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祖陵

路随心动

<p class="ql-block">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的衣冠冢,也是其祖父的实际殁葬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淮河镇明陵村境内,东临洪泽湖,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祖陵在明代诸帝陵中辈份最长,号称“明代第一陵”。明祖陵既沿袭唐宋规制,又有明遵循孝陵规制的内容。它无上、下宫,但有明显的中轴线,建土城、砖城、皇城三重,城墙四面辟门,但无方城明楼建筑。神道石刻的规制也介于唐宋帝后陵,明皇陵、明孝陵与明十三陵之间,它博采历代石刻艺术精华,又揉进了明初新的技艺,显示出明代石刻工匠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明代的历史、民俗、石刻、服饰、陵寝制度、孝悌思想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便追尊他的高祖为玄皇帝,曾祖为恒皇帝,祖父为裕皇帝,父亲为淳皇帝。洪武十七年(1384),泗州人朱贵向朱元璋敬献“祖陵图”“宗图”等宝贵资料,使得朱元璋对于祖茔的营建列入议事日程。明祖陵历时28年之久才大致完备,有城墙三道,21对神道石刻,金水桥三座,殿、亭、楼、阁千间。明祖陵建造规制与神道21对石刻继承唐宋风格,是朱元璋重树中原正统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明祖陵现存的遗物全部对称分布在长250米的神道中轴线上,其排列顺序自南向北依次为:神道石刻像生、金水桥遗址、棂星门遗址、享殿遗址和玄宫遗址,原其他陵区建筑均已不存。</p><p class="ql-block">与其他明代帝陵相比,明祖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祖陵的石刻从数量看,明祖陵21对,明皇陵28对,明孝陵17对,明十三陵和明显陵皆18对。从种类看,明祖陵有麒麟、狮子、马、马官、拉马侍、文臣、武将、内侍及望柱;明皇陵比明祖陵多设置羊、虎;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比祖陵多设象、骆驼、角端(或称獬豸),少设马官、拉马侍、内侍。明代陵寝石刻是在沿袭唐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石刻的数量、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根据杨宽先生《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的说明,明代对于陵前石刻群的组合作了调整,除去宋代使用的石羊、石虎,增加了前代曾经使用的较大动物和神兽。明孝陵石兽6种,取消了控马者。明长陵沿用孝陵石刻群的组合,只是增加勋臣一对。此后明陵都沿用明长陵的定制。从石刻组合不难看出皇陵与宋制相近,而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已作了调整,明祖陵则具有过渡阶段的陵寝建筑形制。</p> <p class="ql-block">▲ 麒麟二对。宽额,大眼,短鼻,巨嘴,嘴角露齿,头顶有角,耳竖脑门两侧,短颈上披着长毛,脊椎凸起,身饰圆形叠压麟甲,胸、臀部饰云纹,四肢挺立,偶蹄,粗壮的长尾下垂,与后腿相连。</p> <p class="ql-block">▲ 狮子六对。睁圆目,鼻翼微张,微露齿,胡须飘拂,短耳,鬃毛旋转成半球形,露脊椎,腹、腰渐收,前肢直立,露出尖锐的脚爪,后肢作蹲势,尾绕在后脚上,颈部系佩带,带上饰铺首环铃和铺首绣球,间作长方形动植物图案或花朵,胸部、臀部或裆间饰云气纹,狮身重心在后,筋肉突出。</p> <p class="ql-block">▲ 望柱二对。前一对高6.8米、对角直径0.9米,柱础呈覆盆状,雕有双错位莲瓣纹,柱身八面,作瓜棱形,上下以如意头纹作饰,中间饰牡丹、莲花、菊花等缠枝花卉,柱上沿为圆唇,束腰,顶端置石榴花柱头。后一对高6.1米,对角径0.8米,造型与前一对相似,柱础纹饰基本相同,柱身素面,柱头呈乳状宝珠,珠上饰火焰纹。</p> <p class="ql-block">▲ 马官一对。头戴高冠,身穿宽袖长袍,衣背面绣飞翔的白鹤,空间以云纹为饰。腰系革带,佩绶,足下蹬靴。面貌丰满,双耳垂肩,胡须飘拂,双手握鞭于胸前,作恭立待命状。</p> <p class="ql-block">▲ 拉马侍一对,人马连体。侍者高2.9米,马高2.65米。侍者一手执辔,一手扶握腰带,右脚微翘,似作待命出发状。马头向侍者稍侧,肌肉丰满,四肢稳健,辔饰齐全,背伏锦鞍。锦鞍中间圆圈内一龙翱翔于云中,转首向火珠。头顶有角,睁圆目,张大嘴,露细齿,龙须向身后飘拂,细颈,曲身,卷尾,四肢伸展,五爪分开,腹部麟甲上有火焰纹。圈外双凤展翅飞翔,一凤从龙的身后飞向左下侧,另一凤从龙的下方飞向右下侧。凤首向龙,有冠,颈间羽毛随风飘动,长尾在空中飘散。空间祥云大小交错,有疏有密。边以卷草纹为饰。图案清新秀丽,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p> <p class="ql-block">▲ 马一对。造型与前马基本相同,亦配有鞍辔,唯四肢未镂空,腹下、裆间饰云纹,尾有结。锦鞍仍以龙凤作主纹,但动态不一。一锦鞍上部龙纹作由下而上凌空腾飞状,小头,细颈,腹部稍粗,四爪,下部中间饰盛开的牡丹,双凤向花朵相对飞来。另一锦鞍上部龙纹作由上而下翻腾之势,额稍圆,猪嘴,细颈,胸腹稍宽,长尾,四爪。下部双凤展翅飞翔,长尾飘在圆月与牡丹之间。</p> <p class="ql-block">▲ 金水桥遗址</p> <p class="ql-block">▲ 文臣二对。头戴朝冠,身穿宽袖长袍,腰系革带,手捧朝笏,足蹬高底朝靴,直立平视。</p> <p class="ql-block">▲ 武将二对。头戴战盔,顶插垂缨,身穿铠甲,腰系战裙,裙间饰缠枝牡丹,足下蹬靴,双手拄剑,挺胸侍立。</p> <p class="ql-block">▲ 内侍二对。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窄袖衫,胸背绣缠枝花卉,双手拢袖置于胸前,低眉顺目,恭敬肃立。</p> <p class="ql-block">享殿遗址位于石象生以北44米,明祖陵享殿现仅存28个石柱础,石柱础为不规则排列。由于明祖陵建筑淹没水下受洪水冲击的缘故,所以有的建筑位置已经变动,大致可以看出原来面阔与进深均约为五间,面阔约33米,进深约18米许。柱础为古镜式,与一般明代官式建筑同。檐柱柱础较小,有两种,直径分别为0.6米和0.72米;金柱柱础较大,直径为0.93米,有一础上留下柱痕,原金柱直径为0.76米。根据柱础的排列,可确认明间缝梁架有减柱,还保存宋代手法,这在明代官式建筑中很少采用。在享殿遗址的东南和西北两隅,各有方形短石柱一根。地面上还遗有黄色琉璃瓦。东南27米处发现柱础石一排,可能为配殿等建筑遗址。</p> <p class="ql-block">▲ 享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玄宫遗址位于享殿往北约90余米处,玄宫遗址有砖砌建筑物暴露在地面上,东西长约2米,南北宽约1米,高出附近湖滩约2米余,可能为玄宫的拱顶,墓顶封土已荡去不存。</p> <p class="ql-block">▲ 玄宫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