们全体队友一起走进延安,走进革命纪念馆、走进历史旧址,回望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感受那份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感悟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远道到延安,遥观宝塔山。枣园停脚步,窑洞忆艰难!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10月,从江西出发的中央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百折不挠突破重重险阻,带着对革命理想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抵达陕北。自此,延安成为了中共中央的“落脚点”。</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到1948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成为了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3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最终扭转了中国的乾坤。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历史;滚滚延河水,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延安这片热土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早起来,我们便来到宝塔山观看宝塔。宝塔山的九层古塔巍然矗立,贺敬之笔下“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深情在此刻化为具象。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市宝塔区,距离市中心约3公里,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革命圣地的重要象征,是当之无愧的红色文化核心地,也是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宝塔,经历了多个朝代的修缮和重建,静静矗立在山顶,见证着延安的岁月变迁。宝塔山是延安革命圣地的象征,据说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日本人和国民党多次派机轰炸,宝塔山犹如铜墙铁壁巍然屹立不倒,不愧是革命的象征,它既宣示了昔日的传奇又见证今日的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宝塔山也逐渐成为了红色革命的象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苦难到胜利的历程。宝塔山不仅是一座风景名胜,还承载着中国革命时期的重要记忆,是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自然景观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收获。登上宝塔山,俯瞰延安全城,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站在宝塔下,遥想当年,无数热血青年怀揣着革命理想奔赴延安,宝塔就是他们心中的信仰灯塔。山上的烽火台,曾在古代战争中传递着重要信息。如今它依旧屹立,将古代军事防御文化与近代革命历史完美融合,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领略古代历史的厚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枣园革命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点大门外一块刻有“枣园”二字的大石,红色的草书遒劲有力,顿挫抑扬。这片曾被称为“延园”的庄园,原先是陕北军阀高双城的庄园,土地革命时期归人民所有。中央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来延安后,于1941年对枣园进行维修,1943年竣工,共修缮窑洞20余孔,平房80余间,修建大礼堂一座。这里不仅是中央领导人的旧居,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许多重要决策的诞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居住期间,党中央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并带领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了《愚公移山》的闭幕词,大会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8月,毛泽东从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张闻天、彭德怀等党的领导人曾先后在这里居住,这里的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3月,中共中央从这里撤离,转战陕北。漫步在枣园的小径上,仿佛能听到领袖们曾经的谈话声,感受到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坚韧与执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礼堂旁边的广场上,竖立着“五大书记”的铜像,这也是枣园革命旧址的标志性景点之一。鲜花丛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任弼时五位书记神采飞扬,大衣微敞,步履铿锵,岁月在他们的容颜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但没有磨损他们的革命意志和理想信念,铜像彰显了他们面对任何艰难困苦、面对任何挫折考验的坚毅态度。他们一起昂首阔步向前走,精神饱满,意气风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铜像背后,有一条水渠,被当地群众称为“幸福渠”。此渠放水于1940年4月29日,由边区建设厅工程师丁仲文设计,群众集资与政府资助修建。全长六公里,东西向流过枣园,灌溉周围的五个村庄1400亩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人如潮,在枣园我们在延安市新区培文学校宋泫汐、杜汶哲和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刘紫荟等小小讲解员们的讲解声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沿着石板路一步步寻过去,路过幸福渠,依次参观了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旧址,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旧址,中共中央机要局旧址,中共中央管理局旧址以及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旧址等重要场所,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精神。