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痕里触摸岁月温度

老树新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门。泛黄的信笺、工整的字迹,裹挟着岁月的温度,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书是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些看似琐碎的家庭日常,柴米油盐的安排、亲人近况的絮语,勾勒出平凡却温馨的生活图景。但它又不止于此,历史的风云变幻也在字里行间悄然浮现。战争年代的家国情怀、特殊时期的生活印记,都被家书一一记录,成为了珍贵的时代注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里,每一封家书都是一座情感的宝库。写信人将思念、牵挂、叮嘱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收信人展开信纸的瞬间,便能触摸到那份炽热的亲情。这种情感的传递,是现代通讯方式难以企及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传统家书所承载的细腻情感与深厚文化底蕴,显得尤为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于展厅,仿佛穿梭在不同的时空,见证着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感受着历久弥新的人间温情。这场展览,不仅是对传统家书的展示,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书是家人及亲友之间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真实性和私密性。家书除了叙述家庭琐事外,也记载了关乎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云、历史事件。家书还是写信人情感驰骋的园地,收信人可以从中获得电话、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无法实现的亲情享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尺翰之美》家书展览的展品绝大多数是从民间征集而来,所选家书均为手写件,其中最早的写于明代,最晚的写于2011年,时间跨度达四五百年。这里陈列的每封家书几乎都完成了从书写、封缄、寄递到收拆、阅读的全过程。鱼雁往还,心路漫漫,墨痕点点,亲情依依。家书背后,沧海桑田,风云舒卷,离合悲欢,上演了多少动人的故事,蕴含了多少历史的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伴随家书作者的心绪前行,领略手写家书的多元魅力,守护我们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希望这些来自民间的记忆不会被淡忘,希望中国传统家书文化家代代相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期的书信属于口信、符号之类。文字产生,书信有了相对固定的载体和格式。先秦典籍中有不少关于传递书信的记载,家书逐渐从书信中分离出来,演化成家人之间一种独具特色的交流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家书实物是战国末期的木简。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郊睡虎地4号墓出土木牍两件,两面均墨书秦隶,内容为从军出征的士卒黑夫、惊兄弟俩写给家里的信,信中向家人叙述从军征战情况,并向母亲索要衣物和钱。从行文风格上看,这两封书信已具有称呼、正文、祝颂语、落款等后世家书的基本架构。据考证,这两封家书写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因此,至迟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已出现较为成熟的家书传递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体例和格式上都有特殊的要求,在行文上因收信人的身份地位、长幼尊卑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讲究,在遣词用句上也有相应规定。关于家书写作的规范和程式,古代称为“书仪”,晋唐时期广泛流传。“书仪”不仅提供了撰写家书的范本,也是人际交往中礼仪规范的反映。家书的开头、正文、结尾,包括称呼语、祝颂语、落款等格式规范,历唐宋迄明清,变化不大。至晚清民国,尺牍范本大量出现,如何写信甚至进入了学生的课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书的封缄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简牍时代写信的木简通常宽三寸、长一尺,故称书信为“尺牍”。尺牍一般由两块简组成,一块用来书写信的内容,另一块用来封缄,用绳子从中间将两简捆扎结实,即“缄”,之后还要加盖封泥。“尺素宋米芾尺牍书”是把在绢帛上写好的信笺夹在两块刻成鲤鱼状的木块之间封装起来,故又称“鱼书”。汉代之后,书信多用“函”即小木盒封装。直到唐代,重要的书信必须装到木盒里,同时开始出现纸糊的信封。宋代以后,主要使用纸质信封,因为繁体字多为竖写,大多数的信封是直筒式,横写信封是晚清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才产生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封家书从撰写、封缄,到投送、收阅,才算完成了它的功能。然而,古代家书传递非常困难。虽然我国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完备的邮驿系统,但是直到唐宋,邮驿系统主要传递官方文书,私人信件则多为托人捎带,往往“寄书长不达”,“家书到隔年”。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朝廷下令,官方邮驿系统可以附递家书,大大促进了家书的投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出现了专门送递私人信件的“民信局”。至晚清,全国大小民信局达数千家,清代民信局递送家书信封机构遍布国内及海外华侨聚居区,形成内地信局、轮船信局和专门为南洋侨民服务的侨批局交织的民间通信网。清末,新式邮局出现,家书开始通过邮政寄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家书交流更加普遍,收递家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明初开始出现的“民信局”使家书有了民间传递网络,晚清近代邮政的引进,使更多的人拥有了传递家书的权利。