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汾灵秀地,看“最初中国”。<br><br>颇具规模的陶寺遗址博物馆于2024年11月12日开放,终于可以目睹“第一王朝”。<br>不过我去的时候遗址本身尚属封闭,直到2025年五一期间才正式开放。<br> 传舜在寻找陶什时来到这里,发现土质适合遂定居,地名陶什,唐代改名陶寺。<br>遗址于1958年发现,属龙山文化。1978年开始发掘,1979年发现早期墓葬,1999年发现城墙遗迹,判定由早期小城和中期大城组成。 图为收集的剪报。<div><br>2000年媒体热议“发现古城遗址”、“国家起源有望推进千年”。那时考古队态度比较谨慎,表示“有古城遗址迹象”,“我们没提到(推进千年)”。<br>2012年剪报记载,陶寺遗址的时代与史记“五帝本纪”时间地点相吻合,发现观象台,战国、汉、金、元遗址。</div> 孩子中学历史课本(2016年版)阅读材料提到陶寺。 上了《中华遗产》封面,为本期核心内容。 国人治学总是很谦虚。西方人挖开一个墓就敢说埋的是阿伽门农,把欧洲的历史翻着跟头延长,同期的中国学者则开始“反思”我们的文明是否有那么久。胡适提出“东周之前无史”,直接将“上下五千年”腰斩。<br>当然学术严谨(不是“胡言”)并非坏事,我们考古工作虽是学习西方,但踏实认真,逐渐将文明史向远古推进,令世界同行无可置疑,民国的“疑古派”已经偃旗息鼓。<br><br>而且,近年我们的考古重量级发现很多,石峁、寺洼。。。。。。<br><br>尧都平阳。不过现在就认定这里是“尧都”,敝人认为尚不足以信服。<br><br>去陶寺依旧要利用襄汾汽车站。门口大路上可以等到襄汾高铁站到陶寺的中巴(长途车,一天四趟),为了保险我提前一天电话联系,确认有车。近十公里的路程,费不了多少时间。<br> 博物馆位于大遗址的北部边界外,占地74亩,建筑面积一万平米,展陈面积5000平米,展出陶器、玉器等出土文物230件(套)。<br>刚开放时门票标价50元,我在网上订票是30元,现场领取纸质门券。<br>春节期间举办优惠活动,临汾博物馆主馆、晋国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三馆联合打包,价格大跳水,因未注意信息,没有赶上。目前陶寺“背尚书免费进入”的活动还在持续中——《尚书》我都没看过,汗颜。<br> 博物馆面对着一条大沟(中梁沟),两侧高岗都是陶寺城池所在,西侧更为高耸,宫城遗址和观象台都在这一侧。观象台至少在两公里外,也不开放,那就只有进博物馆了。 陶寺开始认定最早历史是4500年前,后又谨慎地修改为4300年前,延续了400年。前200年为早期,看来比较稳定;中期百年扩张,达到发展巅峰。<br>随后发生了剧烈变动。晚期偏早时期,城墙和观象台被毁(我猜测有失去使用价值、年久坍塌的可能性,而宫墙也被平毁,显然有意为之),仓储区不存在,大型墓葬被泄愤式捣毁,整体沦为大杂院,都市功能消失,发展停滞,最后虽有昙花一现的复兴但终究摆脱不了湮灭。<br>学者估计,毁灭者也许就是石峁南下的族群。网上也有认为是舜将旧都毁灭<br>此后再发现的遗迹属于战国时期,汉代才有人于此再度定居。<br><br>遗址面积,据最大的报道是400多万平米,比北京天坛大出三分之一。早期小城占地20万平米,有完整的城墙;晚期城池大于300万,无高级别建筑和墓葬,城墙已毁。<br> 入馆看到的第一件文物是玉神面。馆内还展出一些小型玉饰,观赏性一般。 玉璇玑,定有玄机。 铜齿轮型器,比这里出土的铜铃(迄今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完整复合范铜器)、铜蛤蟆片精致多了。机械专业的一眼看出这不是传动件,形不成包角而且太薄,专家认为用于历法演算。