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跨越千里的文化盛宴:走进白银市博物馆《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生平事迹展》

大漠孤剑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5日,孤剑在白银市博物馆二楼的展厅内,利用将近两个小时,认真地参观了一场南北文化交融《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生平事迹展》。</p><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宛如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让孤剑得以近距离感受王安石波澜壮阔的一生,领略他在政治、文学、思想等诸多领域的伟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历任地方官,在鄞县等地推行青苗法等改革试验。1069年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导"熙宁变法",推行均输法、市易法等新政,遭保守派强烈反对。1074年首次罢相,次年复职,1076年彻底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晚年潜心学术,创立"荆公新学"。文学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集》等。其变法虽失败,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一生执着而无奈。作为改革家,他力推新法却遭旧党激烈反对,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始终保持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倔强,却在推行新法时遭遇重重阻力,最终新法尽废,被罢相归隐。</p><p class="ql-block"> 晚年痛失爱子,独居钟山,唯以诗文自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明媚下,藏着“纵被春风吹作雪”的寂寞。退居江宁,眼见毕生心血付诸东流,尽管仍坚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信念,却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以孤独的背影写下了中国改革者最苍凉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孤剑认为,在变法浪潮中独行的王安石,是北宋,乃至历史潮流中,是最孤独的一位宰相。他怀揣"天变不足畏"的锐气推行新政,却遭旧党围攻、同僚背离,甚至被百姓误解。青苗法、市易法等改革如利剑劈向积弊,也斩断了他与世俗的和解可能。这位被号称"拗相公"在党争漩涡中始终保持着思想者的孤绝,其悲剧在于超前时代半步的清醒——变法理想终成镜花水月,唯余江南半山园的残菊,见证着改革者与整个时代的对抗。</p> <p class="ql-block"> 这场展览由江西省抚州市王安石纪念馆与白银市博物馆联合承办,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物、珍贵的文献资料、精美的书画作品以及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方式相得益彰,全方位、生动地将北宋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生平与精神浓缩于方寸之间。展览不仅是一场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次白银与抚州两地以文化为桥的深度对话,呼应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主题。</p> <p class="ql-block">  壹“情系乡里 治善州邑——走出临川、历练郡县的王安石”</p><p class="ql-block"> 从临川少年到地方官员,展现其早期治理实践与民生关怀。展柜中陈列的宋代地方志拓片与农具模型,重现了他“重农抑商”政策的基层实践。</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从临川走出,在郡县历练的经历。他在基层任职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和对百姓的关怀。他深入了解民间疾苦,积极推行各种利民政策,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让孤剑明白,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应该心怀百姓,脚踏实地为人民谋福祉。</p> <p class="ql-block">  《登飞来峰》以“千寻塔”喻人生高度,“鸡鸣见日”暗喻理想曙光,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展现青年王安石的政治魄力——站得高方能穿透迷雾,30岁的改革者借登高抒怀,将自然景观升华为“变风俗立法度”的革新宣言。</p> <p class="ql-block">  贰 “革故鼎新 富国强兵——叱咤风云的改革家王安石”:以《熙宁新法》为核心,通过变法奏折的仿制品、税收制度图表,呈现其改革家的胆魄与困境。一幅动态地图演示了青苗法在全国推行的路径,直观展现改革的辐射力。</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勇气和决心。在北宋积贫积弱的背景下,他力排众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改变国家的命运。虽然改革最终遭遇了诸多挫折,但他那种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p> <p class="ql-block">  叁 “文为世用 大气磅礴——彪炳史册的文学家王安石”文学展区以《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等诗作为线索,辅以历代书法家手卷临摹,凸显其“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同样令人赞叹。其诗词散文无不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意境深远,散文气势磅礴,无论是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也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肆 “洁白之操 寒于冰霜——人品无一污点的王安石”通过《宋史》摘录、明代人物画像及“三不足”语录墙,刻画其廉洁刚正的人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单独提一下苏轼。王安石与苏轼同为北宋文坛巨擘,却因政见相左而命运交织。王安石锐意改革,以"天变不足畏"的魄力推行新法;苏轼则更重民生实效,在《上神宗皇帝书》中直言新政之弊。二人虽在庙堂对立,却在文学上相互倾慕——王安石赞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苏轼晚年亦感叹"从公已觉十年迟"。这种政敌兼知己的复杂关系,恰似他们笔下的文字:王诗如峭壁孤松,冷峻刚劲;苏词似行云流水,旷达天成。</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拥有高尚的人品。他一生清正廉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为名利所动。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这种高尚的品德,不仅是他个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伍 “千秋评说 百世流芳——王安石的历史评价和深远影响”毛泽东“傲睨汉唐”、列宁“十一世纪改革家”等中外评价并列展出,配合现代学者访谈视频,引发观众对历史功过的辩证思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在历史上的评价和深远影响。虽然他的改革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他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客观。他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应该说,王安石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改革精神、文学才华和高尚品德,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这场展览不仅让千年文脉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生根,更以历史照见未来——在变革与坚守的永恒命题中,王安石的精神遗产,仍是我们破局前行的思想火炬。</p> <p class="ql-block">  这场展览的价值远超对历史人物的单一追忆。它以白银与抚州的合作模式,探索了地方博物馆“以文物讲中国故事”的新路径。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革新精神,在当代科技创新、文化自信建设的语境下被重新诠释。</p><p class="ql-block"> 正如展览结语所言:“浮云终会散去,唯改革者的勇气与文人的风骨,将永远照亮文明传承的星空。”。</p> <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亦如镜,照见兴衰更替的冰冷轨迹。文明在血与火中蹒跚前行,留下满地破碎的乌托邦幻想。当我们拨开英雄史诗的迷雾,就会发现,任何社会,都在艰难曲折中奋勇前行。真实的历史从不抒情,它只是冷静地记录着:所有狂欢终将散场,所有荣耀终成标本。</p>