从这时期现存家书来看,一是数量多,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书仪”、“尺牍集”之类的著作广泛出现,普通人的家书在民间亦有流传。二是内容丰富,除应酬交游唱和外,不乏表露心迹和记载史事之作,史料价值较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清道光(1821-1850年)福堃致芝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信采用松竹斋特制的云纹笺纸,色彩明丽,纹饰精美。松竹斋是荣宝斋的前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主要经营文房四宝、信封、笺纸等。松竹斋笺纸深受清代官员、文人喜爱。写信人福堃,又名沈堃,道光年间著名文人,擅长书画,著有《三十六鸳鸯词馆诗词钞》四卷。收信人芝山,即嘉庆十六年状元蒋立镛(1786-1847),字序东,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任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翰林院学士、朝考阅卷大臣、内阁学士等要职。善书法、收藏,著有《香案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明末清初查士标致东玉贤婿</span></p><p class="ql-block">( 1644--191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查士标(1615-1698),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字二瞻,号梅壑散人,懒老。新安(今安徽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明末秀才,入清后不应举,工研书画,为“新安四大家”之一。家富收藏,精鉴赏,擅画山水,气韵高逸。著有《种书堂遗稿》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清乾隆(17361795年)陈云贞致范秋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乾隆年间的才女陈云贞写给丈夫范秋塘的一封家书,在清代就被收入多种书籍,在民间亦广为传抄,洋洋2400余言,并附诗六首。此件《陈云贞女士手札》系近代著名律师、藏书家许肇铭(1885-1959) 1923年据缪良本所抄,共14页,落款为“甲寅嘉平朔夕”,即1794年。另一版本俞蛟本落款为“戊戌十二月初一日”,即1778年。关于这封家书的作者,学术界亦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陈云贞是江苏淮安人,“淑而多才,擅长笔札,工吟咏”。其夫范秋塘因忤逆获罪远戍伊犁。另一种意见认为,陈云贞即清代著名弹词小说《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1751一1796)。其夫范即范秋塘,因科场案充军伊犁。嘉庆元年(1797)颁诏大赦,范获归,未至家门,陈端生已去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清嘉庆(17961820年)孙氏致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封反映清中期“闯关东”一族艰难困苦生活的家书。写信人是生活在东北的女儿孙氏,收信人是远在山东老家的父亲孙尚仁,与其一起保存下来的,还有一张孙尚仁买田的契约。此封家书的密封较有特点,与近代以来的书信不同;它采用卷页装,名址、封签、书信正文为同一张纸,在敖汉三家封装,由一位叫沈老三的人捎回山东。从布局、格式、书法来看,不可能出自贫家女孙氏之手,应是请人代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清嘉庆、道光(17961850年)何凌汉致可如仁兄、大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凌汉(1772-18401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之父。字云门,号仙槎,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年幼家贫,夜不能具灯,"恒燃松枝”读书。嘉庆十年进士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顺天府尹、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和吏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立朝正直,廉洁自持。富收藏,工书法,著有《云腴山房文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清道光(1821-1850年)栗毓美致舅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栗毓美(1778—1840),清代治河名臣、一代廉吏。道光十五年(1835)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发明了“抛砖筑坝法”,治理黄河,成果卓著。这两封家书是他在治理黄河期间写给舅父的,内言治理河道公务繁忙,透露了清代人口买卖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清同治三年(1864年)郭鳌云致侄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郭鳌云接到一位侄辈朋友去世的消息后给侄孙所写的一封唁函,反映了与逝者的深厚情谊。值得一提的是,此信采用长春馆木版彩印花卉纹“扫花庵笺”书写,书法苍劲浑朴,布局完美无缺。“扫花庵”为清初著名画家王原祁的室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清光绪(1875-1908年)李瀚章致萌芝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瀚章(1821—1899),李鸿章之兄,字筱泉,一作小泉,晚年自号钝叟。为官勤政练达,克谨职守,为人淳朴谦和、正直孝廉。曾追随曾国藩综理湘军粮袜,后官至两广总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民国时期家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新陈代谢。作为社会变迁的见证,家书也凝结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学堂建立,教育发展,交通改善,邮政取代驿站,钢笔的使用,使家书的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传递的范围更广。