<br>曾报道“出土一大片铜制盆沿”,我始终没见过照片或实物,后来不提了。<br> 彩绘漆木圭表是陶寺出土的重量级文物,据说“中”源自圭表之形。<br> 观象台测定太阳地平历的介绍学术性强,我自己也没看仔细。<br>陶寺发现沙漏遗迹,意味着年月日时的计时体系依然确立,时间不再以“一顿饭工夫”为标准。 宫殿区的白石灰墙皮,居然带图案。 当下我们认为最简单的值班房形制,四千年前是王者所居。 展出一些迁来的王族墓葬 陶器展区。早期粗糙,外形我觉得有玛雅风格(当然玛雅是几千年后的事)。<br> 模样更像蛇的几个大龙彩陶盘均出土于王者墓葬 带有萌芽文字的陶罐,原品是在北京的考古博物馆吧。专家确定其中一个字是“文”,另一个字有“尧”、“易”等解读。 陶寺遗址资深专家何弩博士认为,象形字“尧”意为黄土高原上夯筑的大城,先民就把这大城的主持建造者称“尧”。 八音克谐,遗址已发现“五音”乐器,丝竹之器即使有也早已化为粉尘。<br> 宴飨场景。(贵族)生活要有仪式感 陶寺在临汾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都必然提及。以下为临汾博物馆展品<br> 圭表模型<br> 阙楼门址,发现我国最早的阙门。 石厨刀和玉钺比陶寺遗址馆的石器、玉器精致。<br> 省博物院展出的陶寺文字陶罐、乐器等 22号大墓属王者级别,墓主骨殖曾遭到损毁。即使是传说的原型,怎么也不能和我们心目中地位崇高的尧舜相提并论。<br>(有一种说法,尧被舜强制迁走,并非葬于平阳) 结合张焕君等山西学者的论述,陶寺文明呈现出理性曙光、世俗性强而神性弱化。<br><br>红山、良渚文化似乎都是不惜成本拜神,导致早期脆弱的文明无法承受,从而消亡。陶寺更为务实,将神像崇拜转为自然崇拜,真是“我命由我”。<br><br>陶寺展现出“以礼治国”的理念,出土了成套乐器,健全礼乐。传说尧设立音乐官员“典乐”,促成文明礼仪的启蒙。<br><br>襄汾广场上复制的观象台。我在这里等候去临汾的201路公交,直接到尧庙下车。<br>襄汾没有自己的公交车,跨区201路很受欢迎,大约15分钟一班,第一辆学生客满,根本没有停:)<br> “凡至平阳者,无不到尧庙一游”。临汾城南伊村是尧的传说出生地之一,尧的故乡有新建尧门等纪念建筑,个人感觉不好看,没有前往。<br>根据传说,尧的家族地位一般,父亲高辛始称“帝”,在河南办公,尧随母亲居住在姥姥家(当地的候一级领导)。父亲去世后事业由同父异母的大哥继承,尧被封于陶唐,因其兄粗野不善治国,主动让位于尧。<br><br>晋代已经建尧庙,唐代迁移此处。抗战胜利后晋军修筑城防工事对尧庙破坏不小,并将庙内大禹殿完全拆除(现已复建)。<br> 庙内有尧井,传是尧帝亲手开凿,现为唐初遗址。<br> 尧庙基本是现代建筑,并非国保,出于敬仰,进入参拜。 正殿称广运殿,这是日军侵华时期的旧照,曾有1937年塑造的尧王金身。当年这里常举办祭祀活动,1930年祭祀时忽遇大风,此后罢此习俗。 殿前四颗柏树树龄据说植于晋代。均有名称及来历(夜笑柏、鸣鹿柏、柏抱槐、柏抱楸),值得驻足观赏。<br><br>广运殿1987年重建,造价115万元。1998年4月5日清明节拟举办祭祀大典,4月4日却被人为纵火烧毁,经济损失450万元,没有查到破案消息。<br><br>传纵火是出于旅游业竞争,因为“风水被毁”,临汾GDP直线下降。<br>我看产值变化也有重工业外迁的因素,环保和经济有时不能两全,应统筹考虑实现产业更替转移。 2024年5月2日,开封的河南大学百年大礼堂施工时引发火灾,经济损失更高达2700万元,今年一月公布了调查结果。<div><br>惋惜之余我发现,二者造型有些相似。<br></div> 都5202年了,火灾依然是古建的极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