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弦歌不辍”

翰林学士

<p class="ql-block"> 闲话“弦歌不辍”</p><p class="ql-block"> 文/陈金瀚(翰林学士)</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诗歌礼教的国度。诗,是人们心灵的吟诵,是情感的流淌,以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启迪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礼,是人们行为的准则,社会的规范,以极为庄重的仪式感和严格的秩序,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塑造社会的文明与进步。</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传授《诗经》课程,均配以弦乐歌行,故称“弦歌”。据《史记》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后来,人们就将礼乐教化,诗歌吟诵统称为“弦歌”。“弦歌不辍”则成为崇文重教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在诗礼教化的熏陶下,中国文人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孔子曾经提出“富而教之”的主张。从现代心理需求层次而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情况下,人们越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从而达到富而知礼,富而守义,富而知仁。常言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抵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中国人面对命运挑战与生活艰难,而经过诗礼教化洗礼的心灵会更加认识清醒,坚韧不拔。通俗地讲,这就是人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当代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相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礼教学说,提倡“仁义”,提出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千百年来,影响到中国读书人追求“内圣外王”的伦理道德思想。</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孔子的弟子之中,有颜回、曾参等人亦是如此。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内心强大,克服了现实和物质的困窘,坚定守护人生准则,执着地追求理想,成为了中华民族推崇的道德情操与高尚人格。</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弦歌”会赋予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弦歌”所代表的是礼乐文明,所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信仰,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源泉。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传统道德,宣传现代法制文明,就是当代中国人应该遵守的社会道德与担当的社会责任。</p><p class="ql-block"> 据悉,明末抗清志士,著名学者黄宗羲在面对追杀,威逼利诱时,慷慨激昂地写道:“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夸我何!”这种坚持真理与维护正义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虽历经千年而永不磨灭。</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以“弦歌不辍”为代表诗礼教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坚定信念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理念,历久弥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某个意义上而言,“弦歌不辍”意味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一脉相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5日,作于株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