此处所展示的家书,作者既有民国先驱、政府官员、议员、教授、地下党员、军校学员、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国民党抗战官兵,也有晋商、徽商、留学生、教师、商人、学生等,多阶层、多视角映照出民国时期五光十色、跌宕起伏的社会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世纪20年代衡维屏致平甫胞兄(衡维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书作者衡维屏(1902一1926)自幼家贫,勤奋好学,聪颖耿直,才华横溢。1921.年考入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中途因家贫辍学。次年参加陕西陆军,历任司书、参谋、书记长等职。1926年不幸遇害,年仅24岁。衡维屏共留下了69封家书,此处展示的仅是其中的2封,经衡维权、衡俊卿、衡声晨祖孙三代保存至今,使我们得以感触这位青年才俊对伯母和母亲的孝敬以及兄弟之间浓浓的手足情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民国廿九年(1940年)母亲致周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著名文艺理论家周扬(1908-1989,原名周运宜,字起应)的母亲亲笔写的家书,当时周扬在陕甘宁边区任教育厅长,母亲年近六旬,六年没有儿子的音讯。虽然老母亲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出众,却在落款后写了一句话:“亲笔写得不好,看完烧掉”。但是周扬读后被母亲的亲情所打动,不仅没有烧掉,而且完整地保存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五十年代家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家书在书写形式方面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多数家书改为左起、横写、钢笔、白话文,也有一些仍沿袭民国时期家书的格式,右起、竖写、毛笔、无标点、文白夹杂。内容方面,时代色彩较重,往往谈及当时的政治形势,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统购统销、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一五计划,反右派等,人们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些都在家书中有所流露。语言表述充满激情,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52、1953年黄海明致承志、达夫、承贵、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海明(1907-1991),革命烈士陆更夫的妻子,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曾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与陆更夫既是夫妻,又是战友。1932年陆更夫牺牲后,次年黄海明被捕,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曼曼,被关进国民党南京监狱。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释放出狱。1938.年黄海明带着女儿赴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任延安保育院院长。从1950年起,陆家开始积极寻找陆更夫的遗孀和女儿,终于打听到其妻子黄海明在山东省妇联工作,立即去信。1952年,陆家收到黄海明从山东省妇联寄来的信件,信里提到曼曼已去苏联留学。1953年,黄海明又来信、表示曼曼还有一年半就能学成回国,一定要带她回四川老家看望老人和弟弟妹妹们。</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55—1971年谭珊英致儿子谭安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谭珊英(1909-1992),早年受过良好教育,大革命时期投军黄埔,随女生队参加西征战斗。后辗转厦门、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又曾赴苏留学。解放后,她在教育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余生。她数十年坚持写信与子女交流,三个儿子之间也保留着手写书信的习惯,现在保存下来近千封家书,此处展示的仅为其中的3封。这些家书不仅构成了一部家庭生活史,浸透着母爱,弥漫着血缘亲情,而且从一个平民家庭的视角见证了新中国以来的发展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58年帅孟奇致舒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帅孟奇写给养女舒炜(乳名“沪子”)的3封家书。帅孟奇(1897—1998),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0月被捕,受尽酷刑。1937年5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45年出席党的七大,后任中央妇委秘书长、全国妇联常委兼组织部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舒炜是革命烈士沈绍藩和舒亚先的女儿。1930年,帅孟奇和舒炜的父亲、母亲,还有舒炜的祖母刘静在武汉组成一个家庭,实际上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秘密机关——中共长江局秘书处,沈绍藩是处长,帅孟奇装扮为沈绍藩的寡妇嫂子,实际是机要秘书。当年中秋节前夕,沈绍藩在与苏区来人接头时被叛徒告密被捕,三天后牺牲。舒亚先不久也被反动派威逼致死,年仅一岁的舒炜成了孤儿。从此,帅孟奇成了舒炜的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六七十年代家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生活对人们的影响达到顶峰,家书在留下那些政治运动及历史事件印迹的同时,也透露出人性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受步步升级的“左”的思想的影响,家书内容也是大讲革命形势、内容空洞的比较多。短缺经济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家庭日用开支普遍捉襟见肘,有的家书用纸粗糙不堪。