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曾是北魏都城、辽金陪都和明清军事重镇。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建筑、寺庙和文化遗产,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同古称“平城”,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曾在此筑城防御匈奴。北魏时期(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至此,使其成为北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辽、金时期,大同作为西京(陪都),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华严寺、善化寺等辽金建筑至今仍存。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增筑城墙,形成现今的古城格局。大同古城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更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内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如华严寺、九龙壁、四牌楼、钟楼、鼓楼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 华严寺:辽金建筑典范(另篇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 九龙壁: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长45.5米,高8米,厚2米。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壁上九龙,或腾云驾雾,或戏珠弄水,光彩夺目,跃然欲飞,展现了明代琉璃工艺的极高成就。是我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高、最大的一座,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3、法华寺:又名宝塔寺,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北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法华寺始建于元末明初,因寺内的法华塔内存有一部《法华经》而得名。根据《大同县志》记载,该寺“明时建,久废,砖塔存”,后在2008年大同市名城保护工程中得以修复。 寺院坐北朝南,采用四进院落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琉璃牌坊、天王殿、三士殿、大雄宝殿、法华塔和藏经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琉璃牌坊:取代传统山门,色彩斑斓,上有云龙等图案,极具视觉冲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钟鼓楼:采用蒙古包式设计,圆形攒尖顶,独具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法华塔:大同市现存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高约12米,塔身呈白色,顶部饰以黄、绿、紫三色琉璃,造型典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4、 代王府:明代规模宏大的藩王府邸,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被誉为“小故宫”,是中国复建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历时5年建成(1396年),比北京故宫早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建造,封为代王后在此就藩。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居住,直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大同,末代代王朱传㸄被执,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现存建筑为2011年以后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5、四牌楼:大同市旧城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由四座相连的牌坊组成,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象征着古城的地理核心和历史地位。四牌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72年),由大将军徐达在修筑大同城墙后主持修建,旨在“壮军威、颂功德”。原建筑于1952年因城市改造被拆除,后在2012年大同古城修复工程中按原貌复建,成为古城的重要文化地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四座牌楼呈“口”字形围合,每座宽19.2米,高14.43米,采用四柱三楼式悬山顶跨街牌楼形制,木构朱红柱,覆黄色琉璃瓦。 每座牌坊有三个门(正门+两侧旁门),正门装饰五朵斗拱,旁门各四朵。坊额上书街名:东为“和阳街”,西为“清远街”,南为“永泰街”,北为“武定街”,由清代书法家王德馨题写,黄底黑字。四条街名寓意吉祥,如“和阳”迎接朝阳,“永泰”祈求长治久安,“武定”象征军事安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6、钟楼:钟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与城东的太平楼、城南的鼓楼、城北的魁星楼相呼应,构成古城“晨钟暮鼓”的报时体系。1951年因交通问题被拆除,2015年启动复建工程,2017年完工并对外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复建后的钟楼为歇山顶楼阁式建筑,立面三层三檐,总高27.24米,基座呈正方形。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木料选用南非进口菠萝格,无一颗钉子。 四面悬挂牌匾,分别为“声和击壤”“至大中正”“大音铿咙”“昭光振曜”。原钟铸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高2.35米,口径1.8米,重3300公斤,现藏于华严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7、鼓楼: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大同古城的重要地标之一。鼓楼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1464年),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越、总兵杨信、大同知府李福主持修建。清代顺治、乾隆、咸丰年间多次修缮,1978年全面加固维修,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结构形制: 三层十字歇山顶楼阁,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高约20米。底层为青石砌筑,十字穿心门洞(后封闭),西北角设木楼梯通向上层。 上层置大鼓,古时用于夜间报更,号称“声闻四达”。 檐下斗拱精美,一、二层为一斗二升交麻叶拱,三层为单翘三踩斗拱。彩绘图案包括“桃园三结义”“吕布戏貂蝉”等历史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8、太平楼:古城内的一座标志性历史建筑,与钟楼、鼓楼、魁星楼并称为“大同四大名楼”。太平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具体年份不详),取“天下太平”之意,象征大同人民对和平安宁的祈愿。1934年,大同镇守张汉杰以“有碍交通、妨碍战时出兵”为由下令拆除。2015年,大同市政府启动复建工程,由企业家昝宝石个人捐资1000万元重建。2017年,复建工程完工,彩绘装饰完成,成为和阳街的标志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复建后的太平楼为三层三檐木结构阁楼,十字歇山顶,总高26.75米。平面呈方形,底层为砖砌券壁,中开十字穿心门洞(复建后封闭),二、三层为木构。采用传统榫卯工艺,木料选用南非进口菠萝格,无一颗钉子。四面悬挂匾额,其中“天下大同”最为醒目。 檐下斗拱精美,栏杆环绕外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9、园通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其名称取自佛经“重诸圆而通一体之精髓”。清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因姜瓖反清复明,被清军围城九月后攻破,多尔衮下令屠城,导致城内十余万军民遇难。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帝为安抚民心,下令重建园通寺,以超度亡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0、朝阳宫:是大同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建筑,创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最初为佛教寺庙,后改为道院。1942年,由道姑张圆英接管住持,更名为“朝阳宫”,成为道教坤道(女道士)修行场所。 “文革”期间被街办工厂占用,1980年代恢复宗教用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1、清真大寺:据寺内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的《敕建清真寺碑》记载,该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之一。2008年起,大同市政府投资1700多万元进行大规模修缮扩建,新增配殿、望月楼等,现占地约1万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摄影、编辑:宋传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以上图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