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重逢处 正是江南初夏时 ‍ ‍——嘉兴一中75-5班毕业50周年

陆茵

<p class="ql-block">公元2025年5月19日,嘉兴一中75-5班的莘莘学子,迎来了跨越半个世纪之约。五十载春秋如白驹过隙,将青葱少年酿成鹤发童颜,却也让同窗情谊越发通透。这场毕业五十载的相聚,让二十九位游子踏着初夏的阳光如约而至,我们不赴都市喧嚣,不择繁华胜地,而是将相聚定格在嘉兴的长虹桥,定格在苏州的黎里古镇。</p> <p class="ql-block">1975年6月底,我们高中毕业走出嘉兴一中校门,我曾无数次在梦里走进一中校门,漫步在范蠡湖畔,感受一泓清水微波粼粼,狐尾藻随波漫舞 ,五色螺倾吐多彩诗篇,岸柳轻拂,叙述着50载的秋月春风;穿行在学校足球篮球排球场,注视着咱班的自留菜园地,端坐在东侧教学楼二楼最东北角的教室里,接受班主任张薪年先生的教诲,聆听各科先生们的授课,参加各种单元测试与期中期末考试。但我每次梦里的考卷都是看不明白做不出,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望着仅仅写着自己名字白卷,欲哭无泪焦躁不安,猛然惊醒,心悸之余万分庆幸这只是一个梦!</p> <p class="ql-block">翻开嘉兴一中的历史,院士们是我们学长,他们是水利专家汪胡桢,气象学专家陶诗言,机电制造专家诸应璜,自动控制技术专家屠善澄,地质学专家程裕淇,电机工程学丁舜年,自动化专家张锺俊,应用光学专家潘君骅,真空电子技术专家吴祖塏,结构工程专家沈世剑,火箭设计专家屠守锷,自动化专家吴澄。</p> <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文学巨匠沈雁冰(茅盾),郁达夫,查良镛(金庸)等是我们的校友。亲爱的金庸迷们,现在你们该知道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书剑恩仇录》中的嘉兴府(秀州),南湖菱,醉仙楼,法华寺,烟雨楼,铁枪庙,南湖等有那么多的以嘉兴为背景的桥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嘉兴成为了他笔下江湖传奇的重要时空场域‌,</span>那是因为当年嘉兴一中给予他足够的滋养!</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一群有着一个共同名称的老同学——嘉兴一中75-5班,当年的我们何其幸运,小升初按居住地划分进入嘉兴一中,初中毕业经过推荐再次升入嘉兴一中高中部,班主任张薪年先生带我们从初中到高中整整四年半。进入高中,我们的任课先生在嘉兴中学教育界威震一方,大多担任着嘉兴市中学各大教研室主任,我们几乎是在嘉兴最优秀的中学里在最出色的先生们的教导下成长,我们是幸运的。高中时期我们的任课老师分别是:语文张薪年先生,数学沈保康先生,英语向克强先生,政治宋维丰先生和姚祖熙先生,化学王彦艮先生,物理倪振潮先生,体育郑金波先生。</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班主任张薪年先生对我们既爱又恨,爱我们的聪慧,爱我们的集体荣誉感,恨我们青春期悸动,时不时给他惹点小麻烦。我们记得先生在课堂上谆谆教导,记得先生的表扬与鼓励,更记得先生带着嗔怒教训我们时经常说的“你们是我带过的最不守纪律,最自说自话的学生”。毕业后若干年我去看望先生,忍不住一本正经地问过先生,我们这一届到底在你心里是怎么样的存在,他仰天大笑,“你们当然是我带过的最好的学生”。对啊,无论事实如何,彼时的回答必须就是我们这一届最好啊,正如童加康所言“如今的我们枝繁叶茂全赖老树的营养”,先生为有我们而自豪,我们为有先生而骄傲!</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先生已于2018年5月与世长辞,我们灵堂肃穆哀思重,同学齐聚悼亡灵。先生千古!先生请放心,您的教导早已融化在我们血液中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您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厚而真挚。在这个毕业5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大家相约聚一下,让曾经的回忆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河海,让相见的欣喜永久存留。在班群里,我们迫不及待地表述着对彼此的关心与祝福,祈盼当面叙说50年前的奇闻逸事,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传递无尽的思念与爱意,仿佛要将所有的思念与牵挂都浓缩在这短短的数小时内交换与表达。