旧址里简单朴素的桌椅,珍贵的黑白照片,繁多的文件、总结报告、旧报纸和外国文献,无不让我们感受到独自属于那个时代的热血沸腾和艰苦卓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主席旧居坐落在中央书记处小礼堂后面的山坡上,窑洞前方生长着一棵毛泽东亲自种植的丁香树。1943年10月至1945年12月,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撰写了《学习与时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关于重庆谈判》等重要著作。遥想在枣园的灯光下,凝视着毛主席当年的办公生活用品,木制书架、油灯、白瓷漱口杯、破旧躺椅,我们追昔怀远,浮想联翩,崇敬之情溢于言表。看到革命前辈房中的织布机,看到他们曾经亲笔写下的文章,看到曾经的大会堂的桌桌椅椅,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当初这枣园里吱吱呀呀的织布声,看到当初这枣园中夜夜燃起的煤油灯,见到当初这枣园中那些为了探索革命道路,商讨国家大事的共产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的队友们都感触良多,十分激动,知道我们的革命前辈就是在这样阴暗潮湿的窑洞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完成了一项项伟大的历史革命,不禁肃然起敬。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居住过的窑洞,每间屋子的设施都简单到了极致,在那个连吃穿都紧张的日子里,我们的革命前辈用他们的意志力和决心,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神话,赢得了全中国的解放,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曾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先辈们在如此环境下,依旧怀抱希望与斗志和敌人斗智斗勇,为解放全中国不懈奋斗,其精神令人震撼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不觉,就到了离开的时间,枣园外广场上的鸽子惬意地与游人互动,在它们不远处,枣园安静地矗立着,但它从未沉寂,是先辈们的革命精神让它永远充满活力。队友红军后代曾大姐感言:“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仿佛看到父亲曾描述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场景——纺车转动、锄头挥舞。这里的每一寸土,都浸透了信仰的力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转至位于延安西北约3公里处的杨家岭村中的杨家岭革命旧址,这里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地,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是中共中央驻地最久的地方。这里保存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旧居,以及中央大礼堂、办公厅大楼等重要建筑。1945年在此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这里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在这里我们主要参观了中央大礼堂(中共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大礼堂中“七大”会场给人的感触最为深刻,大会主席台和会场的布置基本都是维持原样。一些游客兴致盎然站在主席台前拍照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大礼堂,在后面的小山坡上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当年的住所。基本配置都差不多,一床一桌一椅而已,样式都相同,好像是标配,也很土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一个个土窑洞看见极其简陋的环境和生活用品,如此简陋的房舍和办公条件,很难想象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在土窑洞里发出一份份电文,书写一篇篇雄文,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斗争胜利,真是创造了旷世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往枣园。毛泽东的窑洞内,一张磨损的木桌引人注目——正是在这张桌上,他写下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经典著作。窑洞后墙的破碎镜子,无声记录着日军轰炸的惨烈与共产党人的坚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队友的震撼:“谁能想到,决定中国命运的七大会议,竟是在这座朴素的大礼堂里召开?穹顶融合中西建筑风格,党旗高悬,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我们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广场上,高大雄伟的毛主席塑像特别引人注目,队友们先在此瞻仰并留影纪念。这座位于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王家坪的宏伟建筑,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历史的重要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中国革命最大的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先辈领导人的高大威武气势豪迈的雕像,庄严的形象映照着红色革命及其延安精神;随着游人行进,可以看到很多革命战争时期各种纪念物、照片和红色基因传承的各类图片,每一个介绍、图片、实物我们都认真阅读、观看,步枪、大刀、手榴弹、挎包、绑带、缴获的武器……一件件革命文物将大家的思绪拉入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激烈场面历历在目,向大家诉说着壮烈的革命峥嵘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文物和史料特别丰富的纪念馆,使我们对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将近13年间,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纪念馆东门出来,我们进入王家坪革命旧址参观,旧址以沟为界,沟西是总参谋部大院,沟东是总政治部大院。这里是中央军委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也是八路军总部队从1937年8月至1947年 3月的驻地。