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净慧寺(三)

狮山

<p class="ql-block">4、观音殿(外景)</p> <p class="ql-block">观言殿(内部)</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信仰得到广泛传佈,并迅速地被民众接受,其主要原因在于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经历了融合、改造的汉化过程,使得观音信仰“中土化、民间化、大众化”,拥有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基因。特别是观音菩萨具有和蔼可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不厌弃任何人的自身特质,因此在诸多菩萨中,观音菩萨最为大众所熟知,最受世人所敬重,观音菩萨的信仰也最为普遍。至唐朝时,民间就有“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的传说,就在此时净慧寺特建正殿,供奉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 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生日,也是净慧寺一年中最为重大的节日。在这期间,净慧寺周边数十里范国内的群众,都会前来烧香拜佛,祝贺观世音圣诞。期间游客川流不息、陆绎不绝。从农历二月初八到二月十四日,举行观音佛七日法会,逐日诵经礼忏,为民祈福。乾隆皇帝多次钦临无锡,对净慧寺一向心仪,曾留过诗句:“南海绿竹千年翠,西方莲花九品香。” 赞扬净慧寺的观音道场。</p><p class="ql-block">5、三宝楼:在观音殿和祖师塔之间,留有一块空地 ,这里是净慧寺重建整体规划中拟建的“三宝楼”所在地,目前四周设围栅,尚未动工。据资料介绍,净慧寺有三宝,一佛宝~释迦牟尼金身佛像;二法宝~佛教经典大藏经一套;三僧宝~众僧像和净慧寺历代高僧。三宝楼如何布局,或许相当其他寺院的藏经楼,目前尚无资料,要建成后才能知道。</p> <p class="ql-block">6、祖师塔</p> <p class="ql-block">祖师塔~是为纪念历代祖师而建的舍利塔。这些祖师在净慧寺的发展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修行成就和教义传承对后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祖师塔采用传统的佛教建筑风格,园形多檐,砖木结构,壮重古扑,与净慧寺整体建筑风格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祖师塔是净慧寺僧众缅怀祖师、传承佛法的重要场所,它象征着祖师们的精神和教义的延续,激励后世僧众不断修行和弘扬佛法。从历史角度看,祖师塔见证了净慧寺的兴衰变迁,是研究无锡地区佛教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对祖师塔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在当地的传播、发展情况及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p><p class="ql-block">三、净慧寺的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1、千年旗杆石</p> <p class="ql-block">千年旗杆石~耸立于寺前广场上黄沙石质的旗杆夹石,高4m,宽56cm,厚25cm,顶湍有佛教莲花图案浮雕,凿有上下两个插销孔,侧面雕有花纹并刻字,一块刻有对联,因年久字迹已无法辨认,另一块刻有“奉佛比尼正莲喜舍石柱—对”字样,经专家鉴定为隋唐遗宝。此系大型寺院举行重大活动时悬挂天灯旗帜之用,此石为“江南仅有,全国少见”。足见净慧寺当时的雄伟壮观和净慧寺系千年古刹真实不虚。</p><p class="ql-block">2、宋朝石幢佛像~寺前广场上原来矗立着一对青石莲花石幢,高三丈六尺,七层六面,每面雕有六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基座是六面体的盘龙玉石,雄伟威猛,相传是南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奉直郎无锡县令赵与湮,为感谢净慧寺法师救母之恩而捐。可惜于1958年被毀,现保留盘龙玉石及石佛雕等原物件。</p><p class="ql-block">3、清代官窑金砖~寺内保存官窑金砖多块,完整光亮,刻有戳印:“光绪十三年成造细料二尺二寸金砖”,“督造官江南苏州府知府魁元”字样,金砖系明清时官窑为皇宫及其高级建筑物烧制的铺地方砖,足见净慧寺自古以来就不是普通的一般寺院。</p> <p class="ql-block">4、古桂花树~观音殿旁有一株古桂花树,树龄四百余年,树杆直径30cm,枝繁叶茂,芳香四溢,瑞祥毕现。</p> <p class="ql-block">5、將军墓</p> <p class="ql-block">將军墓:储福,无锡新安人,自幼习武,为人有勇有谋,讲义气。元末各地义军纷起,他率农军保境护民。后来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朱元璋建立明朝当了皇帝后,派他驻守燕京。朱元璋死后,由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建文帝)。燕王朱棣起兵夺位,命储福南下助战,但其坚持不事二主,㩗家眷隐身故乡。后得知朱棣当了皇帝(明成祖),建文帝逃亡,储福抑郁而亡。当地百姓感其保境护民有恩,忠义为国有功,遂在净慧寺后院(现拟建三宝楼基地北端),建其.坟墓,供其香火。逼于当时形势,隐其姓名。直到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谥其夫妻《贞义》,并由无锡知县林飭在惠山建《贞义公祠》后,才公开其名,墓前青石石碑“將军墓〞系后人敬立。</p><p class="ql-block">6、香花桥:明朝军师刘伯温,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帮肋朱元璋打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当朝庭在应天府筹备庆功大典时,他借返乡探亲之机,漫㳺太湖,浏览湖光山色。但他内心有说不出的烦恼,过去尊重他的那位皇帝,现在越来越傲慢了。美丽的太湖吸引着他,来到净慧寺,欣然进寺礼拜,看到寺内佛光普照、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等牌匾,特感佛事清净庄严,菩萨威灵慈祥,佛法平等博爱。便造访高僧普贤大和尚,慨然长谈,当普贤讲到“识机”的佛法时,他心有感悟,遂写了一付对联:“净瓶洒甘露,恩泽大地。慧光照宇宙,普度众生。” 表明他内心对佛法的钦敬和赞叹。辞别出寺,边走边想,来到香花桥,他一步一步踱,一步一步想,普贤讲的生老病死罪福因果七不可避法,自已忽然想通了,心中悟诗一首:“赫赫功勋凌烟图,开国何惜血成河,香花桥上踱六步,河泉倒转向西流。”</p><p class="ql-block">7、乾隆题诗的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对净慧寺久已闻名,在无锡㳺过惠山后,当晚住寄畅园做了一梦,梦到自已坐了龙桥去净慧寺,经过御道街时,那些人字形的过路砌砖,都变成人头,自己洋洋得意,傲视群僚:你们看我这个皇帝,万民踏在脚下。可是走了一阵,进入寺院,境况突然变了。只见大片竹林苍翠,竹竿随风飘摇,人字形的竹叶,满是人面,开口欢笑,因为观世音菩萨正慈祥地用净瓶给这些人遍洒甘露。他们的苦难解脱了,随即走向西方,那七宝池中青黄赤白,莲花怒放,色彩鲜艳,气味幽香,品位上下,高低错综。慈祥的接引佛正向众生招手,让他们在莲花中化生,享受净土的欢乐。这么庄严伟大欢乐的场面,却没有皇帝的份,对他的至尊不屑不顾,乾隆一气而醒。第二天到了寺院拜过了万德庄严的佛祖金容,各处游览。他仰观音殿的大慈大悲、慈航普度等牌匾,想起昨夜梦境,顿感自己精神渺小,心生羞愧,针对梦中感受成诗一首:“万人御道曾倘徉,百年尊荣皆幻想,南海绿竹千年翠,西方莲花九品香。”</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