</p> <p class="ql-block">在75-5班的班群里,当霜雪满肩的我们彼此辨认着珍藏的泛黄的模糊的旧照片里的青春少年,仿佛悄然映照出时光的魔法,那些被岁月揉皱的记忆在群里重新舒展光泽。</p> <p class="ql-block">记不起来50年前班里女生的集体照为啥我缺席,放一张当年嘉兴城最好的照相馆最靓的单身照,你们还认得出吗,这就是当年穿着最时尚的“的确凉”格子衬衫的我!</p> <p class="ql-block">时间定在25年5月19日下午2点,当嘉兴福临新家园东门的梧桐叶影爬上大巴车窗时,同学间未启封的笑语在座椅缝隙苏醒,随引擎震颤抖落封尘穿梭时光,75-5班的二十九位古稀少年出发了,沿着运河水脉溯源而上。</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长虹桥。</p><p class="ql-block">嘉兴境内的横跨京杭大运河的长虹桥,三孔月洞门次第展开,恰似递给时光的三重请柬。四百二十载潮汐在桥身青苔上书写秘语,趴蝮青铜兽在水雾中吞吐往事,桥洞间穿梭的不仅是漕船与锦鲤,还有我们往日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一群生在红旗漫卷时的人,大跃进的铁水曾映红我们的襁褓,文革的锣鼓震碎我们少年的梦境,样板戏的唱腔至今仍在记忆的褶皱里回旋。毕业后我们中有工人农民军人,有下岗再创业的,有走进校门深造的,有成为国安干部的,有教师医师律师工程师,有成功商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这些都已成为各个不同的人生经历,成为过往。我们站在石拱桥上,恍然惊觉半个世纪的时代洪流早已将我们的青涩都化作了眼角的年轮。</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黎里古镇。</p><p class="ql-block">江南五月底的阳光像融化的蜜糖,裹着吴侬软语流淌在黎里古镇的河面上。这座深藏于吴根越角的千年水镇,宛如被时光遗忘的琥珀,在长三角的喧嚣中独守着一份澄澈的安宁。青石板路上苔痕斑驳,二百余条幽深弄堂如毛细血管般延伸,石壁上还留着明清商号褪色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古镇因为我们的到来重新泛起温润光泽。当二十九双布满年轮的手掌在黎里古镇交叠,掌纹间浮动的不仅是半个世纪的云烟,更是1975年盛夏未曾消散的记忆。那些在岁月褶皱里珍藏的“绰号”脱口而出的刹那,银发下的眉目忽然流转出那时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我与杨易儿是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同班同学,作为班长的他学习成绩优异,兴趣爱好广泛,吟诗作赋书法,体育收藏养殖,吹拉弹唱兼指挥样样在行。几十年来我俩互怼互损,彼此牵挂,打过闹过笑过拥抱过,相爱相杀永不停息。记得最严重的一次打架发生在文革期间,因为他将丑化走资派我爸的漫画书带进教室,引起围观讥讽与哄笑,放学后我俩立马课桌板凳苕帚簸箕做武器激烈开打。还记得高中时杨易儿因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一月余,我每晚辛苦去病房给他补课,他却各种不服跟我争辩,还经常讥笑我这错那错字不如他,可我也看不上他那桀骜不驯,得意洋洋,自命不凡的样呀!我俩同属于自以为是的人,可几十年来我俩彼此的牵挂却从未停止。</p><p class="ql-block">借用名人杨易儿名言:</p><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蹉跎度,倏忽一刹韶华过。</p><p class="ql-block">侬意伊情两由之,缘起缘落总是缘。</p> <p class="ql-block">来来来,绝不能错过临河而筑的骑楼长廊与河岸风光,我们合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在黎里古镇,红绸横幅作为情感纽带,集体合影将分散多年的同学重新相连,让青春的影子与沧桑的面容重叠。当于左的相机支起的刹那,框住青石板路上跌宕的时光,我们分成两排,立刻站成教室走廊的模样。</p><p class="ql-block">那块被施了移魂术的闪瞎眼的大红横幅是陈文珠堂而皇之盗用她老公班的,杨易儿通过技术修改,将“二”变成了“五”,直接省去50块大洋,成为集体合影的焦点所在。这般偷天换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明是50年前青春特有的狡黠。</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踩着波纹荡漾的水影,拐进柳亚子故居的月洞门。这座五进深的晚清宅院里,革命诗篇的墨香犹在梁柱间萦绕。