王家坪旧址是延安革命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在这里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坚持了八年艰苦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旧址包括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叶剑英旧居,军委礼堂、军委会议室、军委政治部会议室、侨联旧址、桃林公园,以及日本共产党领袖冈野进(野坂参三)旧居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家坪革命旧址展示了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进程,并且展示了人民军队在全国解放战争初期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旧址陈列和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阶段的许多具有见证价值的历史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一站,我们一行前往坐落于延安东郊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参观,其标志性建筑——哥特式天主教堂与窑洞群相映成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此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联合倡议创办,旨在培养抗战文艺干部,以艺术为武器凝聚民族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迁至桥儿沟后,鲁艺成为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实践的核心阵地。毛泽东曾为其题写“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并强调“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鲁艺旧址,我们依次参观了鲁艺天主堂、窑洞教室、“冼星海之家”以及延安文艺纪念馆等。窑洞内陈列着当年的教具、手稿与艺术作品,生动再现了革命艺术家们在艰苦环境中以笔为枪、以歌为矛的奋斗历程。鲁艺天主堂也是六届六中全会的会址所在,毛泽东同志在回忆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时曾说,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会议,一次是1935年遵义会议,一次是1938年的六中全会。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毛泽东、黄炎培“延安窑洞对”雕塑作品前,听讲解员做了精彩的讲解:“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他住的窑洞里做客,两人进行了深入交谈。黄炎培认为中国共产党有机会取得政权,但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庄重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毛泽东同志同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第一个答案。新时代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党的自我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鲁艺的诞生正值民族危亡之际。1938年,毛泽东观看话剧《血祭上海》后提出创办艺术学院的构想,并亲自以鲁迅之名命名,旨在继承其“民族解放急先锋”的精神。鲁艺初期设戏剧、音乐、美术三系,后增设文学系,汇聚了茅盾、冼星海、艾青等文艺大家,培养出贺敬之、于蓝、王昆等一代文艺骨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艺师生深入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走出“小鲁艺”,投身“大鲁艺”。他们扎根乡村,吸收民间艺术养分,创作出《兄妹开荒》《白毛女》等经典作品。其中,《黄河大合唱》在无钢琴的条件下诞生,以激昂旋律鼓舞抗战士气;《白毛女》通过融合民间小调与西方歌剧形式,成为“新歌剧的里程碑”。此外,木刻版画、新秧歌运动等艺术形式亦成为宣传革命、动员群众的重要载体。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鲁艺的遗产深远影响着新中国文艺事业。其分支发展为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多所高校,红色文脉绵延至今。近年来,延安鲁艺文化园区推出“歌声里的延安”“版画里的延安”等专题党课,通过多元形式激活红色资源,助力党史学习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快结束时,恰好遇见来自延安大学的学生在鲁艺礼堂前齐声朗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并以合唱《保卫黄河》致敬先辈。悠扬歌声中,使我们深切体悟到:文艺不仅是时代的镜子,更是精神的火炬。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鲁艺精神,既是历史使命,亦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一路走来,一路感悟。踏着结实的黄土高坡,听着讲解员生动的解说,闻着浓厚的黄土气息,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走过那一间间充满历史的窑洞,大家的思绪一下子又拉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延安。当年那一幅幅惊心动魄、艰苦卓绝、感人至深的画面,再一次生动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曾经在历史书本上出现过的历史事件和革命伟人们在我眼中变得越发清晰而真切,仿佛置身在他们的那个年代,感受到他们身上卓越的品质。站在伟人的故居前,“延安精神”显现的那么亲切自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延安期间,我们还漫步延安二道街夜市,品尝陕北特色饮食;观赏了延河之畔、宝塔山下的城市景观。而今的老区延安又建了新城,城市环境更加优美。一条条街道,静静躺在蜿蜒曲折的沟谷中。街道树木葱茏,两边的山,把延安夹在中间。街道虽不宽阔,但清洁卫生,商店密集,尤其是宝塔山上布满各种彩灯或暗或明,宝塔像一盏探照灯光芒四射,美轮美奂。音质极佳的音响,从宝塔山上、延河边,同奏百听不厌的红歌。在我们入住的酒店,打开窗帘对面就是宝塔山,宝塔山临街一面就是背投式荧幕,中国革命场面一幕幕合着红歌交相辉映,场面宏大壮观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延安我见到了最有特色的书店——中国红色书店。在我们住宿的酒店旁边的街道门脸上写着:中国红色书店几个字样。旅行中我喜欢逛博物馆、图书馆,也喜欢逛逛书店。这个门脸的特色吸引着我推开书店大门走进去,书店满眼是红色标记。这个中国红色书店是国内体量最大的红色文化主题书店,国内第一家新华书店就诞生于此。书店里的装饰和设计,红色是主色调,给人温暖的感觉。用延安特有的窑洞,组成红色经典符号。一盏油灯,一朵白花给人一种简洁典雅的印象油然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着历史印记的新华书店牌匾题词,让我知道了最早的新华书店的起源。两层楼2000平米的面积的书店,我转了个遍,感受着浓浓的红色记忆。这是我走过N多个城市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店,也是最有特色的书店。