家书写作形式基本改为左起、横写、钢笔、白话文。信封、信纸上的特定符号开始出现,如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等,往往是信的开头先抄写一段“最高指示”,再开始家书正文。</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64年张风玄致张菱君、张新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风玄(1917-19921,河北省威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四军分区二营营长兼教导员、河北广曲抗日政府三区区长。1949年来到北京,从事新北京城市建设工作。1958年由国家经委调到天津针织广任广长,后任天津市河东区区长、天津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等职。1982年离休,任关津市交通局顾问。这两封家书是张风玄在“四清”期间,分别写给爱人张菱君和女儿张新秋的,张风玄(后排左起站立者)、张菱君(张风玄左侧坐立者)在邯郸和战友们合影,摄于解放前夕。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他非常牵挂爱妻的眼病,希望女儿在家里也像在学校一样表现出色,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改革开放以来家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时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家书内容亦呈现丰富多彩的特征。家书中关于恢复高考、平反冤假错案、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裁军、出国潮、下海潮、反腐败返乡探亲、两岸三通、炒股、金融危机、抗震救灾等内容记载较多,也较为详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在八十年代,家书一直是普通家庭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因此得以大量保留。手写家书的普遍应用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初,此后,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手写家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两岸家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家书是寄寓乡愁的鸿雁,飞越海峡两岸,把沾满泪痕的思念送到亲人眼前。几乎每一封两岸家书都蕴藏着漂泊经年的思乡之苦,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两岸分隔数十年,亲人之间的通信除了谈家事外,往往还介绍了双方的经济、文化、教育、习俗等,促进了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互信。形式上,从台湾寄来的家书普遍遵循中国传统家书的写作规范,比如竖写、繁体字,对收信人的称谓、写信人自称以及对家中人员的问候,多循古礼。</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1一2011年顾氏七姐弟妹连环家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顾静专白铠顾江、顾蕴玉、顾锐锋,顾履德、顾维仁、白铃,同胞兄弟姐妹八人,其中七位是中共党员,他们数十年来保持着“兄弟加同志”的情谊。到21世纪初,健在的七个兄弟姐妹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有五位离休干部,分别居住在上海、南京、北京、福州、莆田等城市。为了加强交流,他们约定,经常手写家信在兄弟姐妹之间传递,最后由居住在北京的顾江整理保存。从2001年4月到2011年3月,他们的“家讯”转了33轮,合计238封信,此处展示的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信件的主要内容包括:每个人和各自家庭的信息、动态老年保健养生、体育锻炼、防病治病、促进身心健康的知识和经验;做好子女孙辈教育工作、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想法;处理好家庭内部矛盾,构建和谐家庭的体会;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丰富老年生活的做法;对当前形势、国内外大事和热点问题的看法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海外飞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部华侨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海外奋斗史。早期华侨离妻别子,海外谋生,备尝艰辛。新时期华侨同胞遍布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把华侨儿女比作放飞的风筝,那么家书就是那根长长的线,无论她飞得多高多远,都与祖国母亲紧紧相连。此处展示的是各个时期海外华侨与家人的通信,尽管每封信的内容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烈的爱国情感弥漫纸间。透过家书背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曾国藩致儿子曾纪泽家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曾国藩致弟弟曾国荃家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郭筠致孙女曾宝荪家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筠(1847-1916),字诵芳,曾国藩儿媳,曾纪鸿夫人。自署书斋名曰“艺芳馆”,故晚号艺芳老人。著有《艺芳馆诗稿》行世,为清代著名女诗人。由于丈夫曾纪鸿及夫兄曾纪泽早逝,郭筠成了富厚堂的女主人。郭筠制订了《富厚堂课程》六条,在“看读写作”之外,增加了能力训练,并赋予女性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宝荪(1893-1978),字平芳,曾国藩曾孙女,曾纪鸿孙女,曾广钧长女。现代著名教育家。</span></p> <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5.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