</p> <p class="ql-block">行至倪征燠纪念馆,透过雕花槛窗望去,国际法泰斗的手稿在玻璃展柜里泛着象牙色微光,伟大的民族英雄式的人物,令我们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晚宴在黎里古镇的梅蘭坊大酒店举行,29位同学欢聚一堂,共同追忆青春岁月,见证同窗情谊的永恒。尽管岁月在容颜上刻下痕迹,但同窗情谊却愈发醇厚,愈发从容与通透。</p> <p class="ql-block">我们已经走过人生的大半岁月,体验过前半生用尽全力做加法,成就更好的自己,现在正在经历后半生用自己的经历和智慧逐步做减法,释怀过去,随缘生活,心态平和,成全“归来依然是少年”的纯真心态。</p> <p class="ql-block">宴席间此起彼伏的吴侬软语,将往事酿成绵长的美酒。不曾言说的遗憾与未寄出的信笺,在象征着团圆美满的白芝麻团的香气里渐次舒展。有谁知道这次聚会后续又会有什么新的故事发生?!</p> <p class="ql-block">喝多了的于左多次展示他特有的抛物线手势,分明还是当年那个黑板报前彩色粉笔飞舞,无论图文与板书高出邻班一大截;课堂上看似漫不经心,考试时回回得高分的单纯少年。席间他不断得到众美女追捧,一股酒不醉人人自醉 ,色不迷人人自迷的模样。因他这次承担摄影重任,筹备组专门派出局级国安专车接送,以保证其全程无理由撒娇无理由撤退,美得他于左于右于上于下就是找不着北。</p> <p class="ql-block">无论过去多少年,我都还存有当年的记忆。我回忆起当年放学后跟随吴淑清去嘉兴军用机场趁看露天电影,错过末班回城车的我们留宿她家,尝到了吴妈妈的烙饼简直就是人间最美的味道;回忆起男生观影后在军用机场瞎逛,回答声色严厉的哨兵“口令”是学着《奇袭白虎团》的“咕噜姆,欧巴”,被关几小时;回忆起学农劳动时偷吃农民自留地里的萝卜被抓,羞的我们只恨没地洞钻;回忆起学农劳动擅自离队沿运河徒步回家,被张先生发现后气急败坏一路追赶一顿臭骂,立刻遣返并作深刻检讨;回忆起去方加文家冒充厨艺了得猛放酱油,烧的茭白咸得不能入口,趁着这次聚会我问方加文当年你家的酱油特别咸吗,她笑着回答“当年嘉兴的酱油都出自同一家酿造厂”,我的处心积虑了50多年的抵赖正式宣告失败;回忆起当年语文考试后魏先生(可能是张先生委托同样是语文先生的夫人批卷)评价我的造句只能算没错,而翁建华的造句堪称精彩;回忆起校运动会后先生布置的作文,童加康一篇作文分六个小主题,先生作为范本在课堂上宣读讲解,其言简意赅内涵深刻文字凝练直接惊掉我的下巴,因为我一直是边写作文边凑字数敷衍了事的那一个;回忆起因为先生对我的学期末评语“存在骄娇二气”,我从学校一直哭到家里;回忆起我班的女生小组唱《天安门前留个影》,仿佛天籁之音令人陶醉;回忆舞蹈《到毛主席身边上大学》,我们身着鲜族服饰在优美旋律下翩然起舞,回眸一笑百媚生!还有男生短小精悍幽默风趣的三句半,对口剧……这一切仿佛都发生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暮色起,望着摇橹船咿呀荡过三元桥洞,橹桨搅碎满河星月,岸边的灯笼次第亮起,把千年光阴晕染成暖色的涟漪。时间过得真快,相聚总有离别时,我们不用再等50年就会再见面的吧!</p> <p class="ql-block">两载同学情,一别五十秋。</p><p class="ql-block">重逢聚黎里,相见鬓微白。</p><p class="ql-block">过往成烟云,唯憶同窗时。</p><p class="ql-block">桑榆天未老,远唱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为同学五十年重逢乙巳加康书。</p> <p class="ql-block">特别致谢这次活动的热心筹备组成员,从有想法到付之行动,落实细节,定时间,定地点,定线路,定流程,接受报名,落实饭店,审核菜谱,联系车辆,统计人数,收取费用,充当导游,全程随时调整活动节奏,用最节俭的费用办最满意的事,而且一切都做得“刚刚好”。</p><p class="ql-block">他们是杨易儿,童加康,丁华松,陈文珠,翁建华,方加文。陈文珠与童加康在活动当天的全过程中为保全活动的圆满成功不断商量不断调整不断统计人数,让我这个无意偷听者感动万分。丁华松还是那个甘当绿叶扶红花的默默付出者,接送护驾全靠他。俞丹旗依然存有文艺青年范,<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担了大量细腻繁琐的新老照片图片视频的修回与影像制作,配字幕配音效,听起来好专业,做起来却不轻松!</span></p><p class="ql-block">在此我们喊话,如此精干的筹备组千万不能散,下一个活动,下下一个活动……还由你们筹备,你们组织,你们落实,我们还是服从安排随大流,和谐快乐享美好!这场横跨半个世纪的约会,是你们7位核心成员硬生生在初夏的江南织就了一张最完美的追忆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