书店以“红色”为核心主题,巧妙融合延安红色文化和新华历史,将阅读场景拓展为文化展览、朗读互动、亲子交流等多重功能融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众多游客打卡的文化新地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天多时间的红色延安游即告结束,我们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极目之所及,尽脑之所能,静思默想,任凭思绪在时空中驰骋,艰难困苦,峥嵘岁月,找寻先辈的足迹,凭吊先辈的英容,深感新中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革命圣地延安,曾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总后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之所以称其为革命圣地,不仅仅是窑洞、白头巾、黄馍馍等人文符号,其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它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的延安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红色资源,在“故地重游”“情景再现” 与历史事件、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的对话中,不断进行触及人们思想、深入灵魂的反思与感悟,实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碰撞,让我们对延安时期的红色革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领会越来越深,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崇敬之情情越来越深厚,达到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蜕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样在巍巍宝塔山下,还活跃着一支值得表扬的“小小红领巾讲解员”队伍。一群来自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和延安市新区培文学校的孩子们身着校服,在黄土高原朝霞的映衬下,为过往游客们深情讲述着“延安之魂——宝塔山”的沧桑故事。他们以延安革命圣地为基地,讲述着革命先辈的革命往事。他们通过讲解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宣扬红色精神。这支由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的少年组成的特殊的“红领巾讲解团”,自1992年诞生来,累计加入过3000多名小小讲解员,为超过180余万人讲解服务,一代代红领巾讲解员已经传承了3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市新区培文学校重视红色基因传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在宝塔山下,让孩子们担任小小讲解员深化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特别是该校的李呈艺老师放弃节假日,带着孩子们驻守在宝塔山上。当讲解词需要更新,她连夜查阅史料,确保每个细节准确无误。这种身教重于言传的示范,让“责任与担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针对语言表达训练,从气息控制到情感表达,从站姿手势到眼神交流,每个细节都制定量化标准。在这样的训练中,小小讲解员们从最初讲稿都拿不稳,成长为能即兴回答游客提问的“金牌讲解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讲解现场,培文学校的宋泫汐同学正在为游客讲解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的故事。她手中的讲稿上密密麻麻贴着便签纸,记录着多次修改痕迹。从最初机械背诵,到今天能够开始生动详实的讲述延安时期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个蜕变过程凝结着无数个清晨的练习。这种能力的获得,源自他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源自讲解词手稿上反复修改的笔迹,更源自内心对延安精神传承的使命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宝塔山的小径上,小小讲解员们整理手稿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们或许还不明白,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们或许不知道,那些被唤醒的红色记忆,正在悄然改变着无数人的生命轨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历史会记住这些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他们用童声讲述着延安的百年故事,终将汇聚成新时代最动人的文化强音。稚嫩却铿锵的声音在山涧回荡,历史的烽烟与孩童清澈的眼眸在晨曦中交织,让革命圣地的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归程中,领队小结道:“延安的窑洞灯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暗夜;今天的我们,更需以‘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照亮新时代的征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行,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正如王家坪旧址中华侨救国会的照片所昭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赤子之心永不褪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谢谢您的阅读关注和一路同行!明天我们将开始返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谢!谢谢!!再谢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河无恙,英魂不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谨以此文,致敬所有为今日山河无恙献出青春与生命的长征英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洪 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明:文中图片除地图和注明的外,其余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感谢阅读与关注,欢迎批评与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章小多,笔名洪欣,贵州省遵义人,退休公务员。工作单位:红花岗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